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构建的5个思路和方法

日期:2023-08-20 22:19:08     作者:孙淼    浏览:0    
核心提示:记录价值要素,是景观数字化的构建基础。依据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审视工厂的历史和当下,真实完整的记录能够映射其历史演变过程的有形和无形的价值要素,形成工业遗产景观的信息库。
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构建的思路和方法

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构建的5个思路和方法
 
杨树浦发电厂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构建的思路在于突破时空约束,为用户搭建体验虚实共生的数字交互平台(图3)。具体而言,即数字化重建杨树浦发电厂多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场景,并将其嵌入到现实的发电厂中。
 
用户基于数字身份,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漫游、观察乃至创作发电厂景观,在价值的时空矩阵中持续丰富遗产价值,从而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维度推动工业遗产的可持续活化。本研究主要采用记录、设计、阐述、传播的技术手段,初步整理出“要素孪生—元素再生—虚实相生—活化共生”4步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构建方法。
 
4.1工业遗产的价值要素孪生:记录映射历史演变的各类景观信息
 
记录价值要素,是景观数字化的构建基础。依据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审视工厂的历史和当下,真实完整的记录能够映射其历史演变过程的有形和无形的价值要素,形成工业遗产景观的信息库。
 
通过现场调研、史料研读和口述采访等方式,笔者梳理记录了杨树浦发电厂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场地、建筑、设备和植被等有形价值要素,以及事件、人物、制度和技术突破等无形价值要素及相关信息。例如,解读遥感图像和历史地图,得出工厂自东北向西南的扩建过程;比对历史图片,总结出卸煤地点从老码头到出水浜再到西岸码头的空间转换过程;同老工人访谈,发现105m高的钢板烟囱、老汽机房、工人大厦等是重要的记忆点;分析厂志中的大事记,提取出从烧煤到燃油的工艺转变,以及从英制、美制到国产机组的设备升级等技术信息。

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构建的5个思路和方法
 
进一步,在“历史-当下”和“有形-无形”2个维度上建立起杨树浦发电厂的价值矩阵,将所记录的价值要素及相关信息归入其中(图4),“数字孪生”发电厂历史变迁中产生的价值要素。
 
4.2工业遗产的景观元素再生:设计景观元素并纳入数字基座
 
将价值要素设计成景观元素,制作景观数字空间的构成部分。从价值矩阵出发,以边界为轮廓、道路为骨架、建筑为肌理,建设发电厂的数字基座。进一步将经过设计的景观元素纳入数字基座的时空网格框架中。
 
从可获取最早的1913年杨树浦发电厂的总平面图出发,在ArcGIS平台上,针对所选历史时期重现设计景观元素。首先,通过史料研读厘清工厂边界:北侧洞庭路和西侧杨树浦路没有明显变化,南侧在1949年前延伸至腾越路并保持至今,东侧岸线于出水浜和西岸码头处略有进退。其次,识别工业建筑的矢量足迹(footprint)。在遥感图像中,工业建筑物因其体量、高度和屋顶颜色等特征,比道路更易识别,由此提取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矢量足迹,反映出“留-改-拆”的建筑肌理演变。最后,补充厂区路网,结合各年份的遥感图像和总平面图,绘制主要道路和铁轨等,完成数字基座建设。

  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构建的5个思路和方法
 
进而,从老照片、生产记录和口述资料中找出工业设施、绿地、水体、煤场、建筑形式和立面材质等相关信息,采集老职工和专业人员对空间的不同感知点[37]。在数字基座的时空网格框架下,将价值要素设计成模型、动画等可呈现、可体验的景观元素(图5)。
 
4.3工业遗产场景的虚实相生:基于现实场景复原多历史场景
 
整合景观元素、复原历史场景是景观数字化的雏形。将模型、图像、文字、音频等景观元素呈现形式置入不同历史时期的数字基座中,模拟复原历史上的生产场景,并同现实场景相互嵌套、互为补充。

  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构建的5个思路和方法
 
明晰杨树浦发电厂各类景观元素的“出现”和“消亡”时间,据此将其分别整合到4个历史时期中。基于游戏引擎,通过三维建模、烘焙贴图、骨骼动画制作、音频制作、实时渲染、文字对话框等手法,动态复原工厂历史上的生产场景,包括建筑物的形式、吊车装卸煤的动作、机组运转的轰鸣、说明性文字,以及光影、气候和季节等环境变化。上述景观元素亦被赋予出现的“地点”“年份”“形式”“接触方式”和“激发前提”等参数。结合现实世界中被保留下来的烟囱、滨水步道、老汽机房等工业遗产核心物件,制定虚实相生的景观体验节点、路线和地域,丰富虚拟空间的层次和内涵(图6、7)。
 
场景复原应以阐述工业遗产价值内涵为首要目标。鉴于历史资料缺失、信息不完整技术呈现能力有限等现实挑战,需要甄选出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同时适当采取艺术化的处理手段,在真实感和体验感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
 
4.4工业遗产景观的活化共生:具身传播实现遗产价值
 
活化,是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构建的最终目标。制定数字平台中的空间、行为、规则和记忆,借助线上线下人景互动、人机合一的沉浸体验旅游、自由参与的文化创意活动,以及可交易的数字资产等特征,使工业遗产景观价值获得具身传播的能力,从而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基于遗产价值形成经济活动,为其可持续活化提供路径。

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构建的5个思路和方法
 
于杨树浦发电厂而言,分别运用AR和VR2种模式,构建兼顾线下和线上的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平台。在线下,用户使用手持移动设备,通过APP的形式,体验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业景观。借助机器视觉和对象动态追踪注册技术,虚拟景观深度嵌入现实景观。用户通过移动自身位置来体验变化的呈现内容,并可以获取详尽的解析资料。在线上,用户下载PC端软件,通过创建虚拟身份登录数字交互平台。用户可以在4个历史时期自由切换,随意探寻电厂的每一个角落,参与补充工业遗产信息,同其他用户交流并组织社群,开发虚拟旅游产业,在虚拟厂房中举办会议、演唱会或私人展陈等虚拟商娱或教育研学活动,完成虚拟任务的LBS游戏,购买数字藏品,创作电厂主题的电影、动漫和游戏等。这些线下线上联动的模块,共同构成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平台(图8)。
 
通过架构虚实共生的数字交互平台,衔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可以催化工业遗产的资源转化,包括发展数字文旅产业以激发经济价值,凝聚虚拟社群、重塑社会网络以激发社会价值,采用二次创作等方式创新文化价值等,最终为工业遗产景观迈向可持续活化提供路径。
 
5结语
 
本研究从工业遗产的价值重现入手,结合虚实共生的数字技术及交互平台,拓展了工业遗产数字景观的内涵,探讨了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构建的思路转变。以上海市杨树浦发电厂为样本,通过记录价值要素、设计景观元素、复原阐述生产场景、赋予具身传播能力,重现工业遗产的价值,整合转换为景观特征,进而提出了“要素孪生—元素再生—虚实相生—活化共生”4步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的构建方法。鉴于笔者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学科专业技术能力有限,本研究更侧重于展望模式和梳理方法,部分技术环节尚待进一步攻关。
 
值得强调的是,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构建的最终目的仍然是服务现实世界,通过价值重现,更好地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因此,应当强化VR互动、线上线下联动,通过数字文旅、虚拟社群和文化创新等多元形式,为工业遗产景观迈向可持续活化提供路径。
 
虚实共生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数字景观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数字交互平台抑或是“元宇宙”等概念仍在不断发展,相关应用实践有待探索,具有较大的想象和提升空间,例如如何实现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的价值联结,真实沉浸式地再现历史上已经逝去的工业建筑和生产场景,增强虚拟场景的细节深度和遗产价值阐释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支持公众持续参与工业遗产景观“元宇宙”的创新性构建等,都是后续应当继续思考的重点。
 
>更多关于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构建方法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290 second(s), 359 queries, Memory 2.5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