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浅析运用园文融合互促探寻景 以灵隐飞来峰景区为例

日期:2022-08-01 22:38:04     作者:经琪    浏览:0    
核心提示:摘要:为坚持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在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下,做好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了当下
摘要:为坚持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在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下,做好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了当下刻不容缓的工作。本文以杭州灵隐飞来峰景区为例,浅析如何运用园文融合互促探索景区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飞来峰造像、园林文物、飞来寻踪
 
 
1前言
 
飞来峰造像是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江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造像群。它与灵隐寺、永福寺、三天竺等寺庙比肩而立,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
 
为践行绿色生态环保理念,使游客深入领略造像的精美绝伦与历史的丰饶沉淀,让古老文物焕发新活力,属地单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隐管理处自2021年5月起,通过环境整治、园林景观升级、文化展览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升景区景观品质,多元化展现文物价值,打造江南文化高地,实现生态人文“共呼吸”。本文以飞来峰景区为例,浅析如何运用园文融合互促探寻景区发展新思路。

浅析运用园文融合互促探寻景 以灵隐飞来峰景区为例
 
2岁月中的灵隐飞来峰景区
 
2.1石窟寺文化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浓缩,是时代的记忆。其中石窟寺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文化符号,是集建筑、雕塑、壁画、洞窟、石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遗产。
 
西湖石窟造像共有三次造像高潮,分别是五代时期的西湖南面的烟霞洞和慈云岭,宋、元时期的西湖西面的飞来峰。这些造像与唐以前北方石窟艺术相衔接,填补了中原地区石窟艺术从唐开始走向衰落的空白,是我国石窟寺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飞来峰造像不仅是西湖石窟造像中的佼佼者,更是中国元代石窟造像的“最后一道曙光”。
 
2.2飞来峰石窟造像群地位和价值
 
飞来峰造像最早可追溯到五代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一直延续到明代,时间跨度较大,前后达五百余年,对研究五代吴越国、宋代尤其是元代初期汉式造像和藏传佛教造像的雕刻水平和艺术风格,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它是现存元代藏传佛教造像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造像群之一,是藏汉艺术在江南的首次汇聚之处。
 
2.3景区内游客冷热不均原因剖析
 
造像群虽然位于景色优美的西湖风景名胜区,但由于景区内寺庙林立,主体客流量依托于寺庙,瑰宝在山无人识,精美绝伦的造像与历史的丰饶沉淀鲜有人问津,这无疑是景区管理者和文物工作者的一大遗‘憾。
 
这一问题存在已久,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灵隐飞来峰景区素有“东南第一山”的称号,佛教氛围浓厚,寺庙较多,其中灵隐寺更是声名远播。二是飞来峰造像中饱含着大量的人文历史内涵,但内容过于专业。三是造像周边整体配套的园艺效果不佳,景观单一、空间郁闭,无法很好地满足游客的游赏需求。四是缺乏合适的载体呈现飞来峰造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更没有能让游客互动体验、参与其中的项目。
 
3多管齐下,实现园林和文物融合互促
 
灵隐管理处凭借自身的园林优势,自2021年5月起,启动(飞来峰玉液幽兰区域环境整治》项目,以打造精品公园为目标,以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为探索对象,多管齐下,从建筑、环境、植物等多角度展开梳理,使区域的主体日趋明确。开展大规模的环境大整治,提升景观效果,因地制宜重新规划布局,通过梳理植被,打开景观透视线,同时修缮建筑,新增花境,营造文化氛围,整体景观面貌焕然一新。
 
3.1生态环境换新颜
 
经过前期填密谋划,灵隐管理处对玉液幽兰、飞来峰造像周边等区域进行点、线、面的整体优化,形成自然通透的视觉效果,旧貌换新颜,扮靓景区户外风景,提升游人游览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可玩性。并依照“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生态理念,巧用油麻藤、树桩、竹竿等现有园林材料,与生长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养护成本低的耐阴植物进行结合,应用在园林景观布置中,强化飞来峰景区和谐生态的环境氛围。
 
浅析运用园文融合互促探寻景 以灵隐飞来峰景区为例
 
3.2室内展馆新亮相
 
飞来峰漫山文物,主要造像集中在青林洞、玉乳洞、龙乱洞和冷泉溪沿岸的崖壁上。虽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但由于缺少展示载体,无法拉近与游客间的距离,更无法开展沉浸互动。灵隐管理处重新规划,将原本荒废已久的幽兰苑重新布局,粉饰修缮,打造成飞来峰文化展示馆。
 
幽兰苑占地约416m2,灵隐管理处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不影响立面整体效果的前提下,对该建筑进行修缮。修缮过程中,对屋面进行防水处理,墙面喷刷真石漆,木结构部分涂刷防腐漆,加装灯具150余套,恢复其古色古香、朴实无华的风貌。重新修缮后的场馆分为四个展厅,根据每期展示主题布置特色展陈,极大增强了飞来峰造像的文化传播力和互动性。
 
3.3合理规划新游线
 
为使文物重新换发活力,以人流量为基础,规划推出“飞来寻踪”和“访石寻宋”两条新游线,对游客进行宣传引流。
 
同时,新增天竺佛缘街次入口,以现有山阴石为基础,搭配耐阴植物,形成岩石花境,微缩千年山体与园林小品,强化入口氛围。在青林洞与玉乳洞周边进行了景观提升,保留原生态自然植被的同时,于山石间点缀红枫、南天竹、菊类等秋色景观植物,搭配苔鲜、大吴风草等耐阴植物,着重打造外部立体岩石花境,以色叶植物扮靓飞来峰千年山体。
 
3.4点亮千年石窟
 
针对以往石窟洞内光线昏暗、缺乏照明指引设施的问题,以玉乳洞为例,通过在排水沟内安装感应式地埋灯用于照明引导,在造像前的护栏上安装遥控式投光灯用于造像展示等系列措施,设立冷光LED试点,确保了文物本体和游客安全,达到最小干预、可逆}I}、节能环保的目的。同时,玉乳洞中的每一组灯源都与造像文化内涵有机结合起来,采用了智能控制系统。在有讲解需要时,只需按下控制器,就能点亮每盒造像的专属灯光。千年佛教文化有了灯光的加持,有效提高了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
 
4蝶变升级,成效显著,生态人文“共呼吸”

浅析运用园文融合互促探寻景 以灵隐飞来峰景区为例
 
4.1“飞来寻踪”导赏形成品牌效应
 
借助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截止目前,已在景区内推出三届“飞来寻踪”导赏,采取园林小品、室内展陈、组合盆栽等形式,寻飞来峰的人文典故和山水胜景。导赏选用玉瞥、铁筷子、天门冬、瓶子草、石竹等百余种新优植物,先后设计了30多组风格迥异、内涵丰富的园林小品。
 
营造一步一风景、一景一陶然的新空间。园林景观在立意上汲取飞来峰自然实体,融红色文化、宋韵文化、飞来峰文化、石窟寺文化等元素于一体,传承苏东坡、王安石等与飞来峰紧密相关的人文典故和飞来峰摩崖题刻,设计了一批雅俗共赏的园林小品,让市民游客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深入了解飞来峰的故事。
 
导赏措施以其惊艳的视觉效果、丰厚的文化积淀,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4.2沉浸体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灵隐飞来峰景区在“飞来寻踪”导赏的基础上,致力于传承好宋韵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景区沉浸式园文融合互促新样板。
 
宋韵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志。“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三届导赏利用幽兰苑室内空间,策划“飞来寻踪”、“宋韵雅风”、“不畏浮云”等主题文化展,展出几十幅高精度造像图片和题刻拓片。
 
尤其在“不畏浮云”飞来峰石刻文化展中,对外展出了宋代题刻和千年“卢舍那佛会”浮雕拓片,并邀请近20位当代书法名家对拓片题跋,推出43幅展品。同时,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7200全实景3D还原场景,推动千年宋韵“飞入寻常百姓家”。

浅析运用园文融合互促探寻景 以灵隐飞来峰景区为例
 
导赏活动还通过与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浙大城市学院、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等单位合作,在行业、高校、文化等领域发声,极大地提升了景区知名度,放大影响力。同时,导赏还策划系列沉浸式互动体验,如“寻飞来峰造像千年历史打卡寻宝”“幽兰觅莲”“团扇绘画体验”“飞来寻踪”文创体验等活动,在游客中反响强烈,增大了受众面,让更多人认识飞来峰,了解飞来峰文化。
 
5、结语
 
2016年9月,G20峰会赋予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的城市定位。灵境飞来峰景区打造园林和文物融合互促,是对这一定位很好的践行和探索,是新时代园文工作的大势所趋。
 
让阳春白雪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能让文物真正地活起来。实现园林景观与文物遗产的融合互促,构建自然与文化共美新业态,是在生态文明理念和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工作的指导思想下,扩宽景区发展之路的有效尝试,实现园文融合互促的良性循环。
 
更多>园林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844 second(s), 710 queries, Memory 3.9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