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禅画与素仁盆景的5个契合点

日期:2021-02-10 17:19:36     浏览:18    
核心提示:笔者得出的结论是:素仁和尚因禅而与古禅画家心心相通,素仁盆景因禅而与古禅画作品形神兼备。文入画能够衍生出文人树,禅画亦同样可以衍生出禅树。

二、禅画与素仁盆景的契合点

禅树之议能否成立,关键在于素仁盆景和禅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载体间有没有契合点。北宋苏轼曾写有一首描述文人画始祖王维在开元寺所作的壁画的诗,其中有句云,祗园弟子尽鹤骨(《凤翔八观》)。后来,人们就把这类反映僧人清癯、瘦劲的容貌和恬淡、闲静的神韵的佛教题材的绘画称为禅画,王维也顺理成章地成了禅画的始祖。根据笔者的研究,王维同时又是中国盆景的始祖(见《刍议中国盆景始祖》载于《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2010年第8期)。如果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王维像根藤,结出了文人画、禅画和盆景三个有趣的硕果。因此,它们之间的契合点就显现无遗了。

其一,素仁盆景与禅画一样,都是以禅的思想作实践印证,体现内在的禅意、禅境、禅机、禅趣等禅学脉络,以表达出作者的悟证境界。这一点,笔者在《素仁盆景真谛考略》中已有论及,在此不再赘述。

禅画与素仁盆景的5个契合点

其二,禅画是画中有禅,祥中有画,深藏玄机,意境空阔。画面蕴含无限的联想空间,画外意境耐人寻味,给人以诗意的享受。这一点也与素仁盆景契合。素仁盆录,树中有禅,禅中有树,空间画面外的意境阔远,能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极耐寻味。

其三,禅画的制作常采用非理性逻辑思维,如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画面几乎完全没有对人物做任何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大片的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这是有悖常理的。但笔墨虽粗率、浑重,却不失清秀、含蓄,笔笔见形,点染游戏,自然潇洒,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与禅画一样,素仁盆景的制作思维也同样是非理性的,特别表现在选材、修剪、造型、树木植位等方面,虽有悖常理却能起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其四,梁楷的禅画尚简,尚写意,其线条简洁,用墨极少,高度概括,不拘法度,纵情泼洒,极富禅理。这种表现方式,被后世称为减笔画法,影响很大。如《太白行吟图》,舍弃一切背景,长袍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而勾勒长袍的只是用轻轻带过的几笔极为简淡疏落的线条,就使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的才华横溢的诗人的那种诗情满怀的洒脱神态跃然纸上。这与素仁盆景的尚简、注重画面的留白和线条的表现力等是完全契合的。

禅画与素仁盆景的5个契合点

其五,在寻找素仁盆景与禅画的契合点时,无论如何不能不提到梁楷的《秋柳双鸦图》(如图9)。画中的秋柳,主干梨断中空,似经雷劈蚁蛀、刀砍斧斫。这种树木断干的画法与今日盆景人对于下山树桩截于面的处理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上那粗大中空的主干的一侧长出一根枝条,笔直向上,至画面顶端处呈弧线状下垂,柔软而妩媚,充分体现了柳的特征。在这唯一的一根主枝上,下部无一根侧枝,上部的分枝条也只有寥寥而又纤细的三、两根……若将素仁盆景《春初》(如图1)与《秋柳双鸦图》中的柳作比对,则一目了然,它们之间的契合,几乎天衣无缝。

据此,笔者得出的结论是:素仁和尚因禅而与古禅画家心心相通,素仁盆景因禅而与古禅画作品形神兼备。文入画能够衍生出文人树,禅画亦同样可以衍生出禅树。

 
标签: 素仁格盆景
>更多关于素仁格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3.327 second(s), 673 queries, Memory 3.7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