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景园林历史事实与社群认同
中国风景园林申报《非遗名录》还需要符合《公约》中提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的事实,以及“为社区、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来证明其原真性口了。
中国风景园林的传承与发展变化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使之促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持续不断的园林实践与创作,以及与其体现出的自然观演变的丰富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殷周时期,为奴隶制国家背景下的贵族宫苑,以狩猎作用的“囿”、通天作用的“台”及栽培作用的“圃”作为园林的源头。周代,天子、诸侯“美宫室”“高台榭”的风尚提升了“台”的观游功能,结合绿化发展成园林的雏形。秦汉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封建帝国时期,正式形成规模宏大但相对粗放的皇家宫廷园林造园主流[2]24-25。


此时的园林还是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建筑宫苑[24]。此外,出于对自然的崇拜,秦始皇封禅泰山,由此,山水胜迹这一特殊的园林类型逐渐发展起来[25]
由于政治的动荡及豪族庄园经济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私人园林在庄园、别墅园林化下逐步发展起来。这个时期老庄哲学的“崇尚自然、无为而治”,以及“魏晋风流”包括的寄情山水和隐逸思想,促使山水画、山水诗等山水艺术的发展。以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也由此产生,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的美学基础,出现文人园林的雏形。
隋唐时期在盛唐国势强大与思想文化昌荣的背景下,以儒学为正统的儒道释互补共尊,皇家园林气势恢宏,寺观园林也以山岳型风景名胜的形式发展起来。山水艺术兴旺发达,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以私家园林为主的园林艺术开始融揉诗情画意,称为写意山水园或者文人山水园。
宋代封建社会已然成熟,地主小农经济以稳定的态势发展直至明清。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地位的空前提升与文人士大夫阶级的壮大,促使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相互渗透的关系完全确立,文人与画家广泛参与园林规划设计。理学与禅宗的发展使园林的意境进一步发展,宋代文人园林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风格特点突出,该风格在清初以前都有很大程度的延续。
明代和清初在继承两宋基础上文人园林持续发展,成为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这个时期,许多拥有文化素养同时掌握造园技巧的工匠在江南产生,甚至出现了在文人或园主与工匠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职业造园师,提高了造园水平。也产生了许多造园著作,以计成《园冶》、李渔《一家言》和文震亨《长物志》为代裘。
清代的康乾盛世是封建朝代政治与经济的最后一个高峰,以“三山五园”为代裘的皇家园林也达到古典园林后期的高峰。私家园林遍及全国,地域性明显,以北方、江南和岭南园林三大风格最为成熟,同时也产生许多亚风格。这个时期的士人们都乐于运用高超的造园技巧营造“壶中天地”,以江南私人园林为代裘空间组织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清末以后,中国风景园林随着封建体制的消亡结束了古典时代,但是造园理法早已深入人心,深刻影响着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建造。孟兆祯先生《园衍》一书,在继承先哲计成《园冶》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中国风景园林的造园理法,并一直倡导文化和自然相结合的中国风景园林观[26]。
仙湖植物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案例都是其贯彻中国传统造园理法的优秀实践。孙筱祥先生总结中国传统造园理法,认为造园讲究三境—“生境”“画境”与“意境”,并将其融入杭州花港观鱼、杭州植物园等设计中固。可见,中国风景园林造园理法在以公共风景园林为主流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谈到中国风景园林非遗社区和群体认同,皇家园林是国力昌盛的象征,私家园林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加上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山水胜迹等丰富的园林类别,造园主体从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普通工匠发展到出现职业风景园林师与职业造园工匠等群体。
这说明中国风景园林的职业化与社会认可逐渐提升,丰富的园林类型与园林场景随着园林的世俗化已融入民众生活中,人们从思想上崇尚诗意栖居的园林生活。结合现代自然生态观念,从钱学森先生提出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28],发展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选凝聚中国传统审美的“园林城市”[29],再到提出的“公园城市”,中国风景园林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