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图解 罗汉松盆景怎么改作的4个步骤

日期:2022-01-19 13:32:03     作者:薛以平    浏览:59    
核心提示:罗汉松叶色苍翠欲滴,树形挺拔优美,在艺术表现上以挺拔、崇高、灵秀、古拙、美善合一为上。此作为一本多干型盆景,在改作上,尝试以中和美美学思想为指导,
文、图:薛以平

这盆罗汉松作品为海岛罗汉松嫁接雀舌品种,盆龄达 20 多年,为一本多干型盆景。其桩头古拙苍老,富有野趣,作品曾经在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国家级联展上获得金奖。然而此作品仍然存在不足,树形显得松散,有的以枝片代干显得不和谐,枝片过大缺少变化显得呆板,部分地方显得臃塞等,树格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为此,作者于 2017 年 11 月对其进行了改作,突出其多干树中和美的艺术表现,现将改作过程、体会以及多干树中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分述及探讨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 、改作理念

罗汉松叶色苍翠欲滴,树形挺拔优美,在艺术表现上以挺拔、崇高、灵秀、古拙、美善合一为上。此作为一本多干型盆景,在改作上,尝试以中和美美学思想为指导,充分挖掘桩材的美点,重组美点元素,创作具有时代气息、自然气息、和谐的盆景作品。

图解 罗汉松盆景怎么改作的4个步骤

改作前枝干分布情况,部分以枝代干

二 、 改作思路及过程

根据原作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重点对三个方向进行改作。一是将以枝片代干的枝片改为干。原作基本上以三树四片组成,即 1 、3、4、5 在手法上作片的处理,2、6、7 作树的处理,现将“片”改成具有独立个性的“树”。二是改呆板的枝片表现手法为层次感、空间感强的片组表现手法。三是处理好主宾、争让、疏密等对比对立关系,通过共有的倾向性或者贯穿因素,促成整个作品的和谐统一。

1. 1 号树原作作片的处理,缺少变化及灵动。现将其改成一株有线条变化及动感的临水树,用于点缀左后方空间,增加内容变化、深度及野趣。


2. 2 号树为第一组树的主树,也是整个作品的主树,原作枝片基本都作为大片处理,缺乏层次、灵动及飘逸感。现将其改成由若干小片组成的枝片组,以增加变化、灵动以及空间感。

图解 罗汉松盆景怎么改作的4个步骤

4个连续的飘枝强化树势,形成力的合流、动感的合流,同时也构成和谐统一的贯穿因素

3. 由于 1 号树和 2 号树的体量相差悬殊太大,从 2 号树左面第一枝片组分出一个小片布于右后方,和 1 号树顶呼应,其间大部分空间留白,以增加两株树的亲和力、野趣以及虚空的画面感。

4. 3 号树原作为一个向后延伸的枝片,现将其改成一株曲干临水树,以增加其变化及整个作品的景深。

5. 第一组主树即 2 号树的右飘枝下压分层,和第二组主树树顶呼应,在两组树之间起到桥梁贯穿作用。

6. 4 号树原作为一个点缀、沟通过渡的枝片,现将其改成具有文人风格的一株树,既增加整个作品深度、画面感,同时起到桥梁作用将两组树有机贯穿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

图解 罗汉松盆景怎么改作的4个步骤

收顶共有的倾向性(向左上方)在变中求同,使整体和谐统一

7. 5 号树原作为一个枝片,现将其改成一株斜飘干临水树,进一步加强深度,营造变化。

8. 6 号树及 7 号树从整体上被视作独立的两株树,6 号树为曲干大树型,7 号树为斜曲干半悬崖型。但从局部看则为双干临水树,在处理上加强 6 号树的右飘枝的体量、力度;7 号树的顶显得过重,将其分出一个枝片作为顶飘枝;右下飘枝呆板,将其改成由 4 个小枝片组成的枝片组,从而形成多变的灵动的飘枝。

两株树连续的、互相呼应的、层次递进的 3 个飘枝所组成的飘枝组合,增强了势,形成动感的合流。

9. 压缩主树高度,浓缩松散的枝干,调整比例关系。经进一步调整后,总高度由原来的 110cm 调整为 104cm,总宽度由原来的 158cm 调整为 165cm,两者之比约为 0.63,基本符合黄金分割律。

图解 罗汉松盆景怎么改作的4个步骤

改作后7个主干表现多样性的变化

通过以上改作,增加了变化,树形变得紧凑而有画意,各株树之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整体上形成了和谐的统一体。体现了中和美。(见改作前和改作后对比图)

三 、 改作体会

1. 盆景的创作应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遵循适中、时中的美学原则,与时俱进。盆景是活的造型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品,它不仅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性情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青山绿水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一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这也正是中和美美学思想所倡导的。师法自然是盆景的艺术属性,自然界的树木形态各异,仪态万千,造就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美验证了艺术遵循变化法则。既然大自然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是我们的老师,那么我们就得热爱大自然,多向大自然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寻找灵感,为创作服务,创作具有时代精神表现中和美思想的盆景作品。

改作后的作品基本贯彻了这些设计理念,达到预期目标,在创作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真正体验到“艺术遵循变化法则”的无穷奥妙。学海无涯,艺无止境,盆景艺术一直在路上,这也正是盆景艺术独特的魅力所在吧!

图解 罗汉松盆景怎么改作的4个步骤

改作前树照

2. 盆景艺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美学理论思想包括其它姊妹艺术理论思想的指导。我国是盆景的发源国,虽然有几千年的盆景发展史,但历史上尚无立论遗著,有的仅靠“经验”制作,盆景艺术缺乏专业理论的指导。然而,经过几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书法、绘画、诗词以及其它的美学思想等却是盆景艺术的近亲,它们同宗同源,它们同样是盆景艺术发展成长的营养,创新的灵感,应有选择的加以吸收利用。

例如,《芥子园画谱》之《树谱》中对各种树的画法都有阐述,如两株画法的大小两株法:“在一株大树基础上添加一株小树,叫扶老;在一株小树基础上添加一株大树叫携幼。

老树要画得婆娑多姿,小树要画得窈窕有情,两株树就像聚拢在一起两个人一样顾盼呼应。”再如三株画法上说:“即使是并排的三株树,也注意不要根部顶端齐平像一束捆扎起来的柴火,必须左右避让,使枝干穿插自然。”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简直就是一盆气韵生动、意境深远、充满中和美的盆景佳作。再例如具有中国特色的线的艺术理论,对盆景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归根结底,盆景艺术的本质也是线的艺术,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王选民先生在其盆景论著上多次强调线条的重要性,尤其在松柏盆景的艺术表现上显得尤为重要。以上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思想对盆景艺术的重要意义,也是现代盆景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在。

图解 罗汉松盆景怎么改作的4个步骤

改作后树照

四、多干盆景中和美的艺术表现

中和是我国古老的、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观和哲学思想的结晶,是我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或核心思想,遵循适中、时中的审美原则。其基本含义是协调适中,不偏不倚,刚柔相济,使审美对象的各个要素或各部分彼此协调,对立统一,交融渗透,形成一种趋向完美的生命结构。

西周周太史史伯首次提出“和”与“同”的概念,“和”指不同物的统一,“同”指相同物的相加,主张取“和”而去“同”。如“和六律以聪听”,异物相加才能成物。春秋战国晏婴以“和”为美,认为“清浊、喜哀、刚柔”相济相成。

儒家继承了晏婴的思想,并根据儒家中庸的道德哲学提出“致中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而道家则多一些辩证思辨,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有无相生,虚实相成,善恶相依”,“万事万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极,并在对立中求得统一”,表明“和”内在包含的差异和对立。

上述中和美学思想以唯物辩证法的美学观点概括为两条:一是“构成统一体的因素必须具有多样性或对立性;二是多样性、对立性的因素必须协调均衡的统一体”(杨成寅《美学范畴概论》)。我国书法、绘画、音乐乃至盆景无不遵循这一美学思想。

“中和美”这一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独特的审美观和哲学思想,对我国传统艺术一直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在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自然式盆景的今天,中和美在盆景艺术的表现上有更完美的体现。

下面就以本件罗汉松作品“中和”为例,对多干盆景中和美的艺术表现作初步探讨。

以多样(多变)性、对立(对比)性、和谐的统一体统揽全局。

图解 罗汉松盆景怎么改作的4个步骤

审美对象多样的构成元素以及形成的协调的统一体是中和美艺术表现核心,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整体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的统一。

周太史史伯认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国语·郑语》),异物相加才能成物;梁代沈约提出的“五色相宜,八音协畅”的论点更兼有多样统一的色彩。根据以上中和美的要素,在多干盆景的具体创作实践中,就要充分挖掘美的元素,以表现手法营造每株树的独立的个性,有粗有细,有曲有直,姿态各异,形成多变的协调一致的格局。

比如此件作品 1、2、3、4、5、6、7 七株树,粗细不一,形态各异,有曲干大树型、双干临水型、悬崖型、文人型等多组树,具有多样性,然而通过共有的倾向性即收顶的协调一致以及贯穿因素即枝片的合理布局,使整个作品在变中求同,由此产生美的韵律。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突出主树个性表现,营造树势。

和谐是中和美追求的目标,是对比对立矛盾运动达成均衡统一的结果,没有对比对立则缺乏视觉刺激性,对比对立失衡则不和谐。明代解缙《春雨杂述》中论述到:“一篇之中,虽欲皆善,必有一二字登峰造极,如鱼、鸟之有鳞凤,以为之主,使人玩绛,不可名言。

”意思是说一篇之中必有一二个字出众,如鱼中之龙,鸟中之凤,起到主导作用和提神醒目作用,这样的作品才能使人玩味无穷。对多干树的艺术表现更是如此。以此作为例,七个干可以分成 2 组树,其中 1、2、3 为第一组,4、5、 6、7 为第二组。

第一组主树 2 号树位于中间位置,1、3 两株树分别位于主树的侧后方,形成近大远小的艺术效果,主树和副树形成强烈的对比。虽然主树和副树比例失调,但由于在艺术表现上把副树作为深度树和点缀树,所以不失和谐感。第二组树 6 号树作为主树,7 号树作为副主树,6 号树为曲干大树型,7 号树为半悬崖型,6 号树右飘和 7 号树右飘以及 7 号树顶飘形成合流,既强化了树势的对比、对立,又形成了激烈的动感。同时从整体树势看,2 号树通过 4 号树贯穿因素将 6号树、7 号树衔接起来,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

气韵、意境的表现

气是指从哲学的宇宙生命本源意义上的“气”,到艺术本体意义上的“气”的推演过程。气和势一脉相承,紧密相连,势是气运行的走向与趋势,而气势又和气韵、动感紧密相连。

所谓气韵是指作者通过所使用的造型手段与所塑造出来的可视的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仅是外物的写照,而且是作者赋予这些形象的“灵动”,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六朝著名画家谢赫在他所著的第一部画论中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把气韵作为统帅和灵魂,是结构、形象、色彩、构图、表现等造型手段共同营造的目标和最高准则。

古人云“六法之难,气韵为最,意居笔先,妙在画外”。而意境是指艺术创作中主观意趣与客观境象交融而产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境地和形象,是所创作的艺术形象中包含的、传达的、暗示的使人得以联想的画外之意、弦外之音。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意境的重要审美特征。

清代画家恽寿平说:“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揭示了宁静、虚空、深邃、辽远等是营造意境的表现手法。根据以上美学原理,在作品的具体创作过程中,通过调节主宾、虚实、争让、露藏、顺逆、高低、重轻等矛盾关系,重点加强蓄势、留白、增加深度,达到“气韵生动、神形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更多关于罗汉松盆景图解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036 second(s), 9 queries, Memory 0.5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