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中国传统园林月色光构景的5个范式

日期:2023-06-08 23:20:57     作者:李雅婷    浏览:0    
核心提示:月色具有“照之则深,蒙之则净”[1]的特性,予人“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14]的感受,也更凸显山之“静谧”的景境,因而“空山对月”的月色光景多以山间空旷平地为观赏视点,结合群山、树木与远月构景。
中国传统园林月色光景的构景范式
 
1.1空山对月
 
月色具有“照之则深,蒙之则净”[1]的特性,予人“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14]的感受,也更凸显山之“静谧”的景境,因而“空山对月”的月色光景多以山间空旷平地为观赏视点,结合群山、树木与远月构景。

中国传统园林月色光构景的5个范式
 
南宋画家马远的《对月图》描绘了士人于山岭间邀月对饮的场景(图1),借画面顶部与底部相对之处的缥缈圆月与高举碗盏的士人及随行家童,衔接场景中纵向和深处的山林空间,使山中赏月的“游观”体验跃然纸上。
 
除画作外,“空山对月”营造方式在诗词文赋中也多有体现:如宋代诗人钱时在《月夜游南山记》中提及在每月十五前三日夜游南山,称“夜月尤奇”,游览中见月色映衬的山石“为岩为窦,千态万状”,诗人登南山之巅后,远望山川,见“寒影零乱,月在林杪,风湍合沓,流波跃金”[15];明代文学家李流芳在《游虎山桥小记》中述“尝夜至虎山,月初出,携榼坐桥上小饮,湖山寥廓,风露浩然,真异境也”[16]。可见该类光景的构景方式正是基于中国传统美学“静观”的文化内涵而形成,意在创造“空且静”的氛围,让置身其中的人更为敏锐地感知场所,景中的人、月、山水共同构成和谐的意境。
 
1.2水中月
 
“水中月”是佛教的“般若十喻”之一[17]。永嘉玄觉《证道歌》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18]其将水月喻为理事圆融、大全世界的象征,因此该类光景在构景主题中多与具有佛教象征意义的建筑与景观组合,如唐代诗人钱起诗:“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音”[19],观水月使人通达禅寂,富有“空观”意趣。

中国传统园林月色光构景的5个范式
 
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三潭印月”更是水月光景的经典,《三潭印月》描绘了西湖月倒映于三塔之中,3座石塔内的洞形光线投射入湖的画面(图2)。图中“三塔”和“印月”等要素都暗含禅宗之意,如乾隆题诗:“澄静空潭印满轮,分明三塔是三身;禅宗漫许添公案,万劫优昙现圣因。”[20]
 
由此可见,即使是普通的构景方式,因要素的文化语境亦能产生丰富的文学诗性与人文典故的联想。
 
1.3高台望月
 
《园冶·掇山》曰:“宜台宜榭,邀月招云。”[21]台是中国园林中“借月”“邀月”的极佳场所,因此“高台望月”也是常见的月色光景主题之一。

中国传统园林月色光构景的5个范式
 
汉代已有该类构景方式,如《西京杂记》记载:“汉掖庭有月影台”;《三辅黄图》也记载了武帝高台玩月的情景[16]。即使历朝历代建筑风格有所变化,但其构景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因为视点地势较高,能达到视野开阔、一览无余的视觉效果,提供给人们适合欣赏月色的视角,“高台望月”的构景方式在描绘日常生活的绘画中也越发成熟多见,如宋代《瑶台步月图》描绘了中秋之夜仕女于瑶台赏月的场景(图3);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的册页之一“琼台玩月”亦然,画面中可见宫苑内上部高台处,三五美人凭栏远眺天上的中秋圆月(图4)。这些都是借助高处平台构景的经典范式。

中国传统园林月色光构景的5个范式
 
1.4横斜带月
 
宋代赵耆孙《远朝归》写梅月之韵为“横斜带月,又别是、一般风味”[14]。梅,色白如雪而香胜于雪,故素有“香雪”之称,梅与月的相互映衬更显二者的皎洁和清冷。梅花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常见且重要的造景植物之一[13],从大量诗词中,不难看出“横斜带月”的光景构景方式能激发视觉与嗅觉交融的多感官体验。根据空间尺度,常见的营造方式可以大致分为2种。

中国传统园林月色光构景的5个范式

其一是不受地理位置约束,大片种植梅树来构景的营造方式,可实现如明代戏曲作家高濂在《四时幽赏录》中所提杭州四时最可赏心之事,即“携尊吟赏”去“孤山月下看梅花”,称此景“春初玉树参差,冰花错落,琼台倚望,恍坐玄圃罗浮”[22]。其二是清代画家钱杜的《梅月知心室图卷》[23](图5)中所描绘的“栽梅绕屋”[21]的营造方式,借助窗牖、白墙等构件共同营造“新月娟娟,梅影横窗瘦”[14]的尺幅画景致。
 
1.5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是一种独特的“水月”光景主题,属于互动型的光景营造方式,是历代题诗、绘画中拜月活动的具象化表现,由“秋日”“仕女”“月影”和“掬水”组合而成。
 
中国传统园林月色光构景的5个范式
 
该类光景最早源于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日夜游,彼时他将月影置于手中,并题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19]。至元代,“掬水月在手”逐渐由文学抒情转变为具有视觉想象的艺术绘画。明代《金盆捞月图》(图6)描绘了一女子双手捧月影的情景,通过设置水盆一类的物件突破园宅的场地限制,在夏秋满月之际,仕女们以盆掬月影来赏玩或拜月,凸显月影、掬水等风雅之事相结合的人文特点。
 
>更多关于中国传统园林月色光景构景解析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510 second(s), 575 queries, Memory 3.9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