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上海滴水湖站点广场的5个分析结果

日期:2023-10-02 17:00:25     作者:叶宇    浏览:0    
核心提示:功能定位方面,上海滴水湖站点广场周边旅游设施占比相对匮乏,就业设施占比相对较大,设施总体数量和商业设施类型多样性偏低,且美食消费档次偏高。
5分析结果与策略总结
 
5.1建成环境审计结果
 
首先,访客特征与功能定位分析回应了“我们为谁而设计”这一问题。
 
1)访客特征方面,途经和单次到访滴水湖站点广场的访客占主体,且多为远距离到访,滴水湖站点广场尚未形成日常高频到访目的地;滴水湖站点广场使用人群以就业为导向,周末有较大客流,属于远郊旅游目的地,但当前吸引力相对其他成熟站点不强。
 
2)功能定位方面,上海滴水湖站点广场周边旅游设施占比相对匮乏,就业设施占比相对较大,设施总体数量和商业设施类型多样性偏低,且美食消费档次偏高。
 
其次,行为注记和空间句法分析回应了“访客如何使用场所空间”这一问题。
 
1)因受到街道两侧的栅栏、绿化等设施的阻隔,中央广场利用率较低。
 
2)地下广场和滨湖广场因热闹的商业氛围和良好的景观视野,对人群的吸引力较强;滴水湖站点周边公共空间夜间及周边设施的匮乏造成了其傍晚活力的极速下降。
 
最后,视觉品质与生理感知分析回应了“空间要素如何影响访客体验”这一问题。
 
1)视觉品质方面,空旷的广场空间对市民吸引力不足,但是广场空间的对景可以强化空间可意向性,且广场周边街道空间界面的高渗透率、地下广场临时的公共空间设施都有助于增强空间的视觉吸引力。
 
2)生理感知方面,滨湖广场和地下广场都为访客带来积极的情绪,但快速的车流以及大风、烈日等物理环境为访客带来消极的情绪。
 
5.2空间品质提升策略

上海滴水湖站点广场的5个分析结果
 
针对以上3个方面的建成环境审计的结论,本研究从功能要素、空间形态要素、人本尺度景观要素3个方面提出滴水湖站点广场的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图8)。
 
1)功能要素方面,通过增加多样的服务设施类型来提升空间活力,如丰富商业服务类型、引入中低档次餐饮、植入亲人尺度小型临时商业设施等。
 
2)空间形态要素方面,通过合理规划步行空间和设置宽窄适宜的人行道尺度来提升步行空间舒适度,通过提升广场空间可达性增加公共空间利用率,以及通过强化建筑界面及对景的重要轴线,使视线和动线统一等。
 
3)人本尺度景观要素方面,通过增加临时家具设施来提升广场空间围合感,通过营造更多遮蔽和休憩空间增加场所停留感,以及通过增加吊顶照明和墙绘提升视觉丰富性等。
 
综合性的设计策略能够针对性地提升滴水湖站点广场的建成环境品质,从而为临港新城及其他新城微更新提供借鉴。
 
6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滴水湖站点广场为例,基于多源数据与具身循证技术,从访客画像、行为活动、空间感知3个方面进行了精细化的建成环境审计并提出空间品质提升的设计介入策略。

首先,基于LBS及公交刷卡等多源数据可以快速了解居民对城市空间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需求;其次,基于无人机航拍影像的空间注记,实现了空间驻留与活动行为的高效、精准标记,从而了解居民对空间的真实使用状况及行为热力分布;最后,基于个体对空间意象的认知、场所感受与人本尺度的空间要素的关联分析,弥补了以往基于统计数据在汇总层面上对于微观空间机理研究的匮乏,为探索不同空间情境下行为模式的差异提供可能。以上3个方面的技术与方法的整合,推动了学科交叉的建成环境审计体系的建构,为建成环境品质的精准提升与设计导控提供支持。
 
同时,本研究进一步拓展了人本导向的景观设计分析的技术路径。相关技术的集成化、系统化应用,可为一系列中微观尺度的景观设计与更新提供技术支持,是新技术条件下景观都市主义的新分析方法探索。此外,通过对案例区域内的滨湖、广场、绿地等景观要素进行人性化、精细化、品质化的测度,验证了高品质的景观设计能够有效提升人在新城中的体验感[25]。
 
本研究将人的体验和情感置于设计决策的最前沿,采用了在以往设计实践中不常考虑的空间指标,如空间可意向性,为空间形态的微妙变化如何影响人们的感知和行为提供新颖的见解,体现了人本导向的城市更新与设计原则。

基于多源数据的整合与具身循证技术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笔者对新技术支持下的建成环境审计体系进行了全过程演练。这一方向的未来发展将通过更广泛的实证检验来揭示隐藏的城市品质,由此产生的知识体系将转化为对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管理者的建议,并被纳入新城设计和决策过程。
 
>更多关于上海滴水湖站点广场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384 second(s), 481 queries, Memory 3.2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