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湛江港头公共空间场景营造

日期:2023-02-04 22:47:25     浏览:0    
核心提示: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港头公共空间场景营造2.1项目背景港头村位于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硇洲岛西北部,地势平坦、三面临海,曾获得解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港头公共空间场景营造
 
2.1项目背景
 
港头村位于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硇洲岛西北部,地势平坦、三面临海,曾获得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湛江市革命老区村庄等称号。全村面积12.8km2,下辖15个自然村,村庄资源禀赋,主要蕴涵港头、节庆、渔家及生态等地域文化。规划将村庄发展定位为“渔民风情旅游区”,但现状场所的地域特色并未得到体现,乡村场所的趋同化建设下,导致文化传承的客体正遭受破坏。
 
村民聚居点呈散落分布,村庄现状空心化严重,闲置建筑较多。经田野调研法考究发现,港头村存在亟待解决的乡村共性问题,例如基础设施落后、公共空间利用率低、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村民文化认同感薄弱等,这些问题加速了人口流失现象,村庄常住人口流失严重,村庄空心化率逐年升高,村庄文化得不到有效的传承。
 
2.1.1港头地域文化。
 
受当地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影响,港头地域文化有了一定的积淀,其中包括商港发展史文化、红色历史文化、殖民历史文化等。宋代开始,硇洲岛的海洋事业开始发展,港头古港曾是岛内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村内设置的商业街是岛民进行买卖活动的重要场所。但随着岛内南港的建成,北港的作用日渐减弱,港头村开始走向没落。商港的发展催化了村落红色文化的开端。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湛江港头公共空间场景营造
 
在1929年,中共南路特务领导成员陈信材、彭中英十余人,以商人身份在镇天帅府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历经多次革命活动后,红色文化随之根植于乡村居民的精神层面中,村庄因此也被称为革命老区村庄。法国的国防军曾驻扎村内,直至民国初期,国民党才开始接管村落防务,在洋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下,村落衍生了殖民文化。独具特色的港头地域文化,为村落留下部分文物古迹,如表1
 
2.1.2节庆地域文化
 
节庆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是特定地方人群生活方式的文化表达,是增强地方认同感的重要抓手之一。港头村的“神诞口”是村中重要的庆典,每年的农历三月廿八,村民会举行庆典活动,包括游神仪式、祭拜典礼、宴席活动、雷剧表演等,以此喜迎神明的到来。村民需要祈福时,会请神到家中供奉,事毕便会将神送回庙中,即是闻名的“流动神明”。

在城镇化不断消解地方性的背景下,节庆可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实现地方认同的融合,为乡村游览者提供一个体验本地文化、融入本地习俗的场景。
 
2.1.3渔家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湛江港头公共空间场景营造

 
港头村濒临海边,渔民临水而居,打鱼营生,渔猎生活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因此,村庄渔家地域文化较为深远。随着捕鱼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传统渔业生产手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导致大部分渔家习俗遗失,村落现状仅保留着少数渔家习俗(图1),例如赶海、海钓等,而渔歌唱晚等特色习俗在村庄已难寻踪。渔家文化是渔村获得业态生机、整合文化空间的必需品,是滨海渔村旅游发展的催化剂,以渔村风貌、渔业生产和渔俗风情等为吸引物”,满足游客观光、休闲、求知等需求,以此带动村落旅游经济发展。
 
2.1.4生态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湛江港头公共空间场景营造
 
港头村生态地域文化是乡村居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港头文化为基础,适应、利用和改造港头村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表现,这些表现蕴含了生态知识和智慧。据村民描述,过往台风侵害村庄频繁,为了协调自然,村民种植防风林带,为村落防风固沙,被评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是台风天气村中渔船的安全港湾,也是村落有力的生态屏障(图2),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构建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时代的积累与相传的经验,凝结成了生态地域文化,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智慧源泉)。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方法,对地域文化、乡村公共空间和场景营造的概念进行追溯和自我归纳。再通过POE使用后评价分析法、田野调研法及PLPS调研法,对港头村的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调研记录分析,了解村中公共空间的建设现状,研究归纳港头村公共空间的主要现状问题。
 
由于调查收集的相关资料与数据得到当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援助,使研究资料更为真实与准确。最后综合调研成果,采用实例研究方法,梳理村落缺失的空间类型,将地域文化和景观设计理论应用到设计项目中,从而提出港头村公共空间的场景营造策略。
 
标签: 湛江港头村
>更多关于湛江港头村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532 second(s), 465 queries, Memory 2.8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