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城市景观重构下的美国与德国后工业景观比较

日期:2023-08-21 11:06:56     作者:李梦一欣    浏览:0    
核心提示:为了反思城市景观变革及其理论成果与后工业景观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拓展现存后工业景观的研究内容和认知维度,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为中国后工业景观发展及其景观范式的形成提供参考。
批判性城市景观重构下的美国与德国后工业景观比较
 
摘要:【目的】为了反思城市景观变革及其理论成果与后工业景观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拓展现存后工业景观的研究内容和认知维度,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为中国后工业景观发展及其景观范式的形成提供参考。
 
【方法】运用分类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厘清批判理性主义方法下的美国景观都市主义和德国景观结构主义概念,在城市景观认知与重构的基础上,辨析两国后工业景观的异同。
 
【结果】基于批判性城市景观比较分析,美国与德国后工业景观的共识性体现在城市景观变革下的系统性发展与多元范式两个方面,而后工业景观的内涵、核心要义、发展策略和规划设计特征则反映了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
 
【结论】综上所述,后工业景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景观类型,可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景观变革拓展其系统性研究,在批判性综合认知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后工业景观范式,继而形成独特的景观发展特征。
 
在过去的数年中,巨大且综合的后工业城市区域为风景园林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1]。21世纪,具有标志性和典型性的城市后工业景观是风景园林界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对象[2]。纵观全球,美国和德国风景园林师是后工业景观理论与实践的主要推动者与贡献者,他们利用“废弃地”“棕地”来描述后工业场地,不断展开多视角下的后工业景观认知与探索[3],例如尼尔·柯克伍德的“制造景观”、米拉·恩格勒的“废物景观”、艾伦·伯格的“残余景观”及德特玛·约尔格的“新荒野景观”等概念[4-5]。

城市景观重构下的美国与德国后工业景观比较

尽管两国风景园林师对后工业景观的概念化探讨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但鲜有研究对美国和德国后工业景观的认知维度、基本内涵、核心要义、发展策略和规划设计特征等内容展开系统性梳理和比较分析。
 
事实上,这些有关后工业景观的思考都与美国和德国风景园林师所展开的城市景观批判性认知与重构密不可分。批判理性主义方法(criticalrationalism)下的美国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urbanism)与德国景观结构主义(landscapestructuralism)思潮深深影响了两国后工业景观系统,并拓宽了欧美国家对后工业景观的认知:广义上,后工业景观是一个具有演替性质的城市景观(urbanlandscape)概念,风景园林师对它的理解不应局限于对工业废弃地转变的时空分析和对具体规划设计理念、手段的解析,而应站在城市与社会变迁的视角下将后工业景观置于批判性城市景观认知与重构的语境中进行整体性理解。综上,美国与德国作为城市景观变革下后工业景观类型化发展的成熟典范,理应对其展开系统性探索。

因此,笔者将运用分类研究法和比较法,以景观都市主义和景观结构主义为线索展开批判性城市景观比较分析,在生态范式和结构范式的基础上辨析美国与德国后工业景观的异同。这些综合性分析将拓展现存后工业景观的研究内容和认知维度,也可为中国后工业景观发展及其范式的形成提供参考。
 
>更多关于美国与德国后工业景观比较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363 second(s), 450 queries, Memory 3.0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