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城市更新中后工业景观的3种历史观念

日期:2023-08-20 19:45:47     作者:段建强    浏览:0    
核心提示:基于20多年来有关后工业景观的设计实践,就其中蕴含的历史观念进行总结。以雅克·朗西埃3种历史“诗学”的表现形式为基点,解析出“对象物”“整体形象”“即临景观”3种历史观念,在后工业景观设计实践中,通过具体景观实践分别以“符号生成”“现实增强”“场所氛围”的方式实现对当代历史的景观建构。
遗产之镜——城市更新中后工业景观的3种历史观念
 
摘要:【目的】尽管后工业景观的价值维度和保护理念在当前研究和实践中被不断深化,但后工业景观在城市更新中所蕴含的历史观念,亟须在理论层面深入探讨。
 
【分析】基于20多年来有关后工业景观的设计实践,就其中蕴含的历史观念进行总结。以雅克·朗西埃3种历史“诗学”的表现形式为基点,解析出“对象物”“整体形象”“即临景观”3种历史观念,在后工业景观设计实践中,通过具体景观实践分别以“符号生成”“现实增强”“场所氛围”的方式实现对当代历史的景观建构。
 
【结论】这3种历史观念伴随后现代景观的形成而产生,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历史阐释和价值建构范式,对后工业景观的设计实践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1引论:景观作为历史观念
 
中国工业遗产及其在城市更新中的保护实践20多年来发展迅速,相关理论研究也在多层面向纵深发展。2006年国家文物局颁布的《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1]认为理论研究应更强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工业遗产进行系统保护,使更多的空间地域、复杂类型进入保护实践的范畴。伴随2006年前、后这2个阶段的案例研究,众多景观设计师在保护策略[2-6]、更新利用[7-9]等诸多方面完成了大量的实践,随之在城市中形成不容忽视的后工业景观,这些景观实践不仅在实践层面积累了丰富的遗产保护经验,而且使深化后工业景观的理论研究成为一种趋势[10-13]。城市更新中的工业遗产,因其相对短暂的存续历史,在经历保护、更新之后的再利用,使工业遗产本体和当代保护实践共同叠加形成的后工业景观,成为城市中不容忽视的空间节点、生活容器乃至景观类型。
 
但是,对于后工业景观设计中关涉工业遗产的理论研究,就其中蕴含的历史观念展开讨论是颇具争议且困难的:工业遗产在后工业时代面临的“景观化”处境,使在讨论更新设计中的历史观念时必须回答当代的特征性问题,尤其在处理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活化乃至再利用的过程中,众多形式繁杂且界限并不清晰的价值阐释(尤其是以“开发”为目的的阐释),使历史遗产保护面临巨大挑战,稍有不慎,将造成不可逆转的保护性破坏。因此,对相关遗产价值的历史建构,成了后工业时代景观的普遍困境。历史建构必然基于某种历史观念,在考察具体案例时,不可忽视且必须对其中的历史观念加以辨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案例在后工业时代景观历史中的意义。
 
同时,国际学界对后工业景观相关实践案例[13]及有关后工业景观设计思想的讨论,呈现出丰富的理论维度[14-16],中国后工业景观设计也通过近20年的实践逐步为世界所认知,对中国相关实践案例的理论研究,研究重点也逐步从个案设计手法向类型设计理论转变[17]。无论是分类谱系[18]、实践梳理[19]、设计语言[8],还是近年来在设计哲学层面引入场地作为“历史对象”的设计学共识[10],抑或是强调后工业景观认知及实践变革中的“历史性视角”[11]和“人文视角”[20],以及在设计案例分析中强调超越事件性景观的“三种时间”[21],后工业景观实践作为“对象的历史”的研究,都正在向后工业景观实践作为“历史的对象”的研究转换。在城市更新的宏观背景下,工业遗产保护向后工业景观设计的转向进程中,从理论反思考察设计实践案例中相关的“历史观念”,可以更清晰准确地理解这一转向的理论意义。
 
就后工业时代工业遗产景观的保护而言,无论是遗产价值评估、更新策略制定还是保护修复实践,历史价值阐释背后的历史观念所起的作用贯穿始终。尽管较其他文化与自然遗产而言,工业遗产的存续时间性要短得多,但作为工业革命以来遗产形成迁演的重要维度,在同更长时段及更大范围的同类遗产建立某种相关性的进程中,历史价值都是无法回避的核心价值。只有在更新过程中强调艺术价值,并将历史与科学2种价值进行重新认识并加以整合,才能真实体现工业遗产景观本身反映的后工业状态。

后工业景观实践本身既是一个当代理论问题,又是技术实践问题,但其根本上是经由当代实践体现出的历史观念问题。如果除了考虑历史、科学、艺术三大价值之外,还有新近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等价值维度的提出,那么应建立一种关于“历史”观念性的分析方法和案例谱系,使得遗产对象的多重价值更为清晰地显现。本研究引证必要的案例以深化这个讨论,尝试建立价值基础上的“历史观念”分析方法,从而对案例之中的保护策略、更新模式加以总结。
 
本研究对中山岐江公园、上海世博园区、北京冬奥会首钢园区、南宁园博园采石宕口景观、南京园博园园区等20多年来的一系列后工业景观实践中的历史观念展开讨论。这些案例是中国后工业景观更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关学者也通过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实践探索了多方面的可能性;同时,也为基于案例的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在呈现历史观念、阐释遗产价值和形成保护策略等诸多方面与遗产本体共同构成后工业景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案例的理论工具来自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JacquesRancière),他在其著作《历史的形象》中将历史的“诗学”分为3种重要的表现形式[22]。1)第一种诗学:抽象/象征主义(symboliste/abstraite);2)第二种诗学:表现主义的象征主义(symbolistexpressionniste);3)第三种诗学:(超)现实主义[法语:(sur)réaliste]。

城市更新中后工业景观的3种历史观念
 
这3种历史形象的“诗学”基于分析历史呈现“形象”的不同表现形式,指出“形象”背后之所以能成为“诗学”,在于其在观念层面如何理解历史并将之表达为什么。其中既涉及对不同表现形式的“形象”解读,也指向“诗学”表达的深层观念认知(图1)。在对艺术品、影像作品、文学等多种门类的分析中,这种区分是将之应用于后工业景观实践设计中“历史观念”的解析的必要思考工具,但仍需基于风景园林学科知识体系和设计实践加以转化,并由此分析转向更深入的历史观念的考察(图2)。

在本研究中,它们分别对应以下3种历史观念:作为“对象物”(objects)的历史观念、作为“整体形象”(generalform)的历史观念以及作为“即临景观”(instantlandscape)的历史观念。这3种历史观念分别对应着观念作为“符号”、观念保持“共时”和观念互动“在场”的3种历史观念存在状态。
 
本研究基于对迥然不同但却相互联系的案例分析,发现这3种历史观念在城市更新中的后工业景观设计实践中并非单一或相继出现,而是随着工业遗产的价值阐释与保护更新实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更新设计案例中呈现出交叠、错位乃至融合的现象。
 
>更多关于城市更新中后工业景观的历史观念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