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城市水网空间近自然整体修复的路径思考

日期:2023-09-26 19:07:45     作者:王敏    浏览:0    
核心提示:城市水网空间是典型的蓝绿耦合空间,大多面临蓝绿空间结构失衡、与城市腹地缺少互动、人工干预措施低效三大问题。如何构建多目标集成的蓝绿生态空间,高效修复退化受损的城市水网空间,积极回应经济、社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水网空间近自然修复规划策略与实践——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
 
摘要:城市水网空间是典型的蓝绿耦合空间,大多面临蓝绿空间结构失衡、与城市腹地缺少互动、人工干预措施低效三大问题。如何构建多目标集成的蓝绿生态空间,高效修复退化受损的城市水网空间,积极回应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空间诉求,成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水网空间生态修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Solutions,NbS)理念的启发下,选取江苏省太仓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在河段尺度下进行近自然整体生态指标评价,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两方面构建评价方法,构建城市水网空间的近自然修复规划框架。并在宏观尺度“蓝绿耦合”,协调构建“三横三纵多点”的整体生态格局;在中观尺度“以蓝养绿”,提出5类河段空间发展引导策略;在微观尺度“以绿愈蓝”,引导重点地块近自然修复。研究表明,城市水网空间的近自然修复是实现蓝绿要素耦合关联、多价值协同的有效技术途径,有助于提升水网空间治理理念的全局性、治理内容的统筹性、治理方式的耦合性和治理策略的实效性。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已上升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工程。相较于以往围绕局部的或单一的生态要素进行针对性修复的做法[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视生态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1],强调在全域尺度下统筹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3],实现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多元价值的共同提升[4]。城市水网空间包括水系、湿地等蓝色空间及周边绿色空间,是典型的蓝绿耦合空间,业已成为市县级层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5]。城市水网空间作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骨架,提供水质净化、雨洪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6];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主体,为市民提供游憩机会、改善城市风貌、驱动经济发展,是实现人民高质量生活的关键抓手[7]。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大多数城市的水网空间生态修复在提升其空间价值的同时尚面临诸多问题:其一,生态修复工程多对局部河道进行治理[8],忽略了更大尺度下蓝绿生态要素之间的耦合协同效应,不仅影响了城市水网空间纵向的连续性,又加厚了蓝绿空间壁垒,造成宏观蓝绿空间结构失衡;其二,生态修复工程多局限在河流蓝线范围内开展,在中观尺度下轻视了河流周边社会环境的驱动-胁迫影响,许多城市为了防洪排涝、避免河道淤积和河流污染,对河流采取裁弯取直、缩窄河床、边岸衬砌等渠化措施,逐步切断了水网空间与城市腹地的良性互动[9];其三,小尺度下生态修复工程多以人工干预为主,不能有效遏制生态系统的退化,点状、线状的单一硬性基础设施的介入反而易造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失调[10]。城市水网空间“人水争地”“蓝绿割裂”问题严重,亟待统筹多方利益相关者诉求进行近自然生态修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Solutions,NbS)正是综合解决社会-生态系统多目标下生态修复挑战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能有效促进水网空间生态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提升[8,11]。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UnionforConservationofNature,IUCN)认为,NbS是“为保护、可持续管理和修复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而采取的行动,能够有效和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同时为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带来惠益”[9]。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构建多目标集成的蓝绿生态空间,在NbS的指导下高效修复退化受损的城市水网空间,积极回应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空间诉求。
 
 
1城市水网空间近自然整体修复的路径思考
 
 
城市水网空间是蓝绿要素耦合关联、多价值协同[12]的综合体。城市河流及周边绿地在自然环境中相互依存,并与人类活动空间相协调[7,13],其空间价值是由蓝绿空间的耦合效应和与周边社会环境的互动来共同决定的。因此,城市水网空间生态修复是多要素、多目标的复杂议题。面对城市更新和生态复兴的双重需求[14-15],在NbS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水网空间近自然整体修复,是生态文明价值导向下的必然选择。
 
一直以来,近自然生态修复都是城市水网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16-18]。中国已在诸多河流开展了相关治理工程,如郑州须水河[19]、淄博孝妇河[20]、江西金沙溪[21]、重庆市澎溪河[22]等。不同于完全复原、增强、创造等其他生态恢复类型,近自然生态修复强调激发河流的自我修复能力,使之形成一个动态稳定、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河流生态系统[23],推进城市水系向自然回归[24]。然而,相关研究少有思考蓝绿耦合关系与城市建成空间的关联性,欠缺对于社会发展需求的考量。而NbS作为一种综合性解决方案[25],为加强蓝绿空间耦合,共同提升水网空间的生态和社会服务效能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办法。


欧盟委员会EuropeanCommission,EC)指出NbS“来源于自然并依托于自然的解决途径,通过高效利用资源且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方式来应对多样化的挑战,并确保同时带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25]。可以看出,NbS不仅强调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关键作用,也推动其有效和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鼓励通过绿色和灰色基础设施的融合克服单一硬性基础设施或绿色基础设施的诸多缺点[26]。在NbS理念引导下,城市水网空间的近自然修复应在对象、方法、策略等方面有所革新。


从对象上看,要全域认知城市水网空间,从河道空间的单一治理拓展至蓝绿耦合空间及其周边建设用地的综合配置[27],在社会-生态视角下促进蓝绿空间及其城市腹地进一步融合发展;从方法上看,NbS在格局-过程-效应视角下指导优化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耦合关系,借助规划设计手段在宏、中尺度下完善蓝绿网络,增强不同尺度空间单元的生态功能[17,28];从策略上看,NbS重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干预,明确多尺度下差异化和针对性兼顾的修复策略和重点工程,实现水网空间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和功能提升。

城市水网空间近自然整体修复的路径思考
 
基于此,针对城市水网空间蓝绿空间结构失衡、与城市腹地缺少互动、人工干预措施低效三大核心问题,笔者提出城市水网空间的近自然整体修复思路和蓝绿耦合的生态修复规划框架(图1)。在社会-生态视角下,本研究首先选取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水网近自然评价体系,全面地研判蓝绿耦合空间的生态和社会需求,支撑实现自然资源的空间均衡和规模合理[29]。随后,开展对水网空间的多尺度、多要素治理。


在宏观尺度下“蓝绿耦合”,耦合蓝绿空间与城市功能分区,整体优化水网空间格局;在中观尺度“以蓝养绿”,细分河段类型进行精细化管控引导,依托河段综合整治,带动滨水绿地品质提升;在微观尺度“以绿愈蓝”,对重点地块开展自然恢复与人工手段相结合的优化设计,落位相应绿色或灰色基础设施精准修复滨水生境,实现蓝绿资源的高效增值。
 
>更多关于城市水网空间近自然修复规划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007 second(s), 9 queries, Memory 0.4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