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视角下的乡村人居环境形态研究的层级体系建构

日期:2023-10-11 20:34:46     作者:林晓钰    浏览:0    
核心提示:乡村作为与城市并置的主要人居环境,其空间形态的层级研究范式需更新,以深入挖掘乡村空间形态演变机制。首先,通过整理开放建筑的外部环境与建筑内部空间一体化的全尺度层级方法
全尺度-跨层级”视角下的乡村人居环境形态研究的层级体系建构
 
摘要:乡村作为与城市并置的主要人居环境,其空间形态的层级研究范式需更新,以深入挖掘乡村空间形态演变机制。首先,通过整理开放建筑的外部环境与建筑内部空间一体化的全尺度层级方法,提炼层级间的“支撑-填充”关系与形态控制层级的跨层级逻辑内核。其次,在乡村人居环境的语境中进行层级扩充与调整,确定各层级的主要研究内容,建构层级间的逻辑关系框架。

最后,以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下桥村为例,从外界因素与内在因素2个角度,解读形态在层级间的传递与转化机制,在“全尺度-跨层级”视角下,建构包含区域、聚落、社群、邻里、宅基地、居住单元、房间7个空间层级的乡村人居环境形态研究的层级体系,为深化理解城乡转变中的乡村建成环境提供认知方法上的启示。
 
空间层级(level)是阅读与分析不同尺度环境形态的研究工具。城市形态学的层级方法构建了解析城市复杂空间形态的尺度序列与多层级结构,通过分辨率(resolution)不断递进的层级划分,对相应空间层级切片的形态要素进行隔离分析。

英国城市形态学派认为城市包含街道和道路系统、地块肌理、房屋模式3个层级[1];意大利形态学派的“城市有机体”理论认为城市形态的层级逻辑与房屋建设时序相关,包括系统有机体(organismofsystems)、结构系统(systemsofstructures)、元素结构(structuresofelements)和元素(elements)4级结构[2]。

英国伯明翰城市形态研究学者卡尔·克罗普夫(KarlKropf)综合对比以上两派城市形态学思想,将城乡外部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的空间层级统一表述,提出了跨层级的7种通用类型,即肌理/平面单元(tissue/plan-units)、地块序列/街区/街道(plotseries/blocks/streets)、地块(plots)、房屋(building)、房间单元(roomcell)、结构元素(structuralelements)、房屋材料(buildingmaterial)[3]。
 
作为与城市环境并置的主要人居空间形式[4],乡村同样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同时,作为传统中国乡土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单元,乡村历经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具有从聚落格局到建筑组织的多尺度与多层级性的空间特征。但与城市形态相比,乡村的空间形态展现出较强的自调节特点。

由于乡村单级空间的形态信息规模较小且种类单一,当面对外部环境与内部使用模式变化时,可通过不同空间层级间的形态转化,自适应使用需求变化,最终达到乡村形态演变发展的动态平衡。但是多层级的传统形态研究范式忽略了形态在区域、聚落、建筑不同尺度下各空间层级间的传递与转化机制,故本研究需要重新建构包括宏观、中观、微观全尺度下的跨层级研究范式,以进一步解析乡村形态在不同层级间的演化机制。

视角下的乡村人居环境形态研究的层级体系建构
 
1开放建筑的层级体系
 
层级是开放建筑(openbuilding)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5],通过空间环境的可变性划分层级并制定分层开发策略,以应对多群体需求变化,实现建筑及空间的长效使用。“二战”后的大规模城市重建中,建筑学界开始探索一种快速、高效、可持续的建造方式[6],在建造逻辑不变的前提下,使建筑更好地适应人的多样化需求。

20世纪60—70年代,荷兰建筑学者哈布瑞肯(Habraken)提出支撑体住宅的支撑体/填充体(skeleton/in?ll,SI)体系[7],该体系根据建筑的使用年限及可变能力划分层级,将永久的、生命较长的公共设施、服务设备和结构体划分为支撑体层级;将易于更换的组合元件(包括外墙、浴室、厨房、隔墙等)划分为填充体层级。而后根据建筑的使用年限与可变能力建构层级间的支撑与填充关系,实现了城市外部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的一体化研究系统,将城市人居环境划分成城市结构层(citystructurelevel)、肌理层(tissuelevel)、支撑体层(skeletonlevel)、住宅划分层(houseallocationlevel)、填充体层(in?lllevel)5个空间层级,分别对应≥300年、100~300年、100年、25年、10~20年的使用年限。

同时开放建筑理论建立与空间设计层级相对应的形态控制(governance)层级,揭示产生形态变化的控制机制,包括街区居民、邻里居民、地块居民、住户、房间主人(表1)。社区群体的行为奠定了空间的底层逻辑,而居民个体的需求对应了空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8-9]。开放建筑的层级体系主要有如下2个特点。
 
1)“支撑-填充”结构:“支撑-填充”结构关系同样适用于城市外部空间的层级划分。每个环境层级均具有支撑与填充的双重属性,其中相对低层级表现出支撑体特征,提供结构形态;相对高层级表现出填充体特征,实现形态在结构框架下的继续演变。
 
2)形态控制层级:空间层级形态变化的产生是空间控制者决策的结果。不同空间层级的形态控制者不同,一些被广泛接受的文化规范和持久性价值观由社会大众的普遍观念控制,通常出现在城市肌理等较高层级;而私人领域的环境形态由对应的具体居住者及使用者决定,一般出现在室内环境等较低层级。控制层级超越了形态元素自身的结构关系,用来解析形态变化背后实际控制群体的需求及控制决策制定过程。通过对社会中不同层级形态进行分层控制,可达到高层级秩序与低层级秩序的繁荣共存。
 
开放建筑的层级划分具有全尺度和跨层级特征,不仅将城市外部空间与建筑形体元素的信息整合为一个研究框架,同时提出层级间存在“支撑-填充”的形态嵌套关系,并通过层级空间背后的控制逻辑体系加以解释,为建构“全尺度-跨层级”的乡村人居环境形态研究的层级体系提供框架基础。
 
>更多关于乡村人居环境形态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381 second(s), 420 queries, Memory 3.1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