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桂北壮族传统聚落景观的2个基因识别

日期:2021-07-11 12:47:18     浏览:5    
核心提示:桂北壮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2.1 物质景观基因2.1.1 选址布局基因龙脊古壮寨、平安壮寨以及金竹壮寨背山面水,偏北侧的龙脊山与
桂北壮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
 
2.1 物质景观基因
 
2.1.1 选址布局基因
 
龙脊古壮寨、平安壮寨以及金竹壮寨背山面水,偏北侧的龙脊山与南侧的金竹山为越城岭西南麓的余脉,两翼突出的山脊或山脉作为护山,利于藏风聚气,金江河临寨而过,依托山形地势大体上构造出穿越式和临靠式2种水系形态,整体形成理想的“山环水抱”山水格局。
 
古壮寨、平安壮寨和金竹壮寨在整体布局形式上具有一定差异。古壮寨主要由廖、侯、潘3个氏族构成,其建筑也呈3部分组团式布局,而金竹寨和平安寨的氏族构成比较单一,建筑整体分布较为集中,呈团块式布局(图2)。受地形高差的影响,3个村寨的建筑沿路网呈山地型梳式排布(图3)。村寨的线性空间均以纵向的主要道路组织交通,支路依山就势呈枝状蜿蜒,古壮寨的线性空间分布无明显向心性,平安壮寨和金竹壮寨的线性空间则沿纵向主干道横向自由蔓延,其中平安壮寨的向心性网状特征较为明显(图4)。

桂北壮族传统聚落景观的2个基因识别

村寨的线性空间在立面形式上比较丰富,基于道路两侧房屋地基高差的差异,其道路立面空间可大致分为前路后崖式、前后设路式、前坎后路式3种形态(图5)。
 
2.1.2 建筑技艺基因
 
(1)民居建筑。干栏式建筑是龙脊地区常见的壮族民居
 
建筑形式,地基结构主要分为全楼居高脚干栏和半楼居高脚干栏[12](图6),建筑架构则多为六柱多间式或五柱二三间式(图7)。传统民居底层往往架空,作为豢养牲畜或堆放杂物的生产空间,上层多采用正面侧入的入户形式,门厅内侧以全封闭式的木板和木门分隔开门厅和里间,里间平面布置采用前堂后卧的布局方式,以堂屋为中心,堂屋中央靠墙设置香案及神龛,堂屋左右两侧分设两处火塘,卧房、厨卫和杂物间等分设四周,是比较典型的桂北传统壮族干栏建筑室内布局(图8)。
 
当地干栏民居的屋顶也有较为丰富的表现形式,随着人们居住需求的变化和营造技术的进步,在传统的悬山顶和歇山顶造型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如不对称式悬山顶、不对称式重檐歇山顶,以及联排人字剪刀架式等坡屋顶形式,使村寨民居建筑景观富于多样,同时也保留了干栏建筑文化的精髓。
 
(2)公共建筑。以古壮寨、平安壮寨和金竹寨为代表的龙脊传统壮族村寨拥有独特的公共建筑,如桥梁、凉亭、谷仓、祭祀建筑、水锥房、寨门等。当地桥梁类型主要有风雨桥和石板桥,其中风雨桥多在村头寨尾的水口处,较为典型的有平安壮寨风雨桥(图9)。

凉亭作为村寨中常见的公共建筑之一,其形制较为简朴,多为四柱或六柱抬楼式多间瓦顶亭(图10),部分设有神龛,部分建于山泉旁的凉亭还会设置水槽。谷仓时常作为民居建筑的一部分构成出现,而部分实行群仓制的村寨,谷仓常常被单独设置在住房一旁的空地或水塘里(图11)。

桂北壮族传统聚落景观的2个基因识别

壮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因此村寨内常常以神龛、寨社、庙宇以及石雕供奉自然神灵和各种先祖神和英雄神。水锥房一般设置在山泉边,为四面通透的悬山式瓦顶小型构筑物,内设形似跷跷板的舂米锥(图12),通过连筒进行流水灌注,从而实现非人力舂米。传统壮寨的寨门多为石门(图13),常与石砌围墙相连,构成守卫村寨的屏障和划分村寨领地的边界,龙脊地区的壮寨居民相信寨门有“留财辟邪”“神护风水”之效,在寨门的门板和门框处雕刻各类图腾、神像以及有吉祥寓意的对联,加强其镇守加护的意义。
 
2.1.3 景观环境基因
 
(1)林地景观。在龙脊壮族村寨的生态观念中,水体和森林被看作村寨的守护神,村寨后方的风水林不仅为村民提供生活材料,也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藏风聚气,为村寨纳福保平安。当地主要种植红豆杉、侧柏、毛竹、枫香、茶叶等植物,红豆杉作为当地的风水树,被村民认为是保护村寨的神灵化身;杉木达到一定的树龄可以用来建造当地特色干栏式建筑;大片生长的毛竹作为笋材两用植物,不仅可以长出竹笋,也是竹筒饭、竹枧、连筒等物品的原材料;茶树的种植使龙脊特色古树茶成为当地特色产业之一。
 
(2)水体景观。龙脊当地的水体景观包括水井、水渠等灌溉设施,以及竹枧、连筒、木枧等引水设施,还有太平清缸这类抗旱防火设施。优越的自然条件提供了丰富的山泉和发育的地表径流,充分解决了村寨的用水问题。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寨民们在村寨各处建造水井并开挖水渠,龙脊地区壮寨的水井常与亭式建筑相结合,一方面亭子发挥着井罩的功能,另一方面亭下空间形成了可供停留的公共社交空间。

竹枧、连筒和木枧均为山地常见的传统引水设施,太平清缸据说是廖家寨廖光春老人请石匠以4块青石板制成,平面呈矩形,水缸四角嵌有装饰石柱,柱顶分别有一对青蛙及一对螃蟹的立体雕饰,缸身上有碑文记载“太平清缸,同治壬申修治,武威仁顺记立,孟冬吉日存沆”,现用于储水,以备抗旱防火之需。
 
(3)农业生产景观。梯田景观是龙脊地区壮族村寨最具代表性的农业生产景观,龙脊山和金竹山高耸险峻,但具有黏性的覆土层和土层下方不透水的沉积岩使得梯田拥有较好的保水性,雨热同期的天气条件也为梯田稻作的发展提供优良的气候条件,形成良好的稻作习俗。由于梯田的道路系统和灌溉系统较特殊,传统耕作活动全部依靠人力和畜力操作完成,在龙脊传统12道农活工序中,用于耕地、灌溉、中耕、收割、运输、脱粒、加工等多种类型的农业设施(表1),也成为稻作习俗生产性景观的重要组成。壮族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九龙五虎11和“七星伴月’‘成为当地最著名的梯田景观观景点,同时成为促进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

桂北壮族传统聚落景观的2个基因识别
 
2.2非物质景观基因
 
2.2.1社会习俗基因
 
    (1)信仰礼制。龙脊壮族信仰多神,当地民众崇拜的对象可分为雷神、树神、水神等自然神,以及花王圣母米洛甲、本家祖先等先祖神和莫一大王这类英雄神。其宗教活动场所通常是分散的,也并不都以建筑物的形式存在,如树神和水神通常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融,而雷神崇拜则通过石质雕像呈现,花王圣母和本家祖先则由各家在堂屋设香火进行供奉。莫一大王作为桂北壮民传说中的英雄神,古壮寨和金竹壮寨均设有寨社供奉其雕像,并在每年6月初二举办五谷庙节庆祝莫一大王诞辰。桂北壮族流传着“家有家长,寨有寨老11的说法,“寨老制’‘是壮族民间形成的一种自我管理的社会组织形式。

桂北壮族传统聚落景观的2个基因识别
    
 
        (2)习俗节庆。龙脊梯田以稻作文化为核,居民日常生活均围绕着水稻生产展死很多特色民俗节庆均衍生于水稻生产习俗。水稻的耕作周期一年可分为备耕、播种、中耕及田间管理、收获、归仓5个阶段,围绕水稻耕种衍生出“祭田神’‘“打背工11、正月祭拜灶神、正月初一至初十不能下田干活等生产习俗,并依托这些生产习俗形成了系列传统节日。

除了将糯米饭作为日常主食夕卜壮家人还习惯将糯米做成米粉、粽子五色饭、糕把水酒、汤圆等食物作为节日餐食,此外主食还包括红薯、玉米、荞麦等。龙脊当地自产的水酒也闻名远近,与龙脊辣椒、龙脊糯米、龙脊茶叶一起被当地成为“龙脊四宝’。
       
桂北壮族传统聚落景观的2个基因识别
 
       2.2.2文化艺术基因   
       
        (1)文艺技艺。壮族山歌来源于壮家人日常的生产和生活,有龙脊山歌和北壮二声部民歌两种,可细分为劳动歌、酒歌、情歌、婚礼歌、祭祀歌等,以桂柳官话进行演绎,用歌唱的形式,叙事传言。壮族的舞蹈艺术则大多源于本民族农耕文化和宗教仪式,主要有提榔舞、师公舞等,其舞蹈形式主要反映农业生产的过程以及对于动物和鬼神的模仿,颇具想象力和神秘感。龙脊壮家人保留着水酒酿制、布贴绣、雕刻、木工建造竹编、造纸、制茶梯田造田等传统技艺,部分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并创造了经济价值。       
 
更多>园林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690 second(s), 420 queries, Memory 2.6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