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南京园博园建筑超越事件性景观何以可能

日期:2023-10-25 15:34:18     作者:高长军    浏览:0    
核心提示:事件性景观的延续不仅是一个空间问题,更是关于如何在场所中锚固时间的问题。一方面,无论博览会选址于何处,所选区域都不是静止、抽象或均质的,更不是一块可供任意创作的白板。相反
三种时间:超越事件性景观何以可能
 
事件性景观的延续不仅是一个空间问题,更是关于如何在场所中锚固时间的问题。一方面,无论博览会选址于何处,所选区域都不是静止、抽象或均质的,更不是一块可供任意创作的白板。相反,场所本身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正如建筑理论家戴维·莱瑟巴罗(DavidLeatherbarrow)所言:“任何建筑都位于一定的区域并被其萦绕”[17],即便是为大型博览会而设计的建筑也应该被理解为一种不断变化的网络中的节点。

同时,亲密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建筑单体与场地的地形学条件之间,还存在于社会的形态、个体行为与环境的不断互动之中[18]。这些思想都揭示出景观更为深刻的内涵,并且与场所中累积的时间息息相关。这意味着设计者需要正视构成场所的生成(becoming)力,包括但不限于场所的具体物质特性、形态和质感、主体“在其中持续发生的行为和体验”[19],以及与社会之间诸种关系的集合。
 
另一方面,尽管大型博览会在短期内赋予了选址区域极高的关注度,但设计者在考虑设计要素时不应该将注意力局限在“事件”本身。视觉上的深刻印象、话题热度、接待容量与游览路线等之所以成为关注的焦点,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些要素被突然叠加在场地现状之上而产生的明显冲突。相比之下,微地形、历史信息、集体记忆与在地的建造方式等要素却反而由于疏离于“事件”而很少得到设计者足够的重视。

南京园博园建筑超越事件性景观何以可能

由此可知,不同要素在场所中累积的过程并不是匀速或同步的,对场所起到形塑作用的时间也并非只有“事件”一种维度。如果借用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Braudel)对不同时间节奏的描述[20],那么至少可以将时间区分成3种不同的变化速率与可见度:近乎静止的地质性时间、缓慢变化的社会性时间,以及迅速激荡的事件性时间。因此,无论博览会选址于哪一片区域,锚固在这处场所上的时间都不会是单数的,而“事件”只是其中一个相对更可见的维度。
 
透过不同节奏的时间维度,设计者可以看到场所中更为丰富的信息并对此做出策略性的回应。在场所的地质性时间中,形塑场所的要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系、地质特点与生态环境等近乎不变的因素。在考虑博览会相对独立的功能之前,建筑与景观的设计需要首先回应选址区域的以上特征所引发的工程和美学要求。在场所的社会性时间中,历史遗产、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活等缓慢变化的要素奠定了场所的特质。对博览会的建筑和景观而言,如何与举办地的历史定位结合并唤起居民受众的集体记忆,也成为扩大事件影响力、在更大的时间跨度上衔接产业与空间规划的基础。

在场所的事件性时间中,更加可见的要素包括政策性、活动性与临时性的诉求。流畅、灵活的事件与空间策划能够使原本发展受限的区域获得更高热度,并将游览个体与前2种维度下的各类要素建立紧密联系。通过对场所中地质性、社会性与事件性时间的叠加,设计者得以在建筑与景观的设计中平衡物质性与事件性之间的矛盾,进而为大型博览会的空间延续问题探寻一种前置的设计策略。
 
>更多关于南京园博园建筑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098 second(s), 113 queries, Memory 1.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