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苏州滨湖地区的3个空间发展策略

日期:2023-10-08 10:45:43     作者:史北祥    浏览:0    
核心提示:苏州滨湖地区一般地处水环境生态敏感区域,水文生态较为复杂,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对于潜在易涝的滨湖区域,可基于现状高程及自然过程,以“梳、宽、蓄”三大雨洪管控方法指导区域内
滨湖地区的空间发展策略
 
3.1强调雨洪管控的空间发展底线

苏州滨湖地区的3个空间发展策略
 
苏州滨湖地区一般地处水环境生态敏感区域,水文生态较为复杂,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对于潜在易涝的滨湖区域,可基于现状高程及自然过程,以“梳、宽、蓄”三大雨洪管控方法指导区域内的河流及绿地空间设计。“梳”即梳理滨湖地区高程以管理地表径流;“宽”即加宽易受淹没威胁的滨水绿带,为雨洪期的水体增加更多缓冲面积;“蓄”即在低洼处建设绿色海绵设施,提升滨湖地区集水、储水能力(图9)。雨洪管控除了宏观上的水系组织策略,还包括岸线优化
和水体生态化的具体设计策略。
 
岸线优化的类型包括自然型水岸和人工型水岸。自然型水岸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目的,根据生态基础和防洪要求分为自然缓坡式和自然陡坡式,严格控制建设行为和人群活动;人工型水岸旨在为市民提供亲水、赏水、玩水的活动场所,根据岸线现状和防洪要求划分为人工台阶式和人工平台式(图9)。
 
水体生态化包括5种空间建设模式:
 
1)生态透水坝,通过砾石孔隙与植物根系周围的微生物共同作用,高效吸附河水中颗粒型污染物及氮磷等营养物;
 
2)人工鱼礁,通过诱集和增殖各类水生生物,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提升水域生物景观的观赏价值;
 
3)生态池塘,依托滨湖地区的地形特质,构筑微量透水性的生态储流池;
 
4)水上森林,在滨水区域种植垂柳、枫杨等喜阴湿的植物,生态湿地林以种植池杉为主;
 
5)活水公园,打造连贯的人工湿地池塘生态系统。
 
3.2塑造珠链景观的空间发展特色

  苏州滨湖地区的3个空间发展策略
 
苏州湖泊生态本底与周边城市活动密不可分,为了最小化城市活动对湖泊生态的负面影响,依据热、风、声环境模拟的分析结果及布局建议,提出“珠链景观”的设计策略,即通过连续的慢行绿道串联多个特色的景观节点。以盛泽湖南岸地区为例,利用一条U字型的凹进绿带延长盛泽湖南岸的滨水界面,并在此基础上对南岸地区六大绿地斑块提出景观设计意向,打造“绿禾湖汀”“月季绿岸”“园墅湖岛”“望湖角”“水中禅意”和“水上森林”六大主题景点,重建湖体与湖岸绿斑的联系。其中“水上森林”景点在盛堂河两岸衍生出多个别具特色的生态建筑组团,以院落围合的形式融合水体与城市社交空间,形成惬意休闲且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图10)。
 
 
3.3打造城湖共荣的空间功能布局

   打造城湖共荣的空间功能布局
 
在“因水而生,城湖共荣”发展理念的引导下,根据滨湖地区人群需求策划休闲度假与宜居生活的功能业态。其中,休闲度假业态包括园岛度假、度假接待、滨水商业、主题商业等内容,在空间层面上宜依照“拥湖临河”的落位原则,整体形成环绕湖湾的半弧形,便于布置临水展馆、亲水平台和特色水街,也便于组织游憩路径和观览视线。宜居生活业态包括生态休闲社区和人才商住公寓,在空间层面上应依据声环境模拟结果进行动静分区规划;在静区打造生态休闲社区,创造乐活养生的居住环境以及惬意亲水的生活体验;在动区布置人才商住公寓,融合休闲商业和社交空间,形成舒畅惬意、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图11)。
 
4讨论与展望
 
近年来,学界对于滨湖地区的价值认知正在走向多元,对环湖地区进行粗放开发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滨湖地区也步入了平衡多维价值的建设阶段。本研究认为,滨湖地区的发展需要以雨洪管控的生态底线作为起点,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促进地表径流的自然汇集作用,提高水系的蓄洪能力,进而增强滨湖地区的生态韧性;可通过多维度的物理环境模拟,引导精细化的岸线景观建设,促进湖泊和城市建设用地间的共生关系;在此基础上,以旅游游憩功能为导向,综合分析不同人群的业态需求,合理组织滨湖地区功能业态的布局,实现平衡各方利益的“城湖共荣”式均衡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城市设计方案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虽然直接有效,具有管控与实施的双重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存在指标划定过于理想和“一刀切”的问题,导致设计方案在具体落地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不强,无法对滨湖地区内的公共空间、建筑形态及城市形象进行有效控制。
 
因此,未来滨湖地区的空间发展及管理应引入多维要素的智能数字化城市设计管控平台,通过智能规则的编写实现设计意图向管理方式的有效转译。本研究搭建了一种统筹多维价值、多方数据以及多种要素的综合性工作框架,为滨湖地区迈向精致化智能管控打下了理论基础。
 
>更多关于苏州盛泽湖景观服务价值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478 second(s), 578 queries, Memory 3.6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