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ESG框架生态系统服务治理的内涵与表征框架

日期:2023-04-03 10:13:08     浏览:2    
核心提示:整合“自然生态机理”“经济价值权衡”“公共管理要素、架构”等多重知识域与价值视角的协同平台;当涉及具体的治理需求与制度体系时,ESG可以成为提供梳理复杂要素关系和辅助制度优化的方法论框架。
生态系统服务治理的内涵与表征框架
 
2.1生态系统服务治理概念内涵
 
“生态系统服务治理”伴随着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兴起而产生,并在近年来逐渐形成固定的研究领域。21世纪初,继2005年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EA)、2010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TEEB)、2012年成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国际政府小组(IPBES)等几个重要科学政策项目的发布,人们认识到ES研究架构了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桥梁,但ES的实现需要经由政策制度来完成[14]。同时,伴随着治理理念更多地倾向于社会协调而非刚性管控[15],ESG的核心目标被确认为协调不同时空、层级、领域主体对ES的需求[16]。2013年由Rival和Muradian第一次提出正式的ESG概念:“通过集体决策和公共政策调控进行的自然资源管控优化过程。[17]”
 
随后,ESG概念更加频繁地出现于不同时空尺度下社会和生态系统的耦合研究中,成为整合社会系统管理和ES科学研究的关键[18-19]。在自然科学领域,生态系统功能评估涉及大量的“不确定性”,通过引入社会知识,可以增加整个评估系统的可见性[20]。而社会系统实践中,治理行为经由制度体系以管理生态系统产生服务,
不同人群对ES的需求差异又可促进治理机制的调整和适应,协同形成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控。
 
综上,在理论层面,ESG是基于“社会-生态”耦合视角下的知识转译媒介,提供了整合“自然生态机理”“经济价值权衡”“公共管理要素、架构”等多重知识域与价值视角的协同平台;当涉及具体的治理需求与制度体系时,ESG可以成为提供梳理复杂要素关系和辅助制度优化的方法论框架。
 
2.2生态系统服务治理级联框架及其特征

ESG框架生态系统服务治理的内涵与表征框架
 
Primmer等[21]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相关政策实施的梳理,提出表征ES科学研究与多元治理模式互动关系的概念框架(图2)。其建构了用于ESG实证分析的基础路径。

1)通过“科学机理-治理制度”的耦合为ESG实践奠定了整体分析视角,为具有不同知识体系的管控部门、技术团队决策提供了统一的底层逻辑支撑。

2)从左至右揭示出自然机理认知向政策应用转化的分阶段模式与互馈关系,其核心在于构建从自然生态至社会经济价值的转化实现路径[22]。

3)“层级治理”“技术治理”“适应性治理”和“战略治理”4种模式概括了多数生态保护与修复活动相关的治理情景,便于对照进行制度设计。表1中罗列了不同模式的具体定义及相关典型案例。
 
基于案例,可以进一步总结出ESG框架内横纵调控路径的组织要点。
 
1)纵向维度,“层级治理”与“战略治理”的衔接构建了纵向传导的主体路径,尤其是“层级治理”提供了刚性、权威的制度准则来保障其他治理行为的开展;在区域及以上尺度,“层级治理”与“战略治理”需要“技术治理”作为决策的科学基础[33],而地方尺度上,政策实施更有赖于“适应性治理”提供的如ES认知学习、机构调和等多元化协同路径来消弭生态管控工作中的价值认知冲突。
 
2)横向路径中,3种模式的并联提升了规划决策应对环境、社会变化风险的能力[34]——技术治理提供了理解和预测ES耦合系统动态的信息基础,但其对生态格局、功能的干预决策需要依靠适应性治理和战略治理中的社会、经济系统知识来推进[27];适应性治理中的协同程序有助于修复与保护工作的长周期反馈,可与各实施阶段、治理模式组合搭建弹性调控平台。
 
尽管ESG框架提供了应对ES科学知识转译及可持续管控需求的基础路径,但实际地域、时空情境下的调控策略仍需要结合具体的ESG模式联动过程来分析得出。
 
标签: ESG框架
>更多关于ESG框架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