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中国荒野地保护的5个现状问题分析

日期:2023-11-01 10:34:46     作者:曹越    浏览:0    
核心提示:中国荒野地的存量与空间分布信息是缺失的,中国究竟有多少荒野地、分布在哪里是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荒野地的保护状态和保护空缺分析更加无从谈起。相关研究给出了中国国土尺度荒野地图
中国荒野地保护的现状问题分析
 
3.1问题一:荒野价值认知不足
 
对荒野概念和价值的认知是开展荒野地保护实践的基础,但目前国内对荒野概念和价值的认知相对不足[18],体现在:对荒野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认可“开发荒野”的短期经济效益,却忽略“保护荒野”的长期综合效益;认可荒野保护的重要性,但对荒野价值的认识较为片面。
 
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包括:荒野是一个外来词汇,引入中国的时间较短,因此接受程度仍然不高;荒野内涵具有复杂性,因此在荒野的定义和标准上较难达成共识;荒野价值具有综合性,只有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亲身经历才能认识到其价值。
 
3.2问题二:荒野本底状态不清
 
长期以来,中国荒野地的存量与空间分布信息是缺失的,中国究竟有多少荒野地、分布在哪里是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荒野地的保护状态和保护空缺分析更加无从谈起。相关研究给出了中国国土尺度荒野地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25]。但是荒野本底状态不清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这体现在:目前仅查清了国土尺度的荒野地空间分布,给出了中国荒野地斑块的数量和空间边界,但是这一结果有待于在地区尺度的验证;目前仅查清了荒野地的空间边界,而没有查清荒野地内自然状况、文化状况、管理状况等其他重要信息。
 
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包括:荒野地调查需要成本与技术支撑,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尚未将荒野地作为自然保护地本底调查中的调查对象;对于自然保护地边界之外的荒野地,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缺乏有效的调查机制。
 
对中国荒野地空间格局的研究表明,荒野地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42%,而在这些荒野地中只有23%被现有自然保护区覆盖,即约3/4的现存荒野地处于自然保护区边界之外[25]。尽管并非所有荒野地斑块都应受到严格保护,但总体而言,我国荒野地的保护空缺仍然明显。
 
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包括:我国自然保护地中荒野地保护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荒野地的系统性保护政策缺失;中国自然保护地仍然存在明显的保护空缺;荒野地威胁因素持续存在。

中国荒野地保护的5个现状问题分析
 
3.4问题四:荒野地破碎化严重
 
我国荒野地呈现破碎化现象,荒野地成为人工世界之中的孤岛,缺乏必要的连通性以支持相应的生态系统过程和生态功能。特别是在我国东部地区,荒野地呈现面积小且高度破碎化的特征,荒野地往往只存在于不适宜人类聚居的区域,例如山地、坡地、气候条件较为极端的区域[26]。从中国荒野地斑块地图看,我国超小型荒野地(面积小于10km2)超过7万块,斑块数量占比高达81.57%,小型荒野地(面积为10~99km2)和中型荒野地(面积为100~999km2)的斑块数量占比也分别达到11.83%和6.04%,这说明了我国荒野地破碎化的特征[25]。
 
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包括:人类活动不断增强和人工设施不断扩张,导致了荒野地减少和破碎化的现象;对荒野地连通性保护认识不足;荒野地连通性保护机制缺失。
 
3.5问题五:荒野管理质量较低
 
我国自然保护地内荒野地管理质量有待提升,体现在荒野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18]。在荒野保护管理方面,存在对于人类活动、人工设施和土地利用管控不足的问题,可能导致荒野价值的损失;在荒野游憩管理方面,存在着政策简化、一刀切的问题,例如严格禁止一切探险体验活动,导致荒野地的游憩功能和自然教育价值不能充分发挥;另外,在荒野地内的游憩活动没有受到精细的管控,导致对荒野地资源的破坏,也影响了荒野地游憩体验的质量。
 
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包括:我国自然保护地尚未充分吸收借鉴IUCN《荒野保护区管理指南》的经验,在荒野地保护和游憩管理方面存在着观念不到位、技术不到位、制度不到位等问题;自然保护地的多元治理机制有待完善;部分自然保护地与荒野地的空间耦合性不足;保护地荒野教育缺失。
 
4中国荒野地保护的目标
 
中国荒野地保护的总体目标(即理想状态),是荒野地得到系统性和永久性的保护,确保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荒野地不受损害,从而有效维持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在有效保护和高质量管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荒野地的多元价值,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屏障[27]。为了达成这一总体目标,需要实现的子目标包括如下几项。
 
1)子目标1:荒野地价值得到充分认识。社会对于荒野地的价值有充分的认识,理解荒野地提供的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并认识到荒野地对于提升人类福祉的重要意义。
 
2)子目标2:荒野地本底状态得到充分研究。荒野地的空间边界、本底状态、保护价值得到充分的调查和研究。
 
3)子目标3:荒野地得到系统而有效的保护。通过将荒野地保护融入我国现行的自然保护与国土空间管理体制,使得荒野地得到系统而有效的保护。
 
4)子目标4:荒野地的生态连通性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提升荒野地的生态连通性,以确保物种运动和迁徙等生态过程的完整性。
 
5)子目标5:荒野地的管理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提升。在有效保护和高质量管理的前提下,兼容传统生计、科学研究、荒野游憩、自然教育等功能,增强人类与野性自然之间的精神联系,使得人类社会从荒野地保护中充分受益。
 
>更多关于中国荒野地保护策略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