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王致诚信中圆明园的3个影响体现

日期:2023-03-26 10:16:08     浏览:0    
核心提示:王致诚笔下依次展现的圆明园的六方面特点,在法国英中式园林实践者的拆解、拼合与转化下,于实践作品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些影响,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信中圆明园的影响体现
 
王致诚笔下依次展现的圆明园的六方面特点,在法国英中式园林实践者的拆解、拼合与转化下,于实践作品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些影响,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3.2.1对地形水系的塑造影响
 
山丘与溪流结合布置方面,典型如埃姆农维尔园(ParcdErmenonville,Oise):借助对园址沼泽地形的梳理,园内原有的直线运河被改造为走向蜿蜒的自然式河道,结合林木树丛的补植,将远处的山谷景致延伸至河岸,手法极为出色。类似的,圣詹姆斯府邸花园(FolieSaint-James,Neuilly-sur-Seine)从邻近的塞纳河引水,结合人工堆山围出的谷地空间塑造循环水系。身在其中,塞纳河谷仿佛是园中的一部分[13]。

王致诚信中圆明园的3个影响体现
 
圆明园福海多变的水景景象,亦对法国英中式造园的湖景塑造产生影响。如前述埃尔姆农维尔园的西园,利用该区域原有轻微凹陷的谷地,中心塑造成名为“大池塘”的水面,以承接西、南两方来水并引导水流有序流向东北方向的低地;以位于池塘西侧石坡上的“卢梭小屋”为远景视觉控制点,整体修饰环湖的林木、岩石、沙地及小屿。其景象的呈现,与王致诚笔下的圆明园福海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处(图2)。
 
信中圆明园中各处的假山布置,也引起了法国英中式造园实践者的注意。此前,法国园林中已有塑造假山单体的实践,且假山技术日渐成熟。受书信影响,法国人尝试在原有假山基础上融合水体、建筑、林木等要素,呈现类似王致诚笔下“如神话仙女住所般”的景象。典型如画家罗伯特(H.Robert,1733—1808)为小特里阿农王后花园(JardindelareineauPetitTrianon,Versailles)建造的假山悬亭[21]139-140:该古典风格的亭子位于园中早先堆叠的假山崖壁上,结合从崖顶悬垂而落的瀑布,予人以飘逸清奇之感。
 
3.2.2对建筑物与构筑物组群的布置影响
 
书信发表以前,法国人已据众多中国游记版画了解到宝塔、凉亭、桥梁等中式风格建筑形象,但对这些建筑物及构筑物在园林中的具体布局方式并不了解。王致诚强调了对圆明园小殿宇融合园林布置的效果,补充了这方面的认识,并在惠特利、钱伯斯等人的论著促进下引发了更多关注[25]。由此,法国英中式园林内的中式建筑要素布置方式,较书信发表以前的法国“中式园林”进行了调整。
 
典型如尚特鲁城堡花园(Chanteloup,Indre-et-Loire)。1775—1778年,其内参照邱园在水岸边布置了一座仿照大报恩寺琉璃塔的石造中式宝塔,还结合假山叠石修建了一座中式凉亭[12]145。这2座中式建筑,在尺度及与地形水系的搭配处理上,均与王致诚描述的小山谷内建筑布局接近。
 
王致诚信中圆明园的3个影响体现
 
不仅园内中式建筑的布置方式发生了调整,园内各色建筑的分布方式也受书信影响发生了变化。典型如剧作家卡莱蒙特(L.C.Carmontele,1717—1806)为沙特尔公爵(DucdeChartres)设计的蒙梭园(ParcMonceau,Paris)。为使各处优美风景在同一空间浓缩,焦点构筑物首先依据远景上的互看关系确定位置分布;在此基础上,假山洞府开口、林木围挡与园路走向均围绕近景观赏的视线组织精心布置,形成多个场景间的分隔与过渡(图3)。


尽管园中许多构筑物的形式面貌并非是中式的,但因其与周围环境的整体处理方式,仍被类似克罗伊公爵的18世纪园林爱好者赞誉为“具有真正浓郁的中国情调”[28]。
 
 
3.2.3对园内活动组织的影响
 
为像中国皇帝一样在园中体会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装饰性的“小村庄”塑造在法国英中式园林中得到持续的重视。书信原文发表的第二年,路易十五的岳父、逊位的波兰王(S.Leczinski,1677—1766)便已尝试仿照书信描述在他的法式园林中兴建一处村舍建筑[13]。埃尔姆农维尔园、小特里阿农王后花园等法国英中式园林中,不仅引入数量和种类更多的村舍建筑,菜地、果园等也被赋予休闲和观赏性精心布局于园中。园主们时常邀请宾客一同扮演村民,开展耕作、采摘、丰收庆典等多种乡村活动进行游乐休闲。
 
 
此外,王致诚笔下近乎遍布全园的蜿蜒小路和变化丰富的游廊,也激发了法国人对曲折漫步活动的关注——漫步可以发生在蜿蜒的溪流岸际(图4),也可以发生在瀑布上下或之中(图5),亦可以发生在假山岩洞之间(图6)。

此前,法国园林中也有漫步游园的传统,但更倾向于在直线式、易于行走的步道上开展。在书信影响下,法国英中式园林中出现为探索离奇景色或增加观赏时长而设置的曲折路径[12]56-75:不仅走向变化多端,且常穿越于令人意想不到的景点,使漫步活动的展开总是“充满意外与刺激”,有时甚至是“令人不舒适的”。典型如埃尔姆农维尔园中的“画家之路”,其结合走势崎岖的石坡布置,沿途穿越白沙地、松林、湖泊、岩洞等多种景象,意图让游人在艰难的漫步过程中体会到园林景致的野性与广阔,以景致的美丽来补偿漫步的疲惫[29]110-115。
 
3.3对影响的后期反思
 
总的来看,对中式造园品位的认同,是使王致诚笔下圆明园能对法国英中式园林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克罗伊公爵在另一日记中写道:“虽然不能过分地认为,只有了解中国才能学会模仿自然;但奇怪的是,中国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而我们却不能吸引他们,以至于在很多方面,我们必须从他们那里学习好品位。[27]148
 
在许多类似克罗伊的法国造园爱好者看来,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园林,最突出的是其“有品位的模仿自然”,因而造园核心在于吸收中式情调“品位”去改造自然。
 
至19世纪初,法国英中式园林中“品位与自然”的关系,再次被审视反思。成长于这类园林兴盛时期的法籍造园理论家拉波尔德(A.Laborde,1773—1842)认为,部分实践者过分“沉浸在中式情调里”,不仅以巨大的成本塑造“千奇百怪”的山丘和仅有“涓涓细流”的瀑布及河流,还布置“数目上百”的小桥、小路及蜿蜒水路,其兼顾游赏和交际的效果不及“前人那些笔直的林荫路和绿色的平地”,强调从成本和使用层面审视相关手法的运用程度[30]。
 
与其同时期的法籍造园理论家图因(G.Thouin,1754—1829),将“英中式园林”与“风景园”区隔开来,认为前者典型如蒙梭园,来自“园主与设计师反复无常的幻想”;后者典型如埃尔姆农维尔及圆明园,来自“最美丽自然场景的模仿”,倡导风景式造园从“模仿品位”回归到“模仿自然”[31]。
 
其后的曼金(A.Mangin,1824—1887)[24]262-263基于17—18世纪法国造园风尚变化的梳理指出,18世纪实际存在2种截然不同的“英中式园林情调”:一种是基于自然本身特点的模仿和美化,另一种是包含诸多夸张图形样式的要素堆砌;主张越过国别的成见,深入剖析他国园林在美化自然上的手法特点,结合园林空间规模及地形气候等现实条件谨慎应用。
 
参照王致诚书信所述圆明园展现的中国风景式情调“品位”以及本土实际条件,法国内部持续对法国英中式园林实践里“中式品位”应用的批判性反思,进一步促进19世纪下半叶法国风景式造园的原则构建与实践职业化。
 
4结语
 
本研究基于书信背景的梳理,展示了王致诚笔下圆明园依次呈现的六方面特点;结合书信的译介传播,对其笔下圆明园作用于法国英中式园林的历程、表现、后续反思进行了叙述。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3点。
 
其一,从书信书写背景看,王致诚作为法籍传教士及画家,基于自身观察体会对圆明园的详细描述,极大呼应了当时西方认识真实中国园林、完善风景式造园理论的需求。
 
其二,从书写展现的圆明园特点看,王致诚对圆明园“园中有园”的总体面貌、山丘与溪流搭配造景的状态、园内建筑融合其他要素的分布方式、福海景物的组织、园内聚集活动特点、布局形式组织的核心要点均进行了分层阐释。
 
其三,从书信发表后作用至法国英中式园林的过程与发展来看,参照书信对中式造园品位与自然关联的理论思辨持续存在,对圆明园的借鉴主要体现于地形水系、建筑物与构筑物群组、园内活动组织三方面的处理上。
 
总体而言,以书信为参照,法国英中式园林实践者在加深对中国园林品位认识的同时,对风景式造园理论认识也在持续的实践尝试和反思中完善。
 
18世纪的中法两国,因地理上的遥远而图文资料获取有限。对中国园林兴趣浓厚的法国人,仅能反复地研读、拆解、揣摩有限且珍贵的直接材料,并结合对造园美“品位”的思考,积极结合本土风景特点进行实践尝试。
 
至21世纪,多种多样的新型媒体材料出现,使得各式各样的园林资料获取较过去便利了许多。而文本形式的叙述,依旧在其中起到重要的理法解析和导读作用。作为21世纪的中国风景园林研究者,又该以何种方式、何种品位叙述我们的风景园林?
 
标签: 王致诚圆明园
>更多关于王致诚圆明园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339 second(s), 345 queries, Memory 2.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