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乾隆题咏诗中所见的圆明园玲峰及其文化特征

日期:2023-10-17 11:34:32     作者:秦柯    浏览:0    
核心提示:乾隆帝因玲峰“大孔小穴尽灵透”而以玲名之,并常以玲珑、玲名命湖石石峰或能够欣赏湖石的景点,如建福宫有特置湖石名玉玲珑,北海画舫斋特置湖石名小玲珑,圆明园长春园玉玲珑馆因几峰湖石而得名。
乾隆帝与词臣题咏诗中所见的玲峰及其文化特征
 
清帝与南书房词臣组织有诗文、书画、器物等鉴赏题咏活动,其中赏石题咏活动次数较少,仅见于乾隆一朝。北京皇家园林中已知的赏石题咏活动仅有青芝怕、青莲朵与玲峰3例。与青芝怕、青莲朵相比,玲峰是清代皇家园林中题咏数量最多的名石,其鉴赏题咏活动留存的历史信息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将玲峰题咏活动作为一个典型样本进行分析与探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赏石题咏活动的文化特征。本文围绕玲峰诗中关于玲峰命名、形态、功能与运输立置过程等内容进行分析。
 
3.1圭璋特达,育秀虚涵——玲峰命名的文化内涵
 
因石比玉,以形得名。玲和玲珑的本义都是玉声[40],如扬雄《甘泉赋》有“和氏珑玲”[41]113。玲珑作明貌为后起,如左思《吴都赋》“珊瑚幽茂而玲珑”[41]84。董诰诗中有“特达珪璋比”句,引用《礼记·聘义》:“圭璋特达,德也”[42],表明玲峰之名以石比玉。乾隆帝因玲峰“大孔小穴尽灵透”而以玲名之,并常以玲珑、玲名命湖石石峰或能够欣赏湖石的景点,如建福宫有特置湖石名玉玲珑,北海画舫斋特置湖石名小玲珑,圆明园长春园玉玲珑馆因几峰湖石而得名。
 
玲峰命名的文化内涵
 
景物关联,以景得名。乾隆帝因石峰联想到栖霞玲峰池,玲峰池为栖霞山行宫十景之一,其名亦为乾隆帝所题。在玲峰名命之前,乾隆帝已3次驻跸栖霞,在玲峰池作诗3题9首,并刻石玲峰池畔。钱维城奉敕绘有《栖霞山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该图中玲峰池表现得清晰明确。又董诰于乾隆四十年完成《栖霞十景图》,上有乾隆帝题诗(图8)。

从“天池一泓峰顶泌”“玲峰四面奇”“玲石攒丛中有池”“爱其峰势最玲珑”“诸峰围印影玲珑”等诗句中均可看出乾隆帝对玲峰池的喜爱[43]。玲峰置石于水池中,在静观峰池与其倒影的过程中体现了“会同仁智乐”的旨趣。
 
直上而锐,以形为峰。据《皇朝通志·金石略》,乾隆朝大内御苑、离宫御苑和行宫御苑中题名为峰者,仅鹫峰、玲峰、文峰、云起峰4例,其中鹫峰是对假山的命名,“山左右有奇石,西曰‘飞来’,东曰‘玉玲珑’。山之西穿洞口而南,洞镌御笔曰‘鹫峰’”[44]。以峰命名置石,在乾隆朝玲峰当属首次,与文峰、云起峰相比,玲峰体量最大。乾隆帝认为相比于青芝岫,玲峰有过之而无不及。
 
3.2体大器博,孔穴灵透——玲峰的形体特征
 
乾隆帝与诸阁臣诗对玲峰的特征进行了描绘。乾隆帝认为玲峰在整体上有体大、器博和玲珑3个明显特点。在体量上,玲峰与青芝岫被乾隆帝并称“有奇必偶斯为伴”。从彭元瑞、于敏中“撑空十七尺”“兀然丈有七”等诗句中,可知玲峰的高度为17尺,约544cm。卡罗尔·布朗·马龙(CarrollBrownMalone)提到了他观察到的玲峰的高度,从台基以上12~15英尺,折合约366~457cm,如果算上台基高度,与诗文中记录的高度相吻合[45]。在形态上,沿袭了以动物或植物形象形容赏石的传统。

玲峰除了被赋予“伏如老罴蹲,骞如怒虬跃”的动物形象和“簇簇棣合跗,面面华吐萼”的植物形象外,玲峰收起的顶部又被赋予五色瑞云聚集的祥瑞征兆。在肌理上,玲峰孔窍众多,远胜有81穴的皇山石,“万窍以虚涵”。孔窍形态和分布则“嵌如茧瓮穿,樷如蜂房络”,且孔窍之间多有互通,“大孔小穴尽灵透”“烟开金洞浅深启”。以上内容均能与历史照片和现实中的玲峰残块相吻合,说明御制诗和应制诗对于玲峰的描述具有很高的写实程度。
 
3.3载之万石軨,竖引百匹负——玲峰的发现、挖掘、运输与立置过程

玲峰的发现、挖掘、运输与立置过程
 
玲峰发现于西山岩穴并斧凿而出,即“孕珍从窦穴,擢秀近郊坰”。采石过程非常不易,“初惊山容破,渐露黛痕削。汗雨声许许,杵雷响橐橐”。山石的运输在古代殊为不易,玲峰巨大的体量按照类似米芾的“致以百夫辇”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明代贺仲轼记载:“中道阶级大石,长三丈,阔一丈,厚五尺,派顺天等八府民夫二万,造旱船拽运,派同知、通判、县佐二督率之,每里掘一井,以浇早船、资渴饮,计二十八日到京,官民之费总计银十一万两有奇。”贺仲轼还记录了十六轮大车运输方法:“鼎建两宫大石……工部主事廓知易议:造十六轮大车,用骡一千八百头拽运,计二十二日到京,计费银七千两而缩。[46]”《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奇器部》中有引重图,“先为太平车,下有活安长辊木”,以人力绞动十字桩木而前移[47](图9)。乾隆帝所谓“载之万石軨”,采用的应该就是类似廓知易或引重图的方法。
 
将玲峰竖立在池中也颇为不易。《古今图书集成》中“起重图”共有6幅,第五图说“假如石为巨重难起,即用六滑轮车井辘轳改作大轮矣。或仍不起,则从旁再置一架平安十字大轮,用四人递转。架上立安大轮,所转之索其力愈大,断无不起之理矣”。玲峰的置立比起重图所描述的更为复杂,主要通过使用畜力,即“竖引百匹负”。
 
3.4汇文汲古,华屏砚山——玲峰的作用与功能
 
藏书安全是藏书活动中最令藏书人担心的问题,在中国数千年的藏书史中,未雨绸缪的种种保护措施、方法和手段被利用,将防火、防水(潮)、防尘、防虫、防晒、防盗等设计思想融入藏书环境、藏书建筑、藏书装帧和藏书管理中。其中涉及藏书环境和藏书建筑的主要是防火,因此石、水成为藏书环境的重要主题。无论是历史上的宛委、二酉,传说中的嫏嬛,还是后来的宝晋斋、天一阁等,均与石有着紧密联系。
 
玲峰在文源阁轴线上的立置使得藏书环境更加丰富。乾隆帝与诸阁臣诗叙述了玲峰在文源阁的作用与功能,即屏风与砚山。“树处作华屏”“式屏文源阁”说明玲峰为文源阁之屏。树即作门屏、照壁解。《尔雅·释宫》:“屏谓之树。”郭璞注:“小墙当门中。[48]”《礼记》郑玄注云:“屏谓之树,今罘罳也。列之为云气虫兽,如今之阙。”崔豹《古今注》:“罘罳,屏之遗像也。塾,门外之舍也。臣来朝君,至门外当就舍,更详熟所应对之事也。塾之言,熟也。行至门内屏外,复应思惟。罘罳,复思也。汉西京罘罳,合板为之,亦筑土为之。每门阙殿舍前皆有焉。于今郡国厅前亦树之。”砚山可追溯至唐代,是风景和山池的微缩形态,兼具观赏与实用功能。宋代以后注重石砚,更有咫尺大千、天然人工之奇[49]。砚山著名者颇多,如南唐三十六峰石砚山、米芾宝晋斋砚山、米芾海岳庵砚山、陆游砚湖等,尤以米氏所藏为最著。从文源阁的视角看,玲峰及其南侧假山与大的砚山无异。
 
4结语
 
以天然的岩石作为审美对象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赏石成为文人士大夫乃至宫廷文会的吟咏对象。本文在对石文化内涵、园林置石与相关文化活动总结的基础上,围绕清代皇家园林中著名的玲峰案例进行研究。玲峰是清代皇家园林中以峰命名的最大单体置石,也是清代北京皇家园林中题咏数量最多的名石。通过现场调研,结合历史文献查找和分析,确定了玲峰10块石刻中8块的具体内容,厘清了应制诗大臣身份,梳理了具体作者等基础信息。

玲峰鉴赏题咏活动是清代宫廷少有的以赏石为对象开展的鉴赏题咏活动,参与玲峰题咏活动的除皇帝本人外,其余诸臣均为南书房值臣。在此基础上,围绕已知的玲峰题咏诗,初步探讨了“圭璋特达,育秀虚涵”的命名内涵,“体大器博,孔穴灵透”的形体特征,“载之万石軨,竖引百匹负”的运输与立置过程,以及“汇文汲古,华屏砚山”的功能作用。以上结论补充了玲峰题刻的内容,明晰了应制诗词臣的身份,有助于理解玲峰的文化特征,提供了清代宫廷赏石活动的重要个案。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赏石题咏活动留存的文献、实物材料相对有限,难以从文献和实物材料中窥得全貌。即便是文献和实物材料保存最多的清代,北京皇家园林中的宫廷题咏活动对象也仅有青芝岫、青莲朵与玲峰3例。与前两者相比,玲峰虽被毁为数段,但其留存的文献、实物信息最为完整和丰富,其作为典型样本的价值应予以足够重视,玲峰与藏书处或藏书园林的文化渊源、关系和内涵也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相信随着资料的不断发掘和解读,赏石个案和赏石题咏的文化特征将有更全面和更深入的研究成果出现。
 
>更多关于圆明园玲峰特征研究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211 second(s), 229 queries, Memory 1.7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