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园林置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特征

日期:2023-10-17 12:27:01     作者:秦柯    浏览:0    
核心提示:根据现有文献考察,园林赏石的发展历史与相关文化活动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育秀通虚:圆明园玲峰及其文化特征研究
 
摘要:以天然的岩石作为审美对象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而园林是赏石文化的重要载体。玲峰是立置于圆明园文源阁前水池中的巨型石峰,上有乾隆帝与其大臣的诗刻题刻。这些诗刻题刻反映出清代宫廷对玲峰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与理解,是了解清代皇家园林中置石题咏活动的重要历史材料。

通过现场调研,结合历史文献研究,梳理出8块玲峰石刻的具体内容及其作者姓名,发现参与应制咏玲峰的作者均为当值的南书房值臣,并对2块信息严重残缺的题刻作者及其位置进行了推断,进一步探讨了玲峰命名的文化内涵、形体特征、运输与立置过程及其功能作用。研究结论补充和完善了玲峰题刻的基础信息,初步解读了玲峰的文化特征,为清代宫廷赏石活动提供了重要个案。
 
中国赏石文化内容丰富且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积淀形成了赏石文化[1]。园林是赏石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仿造自然、崇尚自然的产物[2]。

在中国传统园林叠山中,特置山石又称孤置山石、孤赏山石、峰石,大多由单块山石布置成独立的石景[3-4]。童寯先生曾说:“吾国园林,无论大小,几莫不有石。[5]”关于传统赏石的考察与研究,学界从多学科和多角度入手,取得了丰硕成果。

风景园林研究方面,孟兆祯先生及其团队在掇山置石的艺术、理法和技艺方面成果最为丰硕[6-8],其他学者则在中国园林山石鉴赏、园林置石选石等方面进行了长期和深入探究[9-12];类型考证研究方面,丁文父的《中国古代赏石》和《御苑赏石》为重要的研究著作[13-14];在收藏与鉴赏方面,地方石谱、赏石鉴赏与赏石文化等成果亦较为丰富,对赏石文化、发展历史与赏石资源等进行了梳理[15-16],出现了地方园林置石研究成果和以《绉云石小志》为代表的置石文献汇编[17-18];在文化与美学研究方面,相关学者从哲学、审美和文学传统等多视角进行了研究[19-22]。

园林置石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中晚唐成为重要的审美对象,在宋代园苑中被普遍运用,在明清园林中则进一步与绘画、诗文与鉴赏活动紧密联系。清代宫苑中的置石以乾隆朝为最,其中以青芝岫、青莲朵、青云片和玲峰等为代表,受到普遍关注[23-27]。
 
以上研究表明,对于园林置石研究而言,置石上的题刻文字或留存的诗文是关于该置石收藏、记录、流转与鉴赏等的重要历史与文化信息,置石上是否有题刻文字是能否深入探究该置石的重要条件。
 
就具体置石而言,能够留存明确的历史与文化信息的置石数量较少,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分析相关信息,故而影响了从微观和个案角度的研究切入。玲峰是圆明园中最大的置石,被立置于文源阁前水池中,其上有乾隆帝与其大臣的诗刻题刻。这些诗刻题刻既是乾隆帝与其大臣鉴赏与评价玲峰、赋予和阐述其文化内涵的见证,也是探究玲峰题咏活动的重要历史材料。
 
笔者团队自2017年起对玲峰遗存进行了多次调研,新发现的玲峰石刻内容为进一步解读玲峰及其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主要围绕玲峰及其上的诗刻题刻展开,对其诗刻题刻的位置、内容、词臣来源和具体作者等信息进行梳理,并对诗刻题刻中展现的玲峰及其文化特征进行初步解读。玲峰案例可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清代宫苑置石的文化内涵与品鉴活动提供参考。
 
1园林置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特征
 
1.1石的文化内涵
 
以天然的岩石作为审美对象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薛富兴认为中华古代赏石史经历了“器石”“礼石”“赏石”和“园石”4个阶段。先秦时期将石从纯物质利用的器质对象转化为制度文化的准观念符号,成为德行的独特象征物,以及政治秩序和礼仪建设的重要物质对象[28]。早期形成的石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大致包括以下4点。其一是石为山体,土精气核。

如《释名》:“山,产也,言产生万物。山体曰石”;《春秋说题辞》:“《周易》艮为山,为小石。石,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阴精辅阳,故山含石,石之为言托也。托,立法也”;杨泉《物理论》:“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犹人筋络之生爪牙也”。其二是石能补缺,可以补天。如《列子》:“天地亦物也,有不足,石以补其缺”;《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其三是石能生云,是为云根。

如《春秋公羊传》:“触石而起,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者,唯泰山云乎?”《晋书》:“陈总迁殿中侍御史,诏遣诣终南山请雨。总先除小石祠,唯存大石一所而祈之,上文曰:峨峨大石,佐岳通理,含滋吐润,惠我四海”[29]。其四是石固永寿,服食长生。如《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30];《楚辞·九章·涉江》:“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31]。
 
 
1.2园林置石与相关文化活动
 
根据现有文献考察,园林赏石的发展历史与相关文化活动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时间在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如《西京杂记》载梁孝王兔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曹魏芳林园有“五色大石”,梁武帝华林园有“奇礓石”等。此时已出现专门描摹孤石、危石和阶前石的诗文。
 
第二阶段为兴起阶段,时间在隋唐时期。唐代宫苑和别苑中如大明宫、九成宫已有湖石出现。中晚唐时园林赏石成为士人集团的一种独特审美风尚,形成了以形论石的赏石观念,以白居易、牛僧孺、李德裕等为代表。牛、李等人将其所藏之石按照其认定的品类等级进行题刻并标记石之所属,强调对藏石的所有权。此时已出现围绕所藏之石开展以诗文唱和为代表的审美鉴赏活动。
 
园林置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特征
 
第三阶段为形成阶段,时间为两宋时期。与唐代相比,宋代赏石审美更为精致,以米芾提出的“相石四法”和以《宣和石谱》《云林石谱》等谱录性著作为代表。石峰的特置手法在宋代园苑中已被普遍使用。宋代艮岳集藏了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最早和最多的皇家苑囿赏石。宋徽宗宫苑中重要的峰石均有名命并被题刻在石上,甚至封以爵位,如“昭庆神运万岁峰”“独秀太平岩”等,并“各图为谱”,围绕石峰开展鉴赏和文学活动(图1)。
 
第四阶段为成熟阶段,时间为元明清时期。该时期继承了唐宋以形论石的审美趣味与观念。元代将金中都宫苑奇石向大都新城宫苑中转移,成为明清宫苑观赏石的重要来源。清代宫苑中大量置石以乾隆朝为最,具有来源广、数量大、品种多、罗致时间相对集中的特点。据《皇朝通志·金石略》,乾隆朝大内御苑、离宫御苑和行宫御苑中置石题名较多,以青芝岫、青莲朵、青云片、玲峰、文峰和云起峰等最为知名,上述6块置石上的诗刻题刻以玲峰最多。
 
>更多关于圆明园玲峰特征研究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222 second(s), 243 queries, Memory 1.8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