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游径视角下美国国家公园的3个结论与启示

日期:2023-08-08 09:33:48     作者:何疏悦    浏览:0    
核心提示:基于国家公园游径系统的空间要素及结构关系,通过分析美国国家公园标识及解说系统的统一规范内容与发展变革,提出了游径的标识及解说系统规范能够作为一类文本化表征路径,为自然景观叠加特定文化语义,
结论与启示
 
有别于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公园,中国国家公园不仅坐拥珍稀且久远的自然地理风貌,更饱含承载着悠久山水情怀的文化底蕴。本文以空间表征为理论工具,深入研究了国家公园游径系统的设计构成要素及社会空间关系,为国家公园文化意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基于国家公园游径系统的空间要素及结构关系,通过分析美国国家公园标识及解说系统的统一规范内容与发展变革,提出了游径的标识及解说系统规范能够作为一类文本化表征路径,为自然景观叠加特定文化语义,通过标准化的空间信息要素组织,为不同社会群体的访客,多渠道、无差别地传达国家公园的自然信息和文化意义。

通过分析分级游径中最高等级的无障碍游径——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时间游径”的交互实践、阿巴拉契亚风景游径专业人员引导的徒步实践和冰川国家公园的青少年徒步计划,阐释游径空间实践化表征的2类路径:具身体验和引导交互。以上路径有助于促进不同社会群体共享国家公园的自然文化意象,进而促进更为广泛的群体价值共识的形成。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在游径空间视角下进行国家公园文化意象营造。首先基于民族形象和文化身份的定位,进而通过自上而下地构建规范统一语境下的多维意象,持续以环境教育实践为路径,帮助国家公园内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抽象概念转换成访客脑海中的国家意象符号,使国家公园文化意象在个体感知的层面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将身份认同感和国家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反馈于对故土的依恋和保护的意愿,代际相传。纵观以上,针对我国的特殊国情及国家公园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3点启示。

游径视角下美国国家公园
 
1)完善国家层级的标识及解说系统规范: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国家公园标识规范》(LY/T3216—2020)作为目前国家公园标识系统建设的专项纲领性文件,初步确定了国家公园指引、界限、提示、警示、禁止和装备等标识的图案、文字、颜色和尺寸等内容的规范概要。在未来发展中,应逐步完善游径评估分级、游径周边生态环境分类等级的标准化规范,同步细化并明确标识及解说系统的节点定位、形制规范、材质类别,针对性地细分施工建设及管养标准。
 
2)游径空间的可持续规划:确保国家公园原有游径系统的基础设施可持续更新,新建游径系统需要经过审慎评估,重点保障全生命周期公众游憩的公平性,支持发展多样化的游憩方式和构建多渠道的信息传递媒介。已有游径系统的更新主要包括道路基础结构、双侧的标识及解说系统、重要景观节点及起始点的游客中心设施建设,将部分已有的游径改造成无障碍游径,在构筑或建筑物屋顶加设光伏设施,系统化更新游径空间内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及各类解说信息。
 
3)管理员专业职能优化:我国现有国家公园的一线管理员多为原住村民及牧民,主要职责多为生态巡护、野外救援及一般性公共服务等,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相关专业的人才储备相对有限。未来,应借助志愿者体系及社会合作共建机制,广泛地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结合具备本土生态知识的原住民,扩充管理员梯队建设。同步建设完善各类管理员的专项培训基地,研发阶段性、模块化专项培训单元,匹配不同地理条件下自然保护地的差异化需求,持续输出青年专业管理员及拥有特定专业技能的季节性管理员和短期志愿者。
 
本文为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与国家代裘性语境下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及国家认同的塑造提供了一类理论分析及设计建构方法。未来,在把握国家公园游径空间营造的策略、技术、过程、规范标准,以及向世界传递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智慧理念乃至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哲学观等现实问题中,将空间裘征理论融入中国国家公园的案例研究,依然需要学界、政府乃至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
 
>更多关于游径视角下国家公园的空间表征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252 second(s), 304 queries, Memory 2.0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