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游径视角下美国国家国家公园的3个空间表征

日期:2023-08-08 10:13:00     作者:何疏悦    浏览:0    
核心提示:根据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现状,同时借鉴美国国家公园解说系统机制的经验和教训,从国家规范制度、空间规划设计及综合管理教育3个方面总结适宜于中国国情的实施路径。对于探讨国家公园生态游憩,以及将生态保护理念赋予国家文化意义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游径视角下国家公园的空间表征——以美国国家公园为例
 
摘要:国家代表性语境下,将国家公园建构成为文化语境中的一类国家意象符号,能够有效提升中国文化自信、民族自豪及国家认同感。游径空间作为全民公益性背景下公众接触国家公园的主要渠道,具备承载传递自然保护意识及文化审美感知的天然属性。借助人文地理学研究视角下的空间表征理论,对美国国家公园的案例进行梳理解析后发现,统一规范的游径标识及解说系统和基于特定地理风貌的游憩实践,能够交互促进不同社会群体达成国家公园自然审美及文化意象的广泛共识。
 
根据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现状,同时借鉴美国国家公园解说系统机制的经验和教训,从国家规范制度、空间规划设计及综合管理教育3个方面总结适宜于中国国情的实施路径。对于探讨国家公园生态游憩,以及将生态保护理念赋予国家文化意义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2021年10月中国正式设立了首批5个国家公园[1]。作为风景如画的区域,国家公园被严格评估、筛选后成为全民所有的共享资源,由国家保护它们的自然美,允许公众,特别是跨区域的游憩者进入。2020年12月,《国家公园设立规范》中提出国家公园的认定指标之一为:具有全民共享潜力[2],即公众共同享有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福祉。
 
在严格保护和有序发展的进程中,构建国家公园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类国家意象符号,使得抽象的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危机意识经由公众的国家公园体验而具象化,以此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治理文化体系,为世界国家公园自然保护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因此,引导公众阅读并理解国家公园根植于自然、历史、民族文化价值的方法及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方面看,国家公园公众游憩领域的现有研究多关注生态补偿、保护制度、人地关系及规划发展模式等方面[3]。在规划设计发展语境下,以游径作为主体的研究,从初期对国外游径体系管理框架、法规制度、环境体验及生态选线等方面的研究,逐步转变为对分类游径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的方法研究,但大多数研究仍集中在游径的连通功能和游憩服务功能方面[4-5]。

游径视角下美国国家国家公园

在近期对于游径空间特征及其社会价值延展性的研究中,对解说系统和环境教育的关注度有了显著提升,相关研究主要分为2类,一是基于国内外特定国家公园案例的实证分析,探讨环境解说系统专项规划设计内容和经营管理模式;二是分析环境教育对于生态游憩动机产生的积极效能。研究内容虽不断推进,但仍未在研究框架中探讨游径空间对于国家公园在文化意义塑造、身份认同乃至保护意识代际传递的作用,研究结果缺乏对国家公园文化体制建设领域针对性的决策支持[6]。
 
未来,公众将有更多机会进入国家公园,因此,在满足公众游憩需求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探究国家公园引导构建国家文化意义、民族精神共识的实现路径。据此,本文以国家公园游径系统为分析视角,运用人文地理学中“表征”(representation)这一重要理论工具,聚焦如下问题进行讨论:
 
1)国家公园游径系统的空间本质及空间意义是什么?其空间意识及文化意义是如何通过空间要素的关联实现建构与传递?
 
2)在国家公园全民共享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游径系统的空间表征传递,共享特定的国家象征意义及民族精神?
 
3)国家公园体制及资源保护的文化意象又应如何被叙述、传递进而获得认同?本研究以国家公园游径空间为媒介视角,结合多个美国国家公园案例,从意象定位、意象建构、意象认知和身份认同4个层面,讨论“空间表征”(representationofspace)如何通过语言、符号、图像、实践活动来传达文化意义及塑造空间社会关系,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审美意识、文化价值,深入链接至一般性公众游憩可视、可及、可感的物理空间,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与思路。
 
>更多关于游径视角下国家公园的空间表征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281 second(s), 339 queries, Memory 2.3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