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晚清常州赵起约园复原及山水营造探析

日期:2023-03-13 21:53:46     作者:何思娴    浏览:5    
核心提示:约园位于清代常州府城中右厢古村巷(图2),原占地19.6亩(约1.3hm2)。园主赵起(1794—1860)字于冈,号约园,为清代探花赵翼孙,晚清词人、文史学家。
摘要:【目的】约园是常州现存清代私家园林中面积最大者,今仅山水格局保存较完整。当前针对约园的复原研究涵盖的时间范围跨度较大,且对其各时期园林景象的描述较为杂糅。
 
【方法】基于对可获得史料的对比考证以及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整合辨析,以首任园主赵起所居约园为研究对象,补充赵起亲友及其他约园亲历者的文章作为指导依据。
 
【结果】细化讨论了约园构园初期的空间布局,探讨赵起约园复原方案的其他可能性。以此为基石,重点分析赵起约园的掇山置石与理水,总结山水方面的造园特点。赵起约园造园风格整体反映了清中后期江南造园的时代特色,园林空间呈现多组团、多视点的特点。作为功能复合的傍宅空间,约园同时满足了园主日常读书会友活动与追寻山水林泉之乐的需求。“岛山置水”的独特山水组织方式以及分离观赏的掇山与置石,受到晚明后“画意掇山”观念变迁的影响,兼顾了园林游观的动静体验。
 
【结论】常州约园研究是对苏州、扬州等焦点江南城市以外晚清文人园林的山水范式与营园特色进行还原与分析的一次探索,丰富了对传统江南文人园林的共性与个性的认识,为晚清江南园林研究以及后续其他常州园林复原研究提供借鉴。
 
中国有着悠久的造园史,历史名园可谓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中国现存的古代园林多始建于明清时期,其中相当一部分曾受到损毁,后经修缮或重建。而园林的历史面貌,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脉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值得今人关注和研究。近年来,对传统园林的复原研究越发受到国内学者重视。除位于北方的圆明园、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外,江南私家园林也是当代学者复原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批消失在公众视野的地方名园逐渐成为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复原研究的对象,例如南京随园[1-2]、东园[3],无锡寄畅园[4],扬州乔氏东园[5]、棣园[6],太仓乐郊园[7]、弇山园[8],常州意园[9]等。学者以散轶于古籍、歌赋和绘画等文献中的记载为复原依据,重构无遗迹可寻的历史园林[10],对这些园林进行了平面布局复原、造园意匠分析等研究。
 
常州号称“八邑名都”“中吴要府”[11],自吴王余祭封季札于此以来,常州文化已延续2500余年。明清两代,江南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士商造园成风。常州涌现了大批文人私家园林,散布于城郊内外的园林多达40余座[1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常州传统园林的研究相继开展。学者们围绕常州古代园林的兴造规模、历史变迁、园林类型、造园特点和兴衰原因等话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约园是常州现存的4座私家园林中面积最大者,是常州地区重要的文人私家园林。其园林部分山水格局保存较为完整,其余园林要素与晚清时差距较大。有关约园主人赵起及清代赵氏家族,国内学者主要从家族源流、社会关系、重大事件、文学作品等角度进行了研究,并对史料中赵氏家庭成员描写园居生活的诗词有所解析[13-15]。目前从园林角度对于约园的研究主要是将约园作为常州文人私家园林的典型个例,陈述约园的建造始末,约园十二峰、二十四景闻名江南的原因,以佐证常州古典园林的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
 
现阶段国内学者针对约园复原研究所涵盖的时间范围跨度较大,且对其各时期园林景象的描述较为杂糅。主要成果收录在常州当地学者的著作中:邵志强等于《常州古园林》一书中,对约园沿革、园主身份、造园意图分别加以介绍,总结约园分区后以重点建筑“米拜亭”为起点按《约园图跋》这一园记中记述的游览路线解读各景点。

晚清常州赵起约园复原及山水营造探析

同时,从名家品评的角度对其造园艺术以及园内峰石之奇加以赏析[16];在此基础上,薛焕炳《常州名园录》则进一步收集整理史料,对约园前身、赵起购园细节等方面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考证,以《约园图》(图1)为主要材料概览了全园景致[17];另外,薛焕炳在《中吴遗珠》一书《约园二十四景》篇对赵起所作二十四景景词加以解读,分析想象各景点面貌[18]。以上著作为约园复原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信息,极具启发和借鉴意义。邵、薛二位学者总体上对约园分区和布局的理解基本一致,但在细节部分有一定差异。

其一体现在对约园的复原杂糅了其不同时期的面貌,如《常州古园林》中提到“瑶岛”上所筑的歇山顶方亭实际为新中国成立后重修;其二则体现在对部分景点的位置描述相互矛盾,如邵志强等认为“米拜亭”为园东南角一亭,而薛焕炳则认为“米拜亭”位于鞓红新馆前的牡丹园内。受专业视角不同和资料不足的限制,二位学者对约园复原研究仍停留于绘画资料的展示以及文字总结的阶段,未能深入分析各主要景物和园林要素的空间布局关系并形成图纸。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罗星海通过对新旧图文的研究,以《约园词稿》《约园图》为蓝本,将研究的时间范围和对象缩小至清代赵氏约园,考证推导了赵起约园“二十四景”空间关系并绘制复原平面猜想图,并由此拓展延伸,从“约园二十四景”的角度对清代赵氏约园的布局特征和理景逻辑进行了总结[19]。
 
 
罗星海对约园的复原使约园研究进入个体案例研究的新阶段,但相比于对常州其他现存私家园林如近园、意园的研究,以约园为独立研究对象的研究数量和深度远不可企及,尚有深入研究的空间。目前,约园已被纳入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计划,这对于约园的研究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本研究尝试进一步聚焦于约园肇成阶段,即最能体现首任园主赵起造园设计思想的初始时期,具体以约园建成至被太平军损毁前(1846—1860年)为时间节点,以赵起在世时所居约园(下文称“赵起约园”而非“清代赵氏约园”)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学、文字推演等方法,细化讨论约园构园初期空间布局的平面复原。
 
基于对可获得史料的整理考证以及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整合辨析,笔者在罗星海复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补充材料对景点考证推敲后,绘制了不同版本的赵起约园平面布局示意图,并结合园图、园记、专家口述材料补充了对赵起约园主要出入口位置的推测。笔者所绘复原平面修正了平面尺度,对前人研究的矛盾、证据不足之处展开了讨论,并对短堤、环桥、书斋、药圃等景点在园中的位置提出了不同的推测。

在山石方面,笔者摘录“约园十二峰”词进行了考析,补充了对约园十二峰落位的研究;在理水方面,笔者由宏观至微观出发,分析了约园外部水系并推测了约园引水入园的方式,使约园内外水网成为整体。以此为基石,笔者深入探究了赵起约园的布局与营造特色,重点关注掇山置石与理水技艺,总结了赵起约园在山水方面的造园特点。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约园研究的空缺,为其保护和展示提供基础。
 
1复原研究背景
 
1.1约园概况

晚清常州赵起约园复原及山水营造探析

晚清常州赵起约园复原及山水营造探析
 
 
约园位于清代常州府城中右厢古村巷(图2),原占地19.6亩(约1.3hm2)。园主赵起(1794—1860)字于冈,号约园,为清代探花赵翼孙,晚清词人、文史学家。
 
据地方志记载,约园本为明代鹿苑隙地,后为尼姑庵[20];鹿苑之名的由来又或与清初陆氏别业相关[21]。清乾隆(1736—1786)年间,江西巡抚谢旻购得鹿苑废址构建别业,邑人俗称谢园①,即约园前身。赵翼母亲谢锦蕴为谢氏后人谢聘之女,谢园即赵起舅家。戊寅年(1818年)冬赵起曾在谢园租住,但可惜庚辰年(1820年)因主人用火不戒,林泉化为灰烬。

赵起的仕途不尽顺利,他考中举人时年事已高,会试落第后无意进取,转而希望将自己的经世之志用于乡里,后以万串钱购得谢氏废园,在园内拟叠山石,“葺而新之”,“里居养母不求仕进”②。据赵起《高阳台》词序“丙午(1846年)冬,为老母八十寿,约园稍事修筑,经岁始就,蔚然可观”,可知约园购于1845年,建成于1846年。约园建成后,有竹木亭榭、山石池台之胜[22],盛极一时,是常州乃至江南清代造园全盛发展的写照。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常州,赵起率团练对抗至城陷,与家眷投园池中慷慨赴死,约园亭台堂榭在兵灾中化为废墟。
 
约园后续沿革非本研究重点,且于罗星海研究中有详细考据[19],故不再赘述。今约园为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后花园,山水关系尚存,亭台建筑均为新中国成立后复建。
 
1.2研究材料

晚清常州赵起约园复原及山水营造探析

晚清常州赵起约园复原及山水营造探析
 
 
对赵起约园布局复原起指导作用的资料有赵氏家族的一手文献、清代常州地方志、邑人文学作品、近现代图像类资料(图3、4)和口述资料等。其中赵氏家族的相关研究材料,包括园主赵起文集《约园词稿》卷一《幽居篇》《武进西盖赵氏宗谱》,以及光绪(1871—1908)年间赵起曾孙赵景崇所绘《约园图》等。
 
《约园词稿·幽居篇》乃园主本人所作,赵起孙赵承炳在光绪年间重刊版本中称“稿分十卷,卷各为类,皆府君手定……其余佳胜如幽居篇所咏十二峰、二十四景者,皆纪实也。”约园二十四景是体现赵起构园理念的重要内容。园林品题皆为四字,包括以建筑实体命名的“海棠春榭”“春生兰室”“鞓红新馆”“云溪水榭”“小亭玩月”“阴息草堂”,以植物景观为主题的“梅坞风清”“柳岸闻莺”“药圃争妍”“莲渚招凉”“疏篱访菊”“南山涌翠”“山半松涛”“陡壁丹枫”“西园秋实”,以及借园外景物烘托园林意境的“隔院钟声”“东郊塔影”“城角风帆”等。《约园词稿》首篇《幽居篇》涵盖了“约园十二峰”“约园二十四景”专题系列词作,其中大量的景物描写可进一步验证园内各景点、峰石的相互位置关系和组团关系,辅助各园林要素的平面落位。
 
出于“庶他日鸠工缮冶,即可由是图以复旧观”③的初衷,《约园图》(图1)这一全景鸟瞰式的园图采用了较高的俯瞰视角,如地图般直观地描绘出园林整体,图跋部分附以游览顺序串联、较为翔实的园记,对园林复原研究有极高价值。本研究便以《约园图》和赵氏家族文学作品等直接可靠的资料为主,后世方志记录、艺文杂谈信息为辅,使得复原园林布局的信息得以相互印证。
 
此外,国内学者对清代赵氏家族的研究为本研究史料的搜集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索引。笔者补充赵起亲友及约园亲历者的文章作为约园平面复原的指导依据,继而研读清代龚洤《耕余琐闻》、金武祥《粟香随笔》、郭嵩焘《郭嵩焘日记》、杨沂孙(赵起女婿)《杨沂孙日记》等一手文献,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依据目前掌握的文献,价值较高的史料集中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咸丰十年的庚申之难是约园沿革的重要转折点之一,本研究选择建成至赵起就义前为约园平面布局复原研究时间节点的原因有三。
 
1)约园的发展在清代以1860年为节点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即赵起购得谢园旧址新建园池为母祝寿,直至约园于太平天国兵灾中被毁。第二阶段则始于24年后,逃亡归来的赵起长孙赵寿仁及其妻子徐小娴对约园的修复重建。从光绪十年(1884年)冬开始对园墙的初步修复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春最终完成亭桥的修复,历时约15年。另外,赵寿仁夫妇在园林西部修建了赵起专祠。因新修祠堂、战后经济状况有限等因素的影响,重现昔日赵起约园园林全貌的难度较大。
 
2)约园亲历者对园林面貌的文字描述主要创作于1846—1860年。赵起文集《约园词稿》卷一《幽居篇》收录的词作不仅包含对园居生活的摹写,还与约园十二峰、二十四景分别对应。广东巡抚郭嵩焘于咸丰六年(1856年)游览约园,其日记对游园体验有所记述。邑人龚洤、金武祥等也在文集中提及赵起及约园,其中的景物描写和空间关系侧面补充验证了《幽居篇》的景物描写。故以上材料具有更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武进西盖赵氏宗谱》对约园的记载及光绪年间赵寿仁夫妇对约园的修复也是以赵起约园为范本。赵起曾孙赵景崇所绘《约园图》是在“迹以旧趾,而当日缀景尚可历历想象”的前提下完成的,笔者推测在约园生活过的赵寿仁夫妇对此图的创作也提供了指导。且《约园图》中并未出现赵起专祠,其所载图景、图跋文字描述皆与赵起《约园词稿》和《郭嵩焘日记》中描绘的园景高度匹配,即指向赵起约园而非重建后的赵氏约园。
 
标签: 常州约园
>更多关于常州约园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411 second(s), 425 queries, Memory 2.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