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百脉根Lj CYC1基因致非洲紫罗兰花形改变

日期:2020-08-03 15:22:14     浏览:17    
核心提示: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百脉根花对称性基因 Lj CYC1 转入非洲紫罗兰,进一步探讨其作用和功能。非洲紫罗兰 Lj CYC1 转化植株的表型发生以下变化:(1)花的对称性明显改变
百脉根 Lj CYC1 基因致非洲紫罗兰花形改变 
 
摘  要: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百脉根花对称性基因 Lj CYC1 转入非洲紫罗兰,进一步探讨其作用和功能。非洲紫罗兰 Lj CYC1 转化植株的表型发生以下变化:(1)花的对称性明显改变,由辐射对称变为两侧对称,出现频率为 14.3%;(2)花瓣向花冠基部裂开,且花瓣数减少,出现频率为 57.1%;(3)部分或全部雄蕊花瓣化,出现频率为 17.1%;(4)雌蕊花瓣化或退化,出现频率为 11.4%。
 
花的对称性(floral symmetry)作为被子植物花部结构的典型特征,近年来成为植物发育、进化、生态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重点之一。被子植物的花形根据其对称面的有无分为 3 种(Endress,2001):辐射对称花(actinomophy,具有多个对称面)、两侧对称花(zygomophy,只有一个对称面)、不对称花(asymmetry,没有对称面)。自从 Luo 等(1996,1999)从金鱼草中克隆了 CYCLOIDEA后,其花形分子调控机制已经研究得比较清楚,主要是由调控花背部特性的 CYC 基因、DICHOTOMA(DICH)基因、RADIALIS(RAD)基因和调控腹部特性的 DIVARICATA(DIV)基因决定。

百脉根Lj CYC1基因致非洲紫罗兰花形改变

花对称性的研究除在金鱼草上取得很大进展外,研究对象已扩展到金鱼草的近缘类群(Green  et  al.,2010),如菊科(T?htiharju et al.,2012;黄笛  等,2017)、苦苣苔科(Wang et al.,2006;Du & Wang,2008;Gao et al.,2008)、豆科(Feng et al.,2006;Wang et al .,2008;Xu et al.,2013)、忍冬科和川续断科(Howarth et al.,2011)、十字花科(Busch & Zachgo,2007;Bushch et al.,2012)等,甚至扩展到单子叶植物禾本科(Yuan et al.,2009;Mondragon-Palomino & Trontin,2011)、兰科(Mondragon-Palomino & Theissen,2009)等。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被子植物进化过程中 CYC 类基因发生过两次大的复制事件,最终形成CYC1、CYC2 和 CYC3 等三大分支(Howarth & Donoghue,2006)。控制花对称性的关键基因 CYC和 DICH 均属于 CYC2 分支成员,而关于 CYC1 和 CYC3 分支功能的研究很少,其功能仍不清楚(Howarth  &  Donoghue,2006),只在拟南芥中发现 CYC1 同源基因 TB1 抑制玉米侧枝的形成(Aguilar-Martínez et al.,2007)。

Feng 等(2006)从豆科植物百脉根(Lotus japonicus)中获得了4 个 CYC 的同源基因,发现 Lj CYC2 为组成型表达,所有的花瓣均呈现背部花瓣属性;Lj CYC1 编码的蛋白质特异定位于细胞核内,起调控作用(Qin et al.,2004);通过 RNAi 基因沉默技术抑制 3 个Lj CYC 基因的表达,会引起花背腹轴分化的丧失,所有的花瓣都与腹瓣相似(Wang et al.,2010)。在烟草中转化正义 Lj CYC3 的植株表现为花瓣和雄蕊数减少;而转化反义 Lj CYC3 的植株表现出 2朵花有一定程度的融合,花冠、萼片褪色等现象(张寒英  等,2011)。花生转 Lj CYC2 基因 T1代植株的花出现多种新的表型,如龙骨瓣翼瓣化,旗瓣消失、开裂等(温世杰  等,2015)。 

百脉根Lj CYC1基因致非洲紫罗兰花形改变
 
非洲紫罗兰(Saintpaulia ionantha)为苦苣苔科非洲苦苣苔属多年生草本喜阴植物,植株矮小,四季皆可开花,花色丰富,花与叶均有较高的观赏价值。Narendrahe 和 Mohandas(2003)利用根癌农杆菌将葡聚糖酶——几丁质酶基因转入非洲紫罗兰。本研究中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百脉根 Lj CYC1转入非洲紫罗兰,进一步探讨 Lj CYC1 的作用和功能,以期获得花形改变的非洲紫罗兰转基因植株,为花卉植物的花形调控提供新途径。  
 
标签: 紫罗兰
>更多关于紫罗兰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792 second(s), 392 queries, Memory 2.2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