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40年代的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场

日期:2023-03-01 13:26:43     浏览:2    
核心提示:孙筱祥先生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主修造园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秋天,因抗战西迁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农学院返回杭州华家池重建校园。时任系主任、著名园艺学家吴耕民先
 孙筱祥先生对当代公园和植物园建设发展的开创性、前瞻性贡献及深远国际影响
 
摘要:【意义】随着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于2022年相继揭牌成立,当代公园和植物园的发展历程引起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孙筱祥先生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其风景园林作品包括花港观鱼公园、杭州植物园、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植物园、北京植物园(现国家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现华南国家植物园)、海南植物园、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深圳市仙湖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云南景东亚热带植物园。纵观这些作品的诞生、演变及创作时代背景,系统性地总结孙先生的理论、实践和职业生涯,对于当代公园和植物园建设发展史的研究至关重要。
 
【评论】孙筱祥先生集教育家、园林家、花卉家、画家、建筑师和大地规划师于一身,他的风景园林作品在时代洪流中脱颖而出,成为永恒的经典和传世之作。通过对孙先生70年风景园林史料的分析和研究,从聚焦时代背景的视角,阐述他为当代建设科学与艺术、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自然与人文、抽象与现实相结合的世界一流公园和植物园开辟了道路、引领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树立了典范。
 
【展望】孙筱祥先生的风景园林作品,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不同气候带,他为促进植物多样性物种保存和迁地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发挥公园和植物园的生态、社会、美学和经济效应,均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的理论思想和园林创作艺术将通过他的杰作代代传扬,持续推动中国和世界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关键词:风景园林;孙筱祥;植物园;花港观鱼公园;杭州植物园;国家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仙湖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孙筱祥先生(孙晓翔,1921—2018)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创始人之一、原副理事长,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与人居大地规划设计学主要创始人与奠基人。他是将理论与实践、艺术与风景园林成功结合的理论家和实践家,曾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1946—1956年)、中国农业大学(1952—1953年;1955—1956年)和北京林业大学(1956—2018年),著有风景园林学科经典教材《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1],曾在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和澳大利亚科廷大学(CurtinUniversity)等30所著名国外大学讲学。
 
 
1982年,孙筱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境论”:中国文人园林艺术创作进程的3个美学序列境界——“生境”“画境”“意境”;“生境”即自然美与生活美的境界,“画境”即视觉、听觉形象美及布局美的境界,“意境”即理想美和心灵美的境界。1984年,他的国际特邀论文《“百花齐放”:中国园林艺术》[2]发表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UNESCO)在法国出版的《文化——世界人民的交流》一书,该书以多语种版本向世界发行,孙先生的“三境论”从此传播海外。
 
1986年,孙筱祥先生在由美国哈佛大学主持召开的国际大地规划教育学术会议(WorldConferenceonEducationforLandscapePlanning)上所作的特邀英语报告《中国的大地规划美学及其教育》被推选为首席“教育与实践典范”。孙先生所开创的“五条腿走路”(诗人、画家、生态学家、园艺学家、建筑师)的风景园林学科教育模式,被誉为“北京模式”,在这次大会上向国际学术界推广,从此确立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与人居大地规划设计学的世界领先地位。同年,该报告论文发表于爱思唯尔科学出版社(ElsevierSciencePublishers,B.V.)在荷兰出版的《风景与城市规划》(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3]。

40年代的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场
 
1998年,孙筱祥先生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LandscapeArchitects,IFLA)欧洲分会于希腊雅典召开的大会上作了题为《艺术——是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美学主题》的英语主旨报告。该报告论文于1998年发表于会议文献册;于2001年收录于IFLA双卷册《艺术与风景园林》[4];于2004年在希腊雅典出版的《中国瑰宝》论文集上以英文和希腊文转载,同时由希腊国家美术馆(NationalGallery-AlexandrosSoutzosMuseum)在大型展览“中国瑰宝”中展出并永久收藏,该论文是此次大型展览和论文集中唯一一篇著者为中国学者的国际论文。

40年代的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场
 
2002年,孙筱祥先生发表了著名论文《风景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5]。他通过追溯自13世纪以来的发展史,明确阐述了LandscapeArchitecture的译名、宗旨、未来发展领域及其深远意义。该论文于2003年荣获第一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论文奖。即使在20年后的今天,它仍具前瞻性影响力,并将持续发挥学科引领作用。孙筱祥先生的理论来源于长期的实践,他的实践始终以坚实的理论为基础,他的风景园林经典作品是理论与实践反复交融、不断提炼、进而升华的结晶(图1、2)。
 
1十年磨剑——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场(1946—1953年,20hm2)
 
1946年夏,孙筱祥先生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主修造园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秋天,因抗战西迁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农学院返回杭州华家池重建校园。时任系主任、著名园艺学家吴耕民先生将辟建和管理浙江大学园艺场和花圃展览区的重任交给孙先生,并放手让他在20hm2的荒地上施展才华。
 
25岁的孙先生带领工人开荒种地,果树、蔬菜、观赏树木和花卉均有栽植。他每天在地里栽果种花、移植栽植、嫁接扦插、授粉杂交、选种育种、除虫除害。从1946年秋到1953年夏,整整7年的时间里,他亲手栽植了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各1500种,并做了大量的种植笔记和物候记录。在华家池畔,他设计建造了包含温室、花坛和大片草坪的花圃展览区,并举办公开的四季花展。这些实践经验,为他此后开创和总结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的系统理论,奠定了坚实广博的园艺学基础。
 
更多>园林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221 second(s), 212 queries, Memory 1.6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