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景观地质敏感安全格局怎么构建的3个方法

日期:2021-07-11 15:26:52     浏览:4    
核心提示:2.3地质敏感安全格局构建2.3.1阻力模型构建种子传播、动物迁移和基因流动等生态过程是通过克服阻力来完成的,因此构建适宜的阻力
2.3地质敏感安全格局构建
 
2.3.1阻力模型构建
 
种子传播、动物迁移和基因流动等生态过程是通过克服阻力来完成的,因此构建适宜的阻力模型有助于准确判断生态流运动方向[25]。研究表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密度与生态流呈负相关,灾害高发区甚至会切断或阻隔种群交流[26]。将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阻力系数依此拟定为100、50、10、1,运用MCR模型,构建生态流扩散阻力面,其基本公式如下:
 
MCR=fmin∑j=n?(Dij×Ri)i=m(2)
 
式中:MCR为生态流扩散的最小累积阻力值;Dij为物种从源地j到景观i的扩散距离;Ri为景观i的扩散阻力,在本研究中为地质敏感性;f为最小累积阻力与生态过程的正相关系。

景观地质敏感安全格局怎么构建
 
 
2.3.2地质敏感安全格局构建
 
景观连通度是衡量景观生态过程的重要指标,廊道的构建可以高效提升源间连通度。研究基于MCR模型,通过回溯成本栅格计算出后加楼源地之间最小阻力路径,即生态廊道,并依此判别生态节点,构建后加楼地质敏感安全格局(图5)。研究区新建生态廊道7条,依据不同学者有关生态廊道的研究[27],后加楼村生态廊道宽度应设定为60m。

识别生态节点4个,其中A、B、C点是现存生态节点,是现存廊道交汇点,也是生态流的关键部位,在这些点减少人类活动,恢复林地斑块,丰富群落层次,有利于提高景观连通性;D点为新建生态节点,D点经过非生态用地和河流,是廊道阻力值最大点,应在其河岸种植缓冲过滤带,增加乡土湿生植物,营造丰富稳定的植物群落,为动物提供繁衍栖息地,完善滨水生态系统;建立灌排渠,在渠边适当种植乡土湿生植物,在渠底设置多条横向和纵向生态带,为动物的迁徙提供生态廊道[28]。

总体而言,后加楼村生态廊道主要分布在植被覆盖率较高的林地、草地等区域,大体上避开了地质灾害敏感性较高的区域和非生态用地,将源地有效连接起来,能够为源地之间物种迁移和能量流动起到桥梁作用。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通过运用AHP对研究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叠加得到研究区综合地质敏感性用地,并依此构建研究区地质敏感安全格局,结果显示:研究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分别占研究区面积8.75%、27%、36.87%和27.38%,地质敏感高发区多分布在农田和园地,这与其水土保持能力、植被覆盖率密切相关,在未来规划中应适当退耕还林。

景观地质敏感安全格局怎么构建

识别生态廊道7条、生态节点4个,主要分布在植被覆盖率较高的林地、草地等区域,大体上避开了地质灾害敏感性较高的区域和非生态用地。后加楼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控制农村居民点无序蔓延,避免在地质敏感区域进行开发建设,优化生态廊道网络,开展生态恢复与重建,提升村落生态环境质量。
 
在现有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中,对地质安全层面的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本文提出从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2个层面出发,全面覆盖了黄土高原地区村落面临的地质灾害问题。同时运用CSLE模型进行水土流失敏感评价,相对于以往的USLE和RUSLE两种模型,更能反映中国水土流失的实际状况。在今后地质安全格局的构建中,应结合本文思路,从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2个层级对黄土高原地区村落进行地质敏感性评价和安全格局的识别。
 
3.2讨论
 
地质环境脆弱是我国大面积国土面临的问题,现有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中针对地质环境敏感性的研究较少[29],本文针对黄土高原地区地质敏感性评价,是对该问题有益的探讨。

景观地质敏感安全格局怎么构建

研究通过建立MCR模型对后加楼村主要生态过程进行分析,但是任何模型都存在细微的误差,同时景观具有复杂性,在最小累计阻力路径的运算中很难准确地评估景观阻力值,最优路径的选取并不完全取决于土地覆盖类型,气候、坡度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到实际扩散路径的选取。研究在构建单一层级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时,对生态过程中影响因子的选取主要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参考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其精确程度有待后续完善和深入研究。

此外,中国行政区划并非完全依照山水格局来划定,生态流的扩散受山水格局的限制,而行政边界对其的影响较小。后加楼村的行政边界并非完全依循地理界线,但由于数据所限本研究未研究行政边界对生态流扩散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探究研究区行政边界变更对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影响。
 
更多>园林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836 second(s), 475 queries, Memory 2.9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