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新西兰奥克兰植物园建设的3个经验及启示

日期:2023-02-17 22:40:56     作者:赵建华    浏览:1    
核心提示:以新西兰奥克兰植物园为例,阐述其依据公众调查信息完善规划与建设的措施与做法,剖析“植物园之友”制度下植物园公众参与的管理体系、公众活动组织和运营养护的方法,总结公众参与下新西兰植物园的建设经验。
摘要:公众参与是现代城市公园规划建设的一项重要议题。新西兰植物园建设管理成果显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价值,对城市公共生活和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得益于新西兰围绕“植物园之友”展开的全面、系统的公众参与机制。
 
以新西兰奥克兰植物园为例,阐述其依据公众调查信息完善规划与建设的措施与做法,剖析“植物园之友”制度下植物园公众参与的管理体系、公众活动组织和运营养护的方法,总结公众参与下新西兰植物园的建设经验。针对中国植物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从提高公众参与度、培育社区合作组织、构建公众参与体系三方面探讨了中国植物园如何建立广泛、有效的公共参与机制,实现植物园的多元化服务效益和文化潜能,推进我国公园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公众参与”广泛应用于西方现代公园规划建设,是城市景观营建必不可少的过程[1]。植物园作为城市公园类型之一,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和文化资源。2019年,《中国植物园标准体系》中将植物收集、迁地保育管理、科普开放及公众教育列为植物园绩效评价的4项标准[2],公众参与对中国植物园发展的重要性逐渐明晰。因此,探求公众参与机制下我国植物园的建设更新策略,是实现植物园良性发展的关键[3]。这不仅满足公众对城市空间的多元需求[4],更将激发植物园的多元化服务效益和文化潜能,推进我国公园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新西兰作为“绿色花园之国”[5],有着系统、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植物园规划设计、维护管理、活动组织及运营养护等环节均实现了广泛而深入的公众参与。“植物园之友”组织作为新西兰植物园公众参与的主导力量,在公众和植物园之间搭建了有效的链接,以植物园为介质推进了城市发展和文化资本积累,其经验值得我国植物园在更新建设中借鉴与参考。

新西兰奥克兰植物园建设的3个经验及启示
 
1公众参与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1国外相关研究
 
“公众参与”源自20世纪60年代发起的新公民运动[6],指“居民、游客、相关利益团体和专业人士,通过协商的方式共同参与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各个阶段”[7]。随着实践发展,公众参与在城市公园的前期研究、规划设计、管理维护等多个阶段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3]。
 
当今植物园建设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效益低等诸多问题与挑战[8]。2018年,BGCI对全球119个植物园展开持续调查,发现多数植物园制定有明确的战略发展计划和绩效评价标准,但有近半数的植物园未开展过公众需求及满意度的调查,从而影响了植物园综合效益的提升[9]。据调查,植物园的公众参与程度主要受游客数量、举办活动次数、公共收入等因素影响。
 
根据对国外优秀植物园的调查发现,植物园公众参与的实现有赖于各类组织团体和政府力量的共同推动。目前,国外植物园公众参与的组织力量可以分为社会公益组织、政府及政策推广、植物园管理部门3类。
 
社会公益组织主导是植物园公众参与中最广泛的组织形式。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植物园通常设有“植物园之友”非营利组织,旨在通过公众参与支持植物园发展,创造更多环境福祉。在新加坡,政府组织及政策推广则是公众参与的主导力量。
 
新加坡公园局、旅游局在公园建设中广泛推行“文艺复兴城市计划”“艺术渗透生活”等城市文化经济政策,从国家层面推进新加坡植物园的公众参与度,丰富城市文化资本,提升国家文化特色[10]。此外,有些国外植物园以社区为服务对象,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可持续教育等“社区计划”加强公众对生态、历史、文化的关注和保护。例如,英国邱园定期开展历史环境教育,以提升公众对历史遗产价值的认识与传承。
 
在具体实践中,社会公益组织、政府、植物园3种组织力量往往相互交织,共同组织植物园公众参与活动。这不仅能够提升植物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环境变化的积极作用,还能推进植物园适应公众需求、积极融入城市生活,实现植物园的多元社会效益。
 
1.2国内相关研究
 
目前,我国植物园在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环境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12],社会与学界也越来越关注公众参与在植物园建设中的作用。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联盟制定了《植物园公众科普计划》,支持植物园成立中小学科普教育等公众科普基地[13]。如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创建的“自然学校”[14];湖南省植物园结合花卉展览开展的科普讲解、环境教育[15]。
 
总体来看,我国植物园的公众参与正处于起步阶段[16],尚存在以下问题:1)公众参与主体不清、权责不明;2)公众参与以科普教育为主,形式单一;3)公众参与意识较淡薄,主动性不足;4)组织机制尚不健全,缺少有组织、有规模的公共参与社会团体。
 
2新西兰植物园的发展
 
新西兰植物园有着积极、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在区域效应、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应对、景观建设及公益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具有优秀的经验,对我国植物园更新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受英国风景式园林发展的影响,早期的新西兰植物园注重选址和景观营造,以植物收集、养护和园艺展示为主。20世纪40年代后,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公共活动功能[17]。在“建立连接”的公园建设理念下,新西兰植物园建设以公众福祉为发展核心,依据公众需求调查研究,制定并调整植物园发展战略,促进植物园向注重休闲和游憩的多功能城市空间转型。
 
新西兰植物园的公众参与组织以“植物园之友”为主,兼有其他志愿团队,在植物培育、环境教育、活动组织和管理维护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表1)。奥克兰植物园作为新西兰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园,公众参与制度最为完善,现已成为新西兰主要旅游景点和重要城市公共空间。
 
标签: 新西兰植物园
>更多关于新西兰植物园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689 second(s), 617 queries, Memory 3.6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