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中国荒野地的系统性保护策略

日期:2023-11-01 10:35:49     作者:曹越    浏览:0    
核心提示:荒野地,是大面积的、保留原貌或被轻微改变的自然区域,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等多元价值,因此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荒野保护是重要的行动目标之一。在此新背景下,分析了中国荒野地保护中存在的五大现状问题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中国荒野地的系统性保护策略
 
摘要:荒野地,是大面积的、保留原貌或被轻微改变的自然区域,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等多元价值,因此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荒野保护是重要的行动目标之一。在此新背景下,分析了中国荒野地保护中存在的五大现状问题,包括荒野价值认知不足、荒野本底状态不清、荒野保护空缺明显、荒野地破碎化严重、荒野地管理质量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荒野地保护的目标和系统性保护策略(包括主流化策略、普查策略、全域分级保护策略、连通策略和提质策略),以及相应的12项行动建议,有望为我国开展系统性的荒野保护提供思路。
 
1荒野地的保护价值与潜在损失
 
我们正处于“人类世”之中,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机。特别是自工业化以来,随着人口增长、人类活动的增强和扩展,生物多样性和荒野地面临危机[1]。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荒野地”(WildernessArea)定义为“大面积的、保留原貌或被轻微改变的区域,保存着自然的特征和影响力,没有永久的或明显的人类聚居点,该区域被保护和管理,以保存其自然状态”[2]。作为自然过程占主导的野性自然区域,荒野地具有生态、社会、文化、精神和经济等多元价值,因此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3]。根据IUCN《荒野保护区管理指南》提出的框架,荒野地具有内在价值,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至关重要,同时有助于维持文化和语言多样性[4]。
 
1)在内在价值方面,荒野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这种自然观并不否认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但是更加强调荒野地的价值并不依赖于为人类提供益处,而是其自身具有持续存在下去的权利,即荒野地具有内在价值。环境哲学家罗尔斯顿在其著作《哲学走向荒野》中对此有深刻的论述,他指出荒野是多种自然价值的根源[5]。
 
2)在生态价值方面,荒野地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同时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最新研究表明,在全球尺度上,荒野地内物种的灭绝风险不到非荒野地物种灭绝风险的一半[6]。由于荒野地是最接近原始自然状态的区域,其中的物种组成具有完整性,因此可被视为生态系统的参考基线[7-8]。特别是那些对人类活动较为敏感的物种,荒野地对于保护其栖息地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相比于未受干扰的荒野生境,人类主导的生态系统中生活着更多的人畜共患病宿主,全球土地利用变化正在增加人类与疾病潜在宿主的接触机会,因此保护荒野地也是确保公共健康的一项根本性措施[9]。

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中国荒野地的系统性保护策略

 
3)在文化价值方面,荒野地是许多原住民居住的地区[10-11],原住民依赖荒野地而生存,形成了生态和文化之间的紧密关联。因此,保护荒野地对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和语言多样性而言非常重要。
 
综上,荒野地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然而,近年来全球荒野地快速消失,严重威胁到荒野价值的存续,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1993—2009年,全球荒野地减少约330万km2,占全球荒野地总面积的9.6%[12],其他类似研究也揭示了全球荒野地快速消失的事实[13-15]。荒野损失也造成了物种灭绝风险增加等生态问题[16]。
 
此外,全球约1/3的自然保护地面临人类活动的高强度压力[17]。事实上,具有重要价值的荒野地仍然面临着众多威胁,包括城市和农业用地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当的旅游活动、偷猎盗猎、林业砍伐、采矿等[18]。因此现存荒野地仍然面临着潜在损失,可能会在未来进一步加剧生物多样性危机、气候危机和公共健康危机。因此,亟须加强荒野保护。
 
2“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荒野保护带来新契机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为荒野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新契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届缔约方大会(CBDCOP15)将审查《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行动计划》的进展,并最终确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Post-2020GlobalBiodiversityframework)。2021年7月,该框架的第一版草稿发布,包括背景、宗旨、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之间的关系、变革理论(theoryofchange)、2050年愿景和2030年使命、2050年长期目标和2030年里程碑、2030年行动目标等内容。其中2030年行动目标包括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等内容,行动目标1提出了“确保正在对全球所有陆地和海洋区域进行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综合空间规划,以应对土地和海洋利用的变化,保留现有的未受损害的荒野地区”[19]。综上,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及荒野地是其关键内容,该框架强调了荒野保护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事实上,全球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荒野地保护机制。根据IUCN统计,共有71个国家和地区认定了荒野保护区,其中有48个国家通过法律认定了IUCN-Ⅰb类自然保护地,有23个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建立了荒野区或自然保护地中的荒野分区[4]。此外,过去30年已经开展了全球、大洲、国家、地区、保护地等多种空间尺度的荒野制图研究,为荒野地保护奠定了空间基础[20]。面向未来,在研究全球自然保护地空间扩展的方案中,保护现存荒野地也成为重要因素和关键指标之一[21-22]。而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则将荒野保护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对于全球特别是各个《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此背景中,特别需要对国家层面荒野地保护的现状问题、目标、策略和行动建议开展研究,以落实《生物多样性公约》及“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相关内容。
 
中国是荒野景观的大国,陆域荒野地总面积排名全球第六,被定义为“巨型荒野国家”之一[23-24]。国土尺度荒野制图研究表明,中国荒野地总面积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42%[25-26]。同时,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实践为荒野保护带来新契机。为促进中国荒野地的系统性保护实践,下文分析了荒野地保护的现状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中国荒野地保护的目标、系统性保护策略与行动建议[27]。
 
>更多关于中国荒野地保护策略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