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福州历史文化步径的3个构建

日期:2023-10-22 19:28:38     作者:严巍    浏览:0    
核心提示:福州地处我国东部闽江下游沿海。自汉筑“冶”城至今,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在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不仅是我国近代船政文化的发祥地,
福州历史文化步径构建
 
福州地处我国东部闽江下游沿海。自汉筑“冶”城至今,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在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不仅是我国近代船政文化的发祥地,还是闽都文化、海洋文化等典型文化的主要承载地。悠久的历史、荟萃的人文为福州留下了大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福州经《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2020年)》的引导实施,已基本实现了名城保护传承体系的构建。但受限于我国三级遗产保护体系自身“点”性质保护的局限,这种保护难以完成“点-群”在区域性整体保护政策、战略和技术上的协同。随着2021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的召开,古城福州的文化遗产保护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实现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在新时期的创新性发展成为福州城市发展的新命题。
 
3.1摸家底:梳理福州文化遗产资源,构建城市遗产空间数据库
 
通过对福州市文物局、福州市名城委员会等网站进行网络数据爬取及田野调查数据收集,基于GIS技术平台对福州市域范围内的各级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及历史建筑进行数据库构建。

福州现存879处重要文物史迹,包含了宋、元、明、清、民国等多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建筑物和构筑物。按照文物保护等级划分,其中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3处,省级文保单位86处,市级文保单位101处,区级文保单位422处,历史建筑246处;按文物类型划分,包含了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等所有文物类型。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州古城核心区域及与古城发展变迁息息相关的闽江、乌龙江、乌山、于山、鼓山等自然历史环境要素周边。总的来看,福州市历史资源特征呈现出高等级、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多样和脉络鲜明的特点。
 
3.2寻脉络:探寻“文化-空间”关联特征,解析历史文化资源空间脉络
 
基于对福州“文化-空间”关联性的系统梳理,可知福州在“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呈现出以下典型特征。

福州历史文化步径的3个构建
 
1)宏观层面:在市域层面呈现出“一核(古城文化核心区)、两带(闽江文化遗产带、海防文化遗产带)、四线(福州-温州古驿道、福州-建瓯古驿道、福州-南平古驿道、福州-莆田古驿道)、六片区(连江-黄岐半岛文化遗产聚集区、罗源-连江畲族文化遗产聚集区、闽清窑址文化聚集区、闽清庄寨文化遗产聚集区、永泰庄寨文化遗产聚集区、福清古城文化遗产聚集区)”的历史文化空间脉络(图6)。

福州历史文化步径的3个构建
 
2)中观层面:福州古城在其孕育、发展、演变的千年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三山两塔一江”的古城历史空间格局。“三山(乌山、于山、屏山)两塔(乌塔、白塔)一江(闽江)”的独特自然环境不仅是孕育古城发展的环境基底[10],更是古城自然、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存续的重要载体,而修建于唐代的白塔与乌塔则构成了唐宋时期以来福州古城轮廓上最突出的城市印记(图7)。

 
 
3)微观层面:基于GIS城市遗产空间数据库,通过核密度和泰森多边形分析可知,福州历史文化遗产的密集区与中心城区重合度非常高,中心城区内的历史资源点分布较广且呈现出以老城为中心向外逐渐减少的特点。

福州历史文化步径的3个构建

高密度聚集区围绕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上下杭及烟台山历史文化街区分布,次高密度聚集区围绕仓山区历史片区、马尾船政建筑群分布。而在由历史文化遗产资源高密度及次高密度聚集区所构成的古城发展演变核心范围内,“八一七路”成为延绵福州历代古城变迁的“中轴线”(图8)。
 
3.3定区划:依托文脉特征禀赋,框定线路构建区域
 
在前期“文化-空间”关联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福州市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开展500m缓冲区分析,可知其缓冲区主要呈片状分布于闽江北岸。而在以福州古城发展演变核心区为主的范围内,将核密度分析、泰森多边形分析及500m缓冲区分析所得结论进行叠加,可大致得到城市文脉明晰、文化遗产资源密集度高、文化遗产资源遗产点保存完好的福州历史文化路径构建初步区域。

福州历史文化步径的3个构建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整体性、关联性、完整性、可行性为原则,结合区域现有城市资源禀赋及边界特征,划定了北至北二环中路,东、西以晋安河、白马河为界,沿鳌峰大桥(东)、三县洲大桥(西)过闽江,南至上三路、三高路的福州历史文化路径构建核心区域(图9)。
 
3.4评价值:构建遗产价值评估体系,明晰城市文脉文化主题

  福州历史文化步径的3个构建
 
针对区划范围内的173处文化遗产点,综合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模糊数学法3种方法进行评价,构建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体系[11]。通过文化遗产资源相关网络词云频度分析,综合现有资源评价体系,对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构建包含2项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和10项三级指标的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体系(表2)。
 
以此为基础,针对历史文化路径构建区域内的173处资源点进行D层次的评估,通过计算与筛选,共获得一级资源点25个,二级资源点55个,三级资源点58个,四级资源点35个。最终,选取二级以上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路径构建资源点。
 
通过对一级、二级资源点文化脉络属性的梳理,其遗产所映射的文化主题可被归纳为海洋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和商贸文化4类。
 
3.5联骨架:赓续古今网络通路,优化主题骨架步径

福州历史文化步径
 
将历代福州古城历史地图转译成果与历史文化步径构建区域内现状道路进行叠加,按照年代久远度、延续完整度及风貌的良好度对区域内主要历史街巷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空间句法对构建区域内的道路开展可达性和整合度分析,并按照保护等级、道路整合度、道路选择度分别对区域内街巷赋值、叠加,最终得到具有较高可行性和选择度的线性道路空间选择步径(图10)。

福州历史文化步径的3个构建

福州历史文化步径

将历史文化可选路径与历史文化步径构建资源点进行叠加,结合人群活动热力图分析、旅游服务设施缓冲区分析(图11),选择对承载文化主题支撑度高且资源点丰富的路径作为历史文化步径构建骨架,并结合多元历史文化步径的联结最终形成古城历史文化路径空间网络(图12)。
 
3.6塑空间:塑造主题文化空间,活化城市功能路线
 
在历史文化步径网络的基础上,以承脉复兴为初衷,通过核心文化主题的引入活化历史文化步径。结合资源点、街巷及其他各类历史要素,由遗产点支撑、步径串联,进一步通过增补“关联一支撑”节点、丰富景观设计及优化步行步径来强化主题线路,活化城市文化遗产,塑造城市特色线性公共空间口2」。

在线路空间具体塑造中,首先,要充分依扦珑成市自身地域环境及历史景观“底色”打造路径在地特征口3」。如福州作为典型的南方古城,不仅城内历史河网纵横,其连江带海的地域特征在孕育城市商贸文化乃至“海丝”文化的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14]。

福州历史文化步径的3个构建
 
因而在其商贸文化线路的打造中应积极将河网及其关联码头、古桥与城市历史街巷和节点设计相结合,在步行、骑行路径构建的基础上增加水上路径及其环境的营造,构成具有丰富体验的文化步径(图13)。其次,除已有历史文化资源点外,还应结合线路主题植入新的历史游览主题功能模块(如主题博物馆、主题游园等)(图14),民俗体验主题模块(如民俗体验馆、民俗集市等)及便民共享主题模块(如共享办公区、共享餐厅等),在满足不同人群功能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活化文化步径。

最后,在文化步径主线的构建上应结合城市家具(小品)、标识引导、解说阐释等设计系统赋予路径主题文化脉络叙事的整体性,在增强游客体验的同时强化城市文化}p符号。
 
4结语
 
城市历史文化步径的研究与构建作为区域视野下对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性保护利用的一种新探索,因其涉及广泛且复杂的社会、历史及文化内容,需注重其多元、复杂的价值层次与交织耦合的文化关联,构建具有开放特征的整体性、系统化保护利用框架,不能简单地割裂或分化不同类型的遗产要素[15]。同时,随着研究探索的深入也更加需要跨学科的创新尝试。

福州城市历史文化步径的构建是以城市文化遗产和历史景观的整体性遗产观为理论指导,以发掘、修复及再生古城的整体价值为目的,突破了以往建立在“点状”遗产保护体系下仅关注单一价值点而忽略其整体文化脉络、价值内涵的初级模式,代之以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价值整体升维模式下的历史文脉赓续、物质环境保护、在地生活传承及创新文化培植,并最终实现“活水脉以复其境,行文路以网古今,乐文旅以兴市井,塑空间以载其形”的美好愿景。

此外,在现今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历史文化步径的探索与创新还应进一步与城市更新、城市口袋公园建设及城市遗余空间活化利用相结合,充分发挥其文化属性价值,构建古城遗产、人、产业和城市的整体空间保护与发展利用路径。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
 
>更多关于福州城市历史文化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