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河流生态怎么修复的3个定义

日期:2022-02-03 10:26:47     浏览:2    
核心提示:河流作为城市空间最为重要的非建设空间,不仅具有生产供水、交通运输、文化教育、防洪排涝的社会功能,还兼具水文调节、营养物循环、栖息地供应、动植物保护等生态功能
摘 要:当前,针对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日趋增长,国外率先在该领域展开研究并取得丰富成果,主要集中于整个流域的修复、河流动力学以及实施机制共 3 个方面。近年来,我国也逐渐意识到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性,但仍存在后期管理评价滞后、缺乏“专门机构”等问题,制约了项目的实施与推广。

通过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结果表明,以流域为视角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以水生态空间管控为核心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水陆生动植物为权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重要方向。基于此,从研究历程、重点方向和实施机制等 3 个方面来总结河流修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国的河流修复工作的规划、实施和管理提供参考借鉴。
 
    从古至今,水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人们逐水择居,傍水生活。河流作为城市空间最为重要的非建设空间,不仅具有生产供水、交通运输、文化教育、防洪排涝的社会功能,还兼具水文调节、营养物循环、栖息地供应、动植物保护等生态功能,对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极具重大意义。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筑堤、筑坝、渠化、截弯取直使得城市河流过度工程化,水面面积不断减少,这些非理性工程活动通过分解与简化河流的整体性,影响到自然的演进过程,并导致黑臭水体、河网破碎、洪水泛滥等河流“病症”频发,减弱了河流系统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从而无法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各地展开有关于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以应对退化的河流生态系统,试图通过修复河流形态、功能、过程等人工手段,使得河流恢复到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健康状态。在一些发达国家,得益于研究方向的转变和实施机制的完善,河流生态修复已有大量的成果实践。虽然我国在该领域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但在实践成果上却收效甚微,河流修复工程效能低下,难以满足人类社会口益增大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缺失后期的管理评价和“负责机构”的监管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1河流生态修复的定义 
      
         被称作河流生态系统的复合生态系统是由水体、陆地环境两部分构成的,包含动植物点状要素、水体河床等线状要素以及湖泊、支流、湿地等面状要素,是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研究的深入,河流生态修复概念的界定也逐渐从简要的概括逐渐转向完备、系统的阐述,最早由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将它定义为“通过调整河流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潜在的生态过程,以达到恢复至接近原有的水生态条件””。
         
         所以,为了揭示河流的本质特征,必须了解关键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达到指导河流生态修复相关工作开展目的。彭静等izi认为河流生态系统的主导变量为天然水流,修复工作应使水流尽可能接近天然流态,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

河流生态怎么修复的3个定义
         
         为了追求人类社会需求和河流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河流生态修复需要同时满足河流自我维持需求和与建成空间相互支撑的需求。当下,多数研究从定性或半定量角度来判断河流修复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较强的主观性难以为河流修复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因此,为了对修复的成果进行有效监测与评估,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得到进一步扩展,其中“美国河流修复委员会”提出的相关概念定义:河流修复是通过调整生态环境要素,修复受损河流的结构、功能或生态系统的过程,并以近自然化、可持续为导向,提升河流系统的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以使生态修复后的河流更加趋近健康和稳定的状态[3]。这样定义明确了河流生态修复的方向,较强的可操作性得到了该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可。
         
         一言以蔽之,河流生态修复即以促使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到近自然状态为导向,通过科学合理的人为干预、多目标的系统优化,即修复受损河流的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提升河流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使其具有系统韧性和动态可持续性,与此同时,提升河流系统的多种生态服务效能以及生物多样性水平,最终形成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更多>园林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870 second(s), 729 queries, Memory 4.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