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从景观感知走向景观感应的3个方法

日期:2023-10-01 10:44:12     作者:刘滨谊    浏览:0    
核心提示:人类的景观感知正在经历空前的转变,除了“感觉”“感知”“认知”,应景而生的主动“反应”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再满足于景观感知(landscapeperception)中的“感”和“知”,而要超越感知
从景观感知走向景观感应
 
人类的景观感知正在经历空前的转变,除了“感觉”“感知”“认知”,应景而生的主动“反应”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再满足于景观感知(landscapeperception)中的“感”和“知”,而要超越感知,寻求客观景观环境和主观感知的互动(landscapeinteraction)、合一,从景观感知走向景观的“感知+应对”应运而生。全面的景观感知研究应该包含“感”“知”“应”三元,其中“感”是被动的美的接收所得到的感觉感受,“知”是进入心理过程的认识理解,“应”则是人为主动的美之求索的意念、想象、愿景,是有感而发、有意为之的精神活动及物质实现。

“物境”“情境”“意境”,传统美学理论的三境与上述感、知、应三元一一对应,其中,意境是有意为之的境,意境之于中国造园,本质所含正是这种主观能动的“应”,这种“应”可以是园主人营造园林意愿,可以是观赏者的理想愿景,亦可以成为造园师的设计意向。“感知”的研究与“应对”的探索,组成了以提升美学价值为目标的更为完整的评价研究内容。这是现代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研究的重要趋势,为此,基于前期研究积累,最初是将其作为同济大学景观学系高峰团队建设的团队名称,笔者提出了“景观感应”(landscapeperceptionandreaction)的概念,经过8年研究,初步构建起了景观感应理论的框架。

近年景观感知评价的理论发展和规划设计实践,为景观感应理论的创立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的需求;形、情、理、神、意,中国园林历经2000多年完成的人类-环境审美进化的5阶段的调查分析及比较综合[10],则为景观感应理论的提出提供了科学的研究实证。景观感应理论是基于人类-环境审美进化,应时代发展而提出的现代景观审美及评价理论,作为景观感知研究的发展,正在成为未来景观评价的前沿引领。
 
景观感应及视觉评价的基本内容是寻找、发现、破解人类空间美感美学机制规律,寻找制约机制规律运行的价值判断,即评价标准指标;此外,更加关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的是景观感应中“如何应对”的科学问题,这包括设计的思维路径、规则方法、以标准指标体现的目标追求等,从而诱导激发出规划设计实践的创意和创新。迄今,仍然缺少针对规划设计的景观知、感、应三位一体的研究,缺少基于景观感应研究的指导规划设计的理论、方法、标准指标,致使以景观感应为导向的规划设计仍然处于众所纷纭、含混模糊的境地,处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黑箱”之中。
 
科学、理性、定量化研究中国风景园林美学,将上述问题转化为现代科学问题,将缺失的内容补齐,解密“黑箱”,这将是景观感应理论对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领域的重要突破。其核心思想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将主观感性与客观理性相联系,并将主观感性的美学问题延展转化为客观理性的科学问题,进而予以客观理性的认知、分析、综合、判断。

从景观感知走向景观感应的3个方法

该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冯纪忠先生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建筑设计方法论研究[11],其核心问题同样是价值判断、主客观评价、确定影响因素、寻找评价标准和指标。断续20年的探索之后,在冯先生指导下,笔者以风景旷奥度的学位论文选题,围绕风景旷奥空间美感量化的科学问题,于80年代走入了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领域。随后,在《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中[8],作为留美交换生,遇见了美国老师PatrickA.Miller教授。他大学时代的老师是R.B.Litton,后来又在景观评价认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R.Kaplan教授指导下完成了《景观美管理的景观偏爱诸维度与景色质量分级程序评价的比较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12]。

后来在留美博士后期间,笔者还趁机拜访了R.Kaplan教授、Yi-FuTuan教授,也与R.S.Urich教授和ErvinH.Zube教授有过交流,再后来结识了LangeEckart教授。五六年前,Eckart教授召集笔者等10位世界各国的景观评价领域的学者,向欧盟申请了有关景观视觉资源及其环境管理的研究项目。这些学习交流,潜移默化地促进了笔者在景观感知美学领域以及其他分支方向上寻找科学、理性、体系化的景观感知研究方法。
 
笔者在40年间于景观感知与视觉评价领域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1)创立基于风景旷奥度的景观空间感知评价及其“三元耦合”ד二元互动×主客合一”的景观感应旷奥理论[13];
 
2)开创现代中国风景园林景观视觉数字审美研究,提出了“主观感知客观数字表出”的景观评价的哲学命题[8],发明了基于数字地面模型digitalterrainmodel,DTM)、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DEM)空间数据数理统计的计算机量化“风景美丽度”预测美景度评价(scenicbeautyestimation,SBE)模型[8];
 
3)组织开创中国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与应用领域,提出创立了户外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人因规律的“动态热物理”理论,发展了室内可控的“静态热物理”理论,为景观感应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应用[14-15]。
 
围绕景观感应及视觉评价,本团队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重点项目1项,出版著作2部、主编会议论文集2部,发表期刊、会议论文109篇,指导博士学位论文11篇、硕士学位论文60篇。其中,作为景观感应研究的重要标志,第3部分的工作促使在中国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研究方面形成了数十所院校、300人研究队伍的“大气候”。
 
>更多关于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的传承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233 second(s), 285 queries, Memory 2.0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