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城景互融 银川传统区域的3个风景系统

日期:2022-03-07 15:01:12     作者:段诗乐    浏览:3    
核心提示:摘要:古代银川具有城郊一体的区域风景系统。通过文献考证与空间复原,解析银川传统区域风景系统的构成与特征。以山水格局与灌溉
摘要:古代银川具有城郊一体的区域风景系统。通过文献考证与空间复原,解析银川传统区域风景系统的构成与特征。以山水格局与灌溉水网为基底,历西夏、明、清的经营,银川形成了包含山水风景、灌区风景及城内风景3个层次在内的区域风景系统。远郊集宫、陵、寺、塔、渡为一体,近郊汇聚了湖塘、园林、桥梁和渠庙之景,城内侧重防御、楼塔与园林的营建;城内外风景通过水系串联、视廊营建及文脉渗透融成一体。从区域风景系统的视角审视城市发展,以期为当代城市的在地性建设提供借鉴。
 
银川位于中国西北内陆的银川平原中部,古城(今银川市兴庆区)建于地势平坦的平原腹地,其西北60里(约30km)环抱如屏的贺兰山与其东南30里(约15km)平漫开阔的黄河干流构成了城市的区域山水骨架,对城市营建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借助引黄灌溉水利工程,地区水系得以重塑。对银川而言,城市选址基于山屏河带的山水格局,城市营建则以灌溉水网为基底,由此衍生了内外连通的城市水系与借水得景的园林体系,并与城郊人文化育下的山水风景和风景诗化下的灌区风景,构成了完整的区域风景系统,在景观、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共同发展的城郊互融的综合体,为西北人居与地景营建的典范。
 
本文以银川古城及其周边的山水格局和灌溉水网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综合、实地踏勘、图解分析的研究方法,对银川的传统区域风景系统进行逐层解析,并探究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叠合下的城市风景系统的营建特征;再从区域风景系统审视城市的发展,探究“山-水-田-城”模式下[1]聚居环境的形成过程,以期为当下城市的在地性建设带来启示。
 
1区域山水格局

城景互融 银川传统区域的3个风景系统
 
银川位于黄河上游的宁夏平原,西临贺兰山,东靠鄂尔多斯台地,南北为宽阔的平原腹地,东南以黄河为天堑,所谓“背山面河,四塞险固”[2]48,从军事防御上说,已具备了营城的潜在基础(图1)。
 
银川城所在区域以平原为主,仅有西侧贺兰山绵延200km有余,障于城西南至城西北一带,有“冈峦之层叠、体势之绵远”[2]16的山势特征。从地貌单元来看,贺兰山将银川平原与腾格里沙漠隔开,使银川城不仅免受黄沙侵袭,还拥有了天然的防御屏障,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河、湖是区域内的两大水系类型。黄河干流以西南—东北向穿越平原,河流不断冲刷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层,为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且因银川地堑与河道的沉降速度一致,黄河银川段始终为地面河,使引黄灌溉成为可能。与此同时,贺兰山东麓山谷密布,形成数条东西向的季节性山洪沟,各地质沉降湖、黄河改道形成的牛轭湖及贺兰山冲积带下缘的扇缘湖数量众多[3],散布于平原上。
 
2灌区水网基底
 
良好的腹地山水格局虽具备建城的潜在条件,但因气候干旱、地表水稀少等特征,导致银川地区在初始的自然环境下并不宜居。为发展屯田、巩固边塞,早在西汉,银川平原就已修筑了大型的引黄灌溉工程[4-6],数条干渠从青铜峡处的黄河两岸次第开口引水,顺平原地势形成自流灌溉体系。

城景互融 银川传统区域的3个风景系统

后经北魏、唐宋、西夏及元、明、清的历代修浚与开拓[2,7-9],至民国时期,形成了八大干渠相间分布、支渠斗渠纵横交错的人工灌溉水网[10](图2)。广大而精密的灌溉系统极大地改善了区域的水文状况,使农耕与定居成为可能。
 
渠身为灌溉系统的主体,分干、支、斗、农4级。渠身布设与地势关系密切,各干渠以黄河为轴,将平原划分为数个带状灌区;各支渠沿干渠两侧开口,形成独立的羽状子灌区。数个子灌区交织覆盖平原,构成河分几流、渠道纵横的人工水网基底。
 
随着水利开发,渠间洼地多潴水为湖,承接灌溉余水,再经排水沟泄入黄河。这些人工泄湖可消减瞬时水量,在整个排水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缓冲作用。星罗棋布的湖泊与纵横交织的渠道相互连通,构成了银川平原特有的渠湖串连的水网形态,《朔方风俗赋》形容其为:“枝而为渠,潴而为湖。其为渠也,条分缕析,曲折周流……其为湖也,蒹葭之薮,皛皛无垠。[11]255”

城景互融 银川传统区域的3个风景系统
 
从整个灌溉系统的视角来看,银川城坐落于唐徕渠与汉延渠2个羽状灌区中(图3)。唐徕、汉延二渠的初始渠道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开凿,经唐代的疏浚延长,至西夏,二渠走向和规模基本确定,唐徕渠自城西南向北绕至城东北,汉延渠则自城东向北流,《元史》记载其规模:“一名唐徕,长袤四百里;一名汉延,长袤二百五十里。[12]”明清时期,二渠支渠增多,如唐徕渠银川段新开良田渠、新渠、红花渠、满达剌渠4条大支渠,与干渠组成“五渠绕银川”的水网结构;与此同时,两渠间及支渠尾的泄湖数量大幅增加,其与灌渠交织串联,环抱于银川城外,构成典型的“水抱城”格局。
 
3城池变迁与水利营建
 
城景互融 银川传统区域的3个风景系统
 
在山水格局与水利系统叠合形成的宜居环境中,银川城得以发展、兴盛。在21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中,银川经历了从典农城到郡、县、国都及路、军、府、省治所的建置变迁[13],古城曾1迁6筑(图4)。

城景互融 银川传统区域的3个风景系统

西夏时期,城市的形制、规模和朝向得以确立[14]5,并形成西城东郭的都城布局[15];明清时期,城防体系逐步加强,楼塔阁台与园林湖池大量涌现,修武备、兴文风,确立了城内的风景体系(图5)。
 
城景互融 银川传统区域的3个风景系统
 
 
城市水利是城内风景营建的基础,可考的城市水系在明清时期,其内外连通,兼具供水、排水和防洪的功能(图6)。
 
以城郊灌渠为水源,银川城不仅从红花渠引水修筑了“深二丈,阔十丈”[11]6的护城河,还在城内开挖了引水设施。明永乐二年(1404年),宁夏总兵何福“以城中地碱水咸”[11]31,在城内的东南、西南和西北处开挖三渠,以飞槽跨护城河接引了红花渠、唐徕渠之水“入城灌园,周流汲饮”[11]31,渠水迂回而过,“循绕人家,长六里余”[14]26,极大地满足了城内用水需求,同时,也为城内引水造园创造了条件。
 
在排水方面,城市排水系统与灌区沟湖系统连通。城内积水先经沟道汇入城内潴水、湖池等处,再“由城东垣开窦”[16]经城外泄水渠排入泄湖,最终汇入灌区的排水系统中。
 
由引水渠、湖池、护城河、排水沟组成的城市水系,与灌渠、泄湖和排水沟构成的区域水系相连,并与黄河相通,构成内外连通的弹性调蓄系统。银川城市水系作为区域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维护了地区的水生态安全。
 
更多>园林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811 second(s), 612 queries, Memory 3.8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