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福州城市历史文化步径营建方法探究

日期:2023-10-22 22:14:15     作者:严巍    浏览:0    
核心提示:提出了“摸家底-寻脉络-定区划-评价值-联骨架-塑空间”的城市历史文化步径构建主体框架,并进一步通过福州实证研究的开展,探究了符合中国城市文化遗产和历史景观整体性保护利用实践的可行路径。
城市历史文化步径营建方法探究——以福州市为例
 
摘要:以城市文化遗产和历史景观的整体遗产观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城市型历史文化步径理论渊源、概念特点的解析及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的互鉴,系统梳理了城市型历史文化步径作为城市视野下遗产整体性保护利用创新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提出了“摸家底-寻脉络-定区划-评价值-联骨架-塑空间”的城市历史文化步径构建主体框架,并进一步通过福州实证研究的开展,探究了符合中国城市文化遗产和历史景观整体性保护利用实践的可行路径。

初步构建了城市历史文化步径研究设计的系统方法,其开放性的理论框架和可操作性的指导路径有益于补位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及空间规划模式缺项,延伸整体性遗产观的理论脉络,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自1987年欧盟委员会首次提出“文化线路”(CulturalRoutes)概念伊始,1994年西班牙马德里“线路作为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RoutesasPartofourCulturalHeritage)会议首次提出了“文化线路”的概念:“指一条道路围绕某个主题,穿越若干国家或地区,无论是这条路线本身所具有的高尚性还是其所在范围和意义,都能典型地体现欧洲的历史、艺术和社会特征”[1]。而1998年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CIIC)的成立及《CIIC章程》的形成,则标志着文化线路作为一种具有空间、时间、文化连续性的新型遗产得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界的全面承认[2]。

此后,随着遗产线路(heritageroute)和遗产运河(heritagecanal)在2005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WorldHeritageCentre)正式列入《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成为世界遗产的申报类型,进一步表明区域性、大尺度的线性文化遗产研究正逐渐发展成为国际遗产保护界的热点[3]。而2008年《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的制定则代表文化线路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改变了传统的保护孤立点状遗产的观念,提出了以线路为纽带的跨区域整体性保护大尺度、跨时空、动态性线性遗产的思想。随着对于文化遗产背景环境、相关区域的整体价值及遗产间关联之重要性共识的不断加深,作为区域性线路概念拓展的城市型线路,和区域性线路一起,逐渐成为国内外对于文化线路开展研究及实践的两大主要方向[4]。
 
一系列法规文件,不断在国家层面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当代城乡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进而对新时期我国城乡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线路作为近年来国内外遗产保护领域中区域视野下遗产整体性保护的一种新的综合性学术结构和研究方向,无疑可以为新时期我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性发展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新的可行路径。
 
1城市型历史文化步径概述
 
衍生于线性文化遗产概念下的城市历史文化步径,是指在历史地段或传统特色街区等城市区域尺度内,以适宜步行的长度整合城市遗产资源、串联文化空间、展示城市文脉的具有某一特定主题的文化步道。与更为宏观的遗产廊道、文化廊道、线状遗迹等区域性线路概念类似,均是基于“文化遗产背景环境、相关区域的整体价值及遗产间关联之重要性的共识”,突破传统点状孤立遗产保护观念而提出的以线路为纽带的整体性、跨区域保护大尺度、跨时空、动态性线形遗产的思想[5]。与区域型线路相比,城市型历史文化步径具有以下特征:

1)在关注的范围上,城市历史文化步径往往是以特定城市的市域或市域中的特定区划为界,范围不似区域性线路宽泛广阔,且一般具有明确的边界;

2)在构成的形式上,历史文化步径虽具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特征,但其构成并不像区域性线路那样具有典型的线形或带状空间关联特征,而往往是基于特定区域内文化遗产集群的文化、价值、空间关联性及保护利用可行性评价为基础进行构建;

3)在文化的属性上,历史文化步径所反映的文化属性往往与特定城市的文化特征相一致,在承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通过特定区域文化遗存的共性与特性、多样性和典型性反映出极具地域性特征的文化信息[6];

4)在保护利用的模式上,城市历史文化步径更加注重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地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成为历史文化路径建构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因此,本文所论及的“城市历史文化步径”作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和空间的有机结合,除了所包含的遗产点及城市原有历史线路自身所具有的遗产价值外,更多的是对于城市历史文化及空间价值的整体提升,而其自身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遗产价值。

鉴于此,历史文化步径所独有的典型特征和城市属性,以及其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探索可以为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文脉赓续及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的可行路径。

福州城市历史文化步径营建方法探究
 
近年来,国外及中国香港地区较早开展了内容丰富、模式多样的多类型城市型线路探索。其中,东京散步道(图1)、美国波士顿自由之路(图2)、香港屏山文物径(图3)等城市历史文化路径均结合不同城市自身历史及文化特点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在我国内地城市,广州依托名城保护传承体系构建,提出以“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构建为抓手,带动地区综合发展、推动历史城区全面复兴的探索。

福州城市历史文化步径营建方法探究

该路径以“古都年轮、城央水脉、丝路遗风、街市揽胜、文宗之旅”等9个主题规划了体现广州历史的海丝文化、红色文化、商贸文化和工业文化等9条特色路径[8](图4)。以上城市开展的历史文化路径实践为后续的相关研究与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表1)。
 
综上所述,在近年来不同城市的城市型线路发展建设中,国内外各城市都依据城市自身资源禀赋,将其作为区域视野下文化、自然等不同遗产整体性保护及创新利用的新方法加以探索和实践。在其建设和研究中,虽然已经有意识地结合城市文化、交通流线、空间特征及各方需求做出了线路构建的有益尝试,但其方法仍大多停留在简单“串联式”线路构建阶段,在研究上缺乏针对城市层面上的顶层历史空间格局与体系的构建探索,其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开展也亟须实现从实践探索向理论指导、从项目保护向制度保护模式的转变,进而探索出符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现实的特色路径。
 
2方法与框架

福州城市历史文化步径营建方法探究
 
通过国内外已有案例的梳理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历史文化步径在其研究方法与相关理论框架构建的创新上应基于古城价值的多样性、整体性和复杂性,着力于城市空间价值的整体升维,依托城市文化遗产资源、文化线索、路网骨架、特色营造及精细化设计等方面开展。因此,本文就城市历史文化步径构建中所面临的“多元数据库建立”“城市历史文化环境及资源认知”“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理性评价”“城市历史文化文脉空间支撑”“城市历史文化步径可行性研究”及“城市历史文化步径优化”等关联、递进的核心问题,系统性提出了“摸家底-寻脉络-定区划-评价值-联骨架-塑空间”的城市历史文化步径构建主体框架及方法,具体如下(图5)。
 
1)通过文献阅读、网络数据爬取及田野调查针对市域范围内的各类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并基于GIS平台初步构建城市文化遗产空间数据库。
 
2)针对城市历史环境特征(山水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脉络特征,开展分类、分型、分式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利用GIS系统开展系统叠加分析(核密度分析、泰森多边形分析等),确定研究和路径构建的区划。
 
3)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和模糊数学法等方法,建立文化遗产资源的三级指标定量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系统分析定量评价数值和GIS软件分析结果,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基于评价成果对代表性文化遗产的文化脉络进行梳理,从多维视角研究载体分类对应的价值特征,形成清晰的价值线索及空间支撑。
 
5)通过空间句法开展道路可达性及整合度分析,将分析结果与古城历史地图转译成果叠加,将新增步径与城市原有历史空间线路进行织补,确定具有可行性的历史性路径,为串联代表性历史文化步径空间提供支持。
 
6)在初步建立文化主题步径的基础上,通过增补“支撑-关联”空间节点、优化步行环境、激发主题线路活力等策略进一步打造主题线路特色,有效组织城市原有历史空间线路的标识引导、解说阐释设计、新增步径的功能植入及活化设计,进一步完善城市历史文化步径[9]。
 
>更多关于福州城市历史文化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