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城市荒野空间的次级荒野 再生与利用

日期:2023-11-01 19:12:04     作者:钱蕾西    浏览:0    
核心提示:次级荒野指当持续性高强度的人为控制或影响停止后,还原于由自然过程主导动态发展的土地[32]。次级荒野所属土地背景更复杂,用地性质与形态更多样。由于处于自然演替进程的不同阶段
次级荒野:再生与利用
 
2.2.1类型识别
 
次级荒野指当持续性高强度的人为控制或影响停止后,还原于由自然过程主导动态发展的土地[32]。次级荒野所属土地背景更复杂,用地性质与形态更多样。由于处于自然演替进程的不同阶段,次级荒野空间中的植被群落常呈现较大差异性,有的处于裸地③阶段或演替初期④,也有部分区域由于撂荒时间较长而进入演替盛期。
 
在城市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因政治变迁、经济结构改变、人口增减及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等原因导致土地长期撂荒、进入自然演替进程而逐渐形成次级荒野。许多欧洲城市在“二战”时被破坏,使城市中的部分地带在废弃后无人管控,呈现出次级荒野的早期意象,即荒草在碎石乱瓦中肆意生长的风貌。20世纪中后期以来,经济和政治转型使许多城市发生大范围的去工业化。

如德国的鲁尔(Ruhr)和萨尔(Saar)地区等很多老工业区遭到大规模废弃,由于存在污染或其他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区域常限制公众进出,由此衍生出次级荒野空间。在当代,城市中存在一些因各种原因而撂荒的土地,当自然代替人工因素主导场地后,发展成为城市中多样的次级荒野空间。
 
2.2.2典型策略
 
次级荒野是城市中更复合多元的城市荒野类型,主要通过适度留白延续自然过程、辅助营造荒野景观2种策略途径,从侧重保障自然过程和延续场所记忆的角度,来实现它的再生与利用。
 
1)适度留白延续自然过程。
 
对次级荒野空间中原有的自发性生物活动和演替过程予以最大限度的尊重与保留,可以展现自然的自主意识与荒野景观风貌。如位于加拿大多伦多市的汤米-汤普森公园(TommyThompsonPark)原为一项填湖工程,场地在被迫停工后撂荒,逐渐演变成为动植物的乐园。于是当地政府将场地定位调整为城市中的自然保护区域,仅在局部建设简单的步道设施提高公众可达性,以保护与延续场地原有生态过程[33]。

城市荒野空间的次级荒野 再生与利用

又如,杭州江洋畈曾是西湖一次大规模疏浚存积淤泥的泥库,在库满后无人干扰的情况下,植物从淤泥中自然萌发。江洋畈生态公园的设计充分尊重、维护并展示了这片次级荒野的自然演变进程(图2),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动态景观的公园,积极探索当代景观设计领域的生态实践方向,传递了城市荒野的自然号召。
 
由于工业区常具有不同于当地原生的土壤条件,因而在其废弃后形成的次级荒野中可能会存在一些特殊的动植物种类[6]。通过延续其中的自然过程,有助于保护这些珍贵的物种资源。如德国哥廷根市的Ruderal公园对次级荒野中的生态斑块予以保留,使自然参与公园的设计过程。鲁尔区的“剩余土地项目”(Restfl?chenprojekt)在IBA⑤与国际上林业局的合作中,以“野生工业森林”(wildindustrialforest)的形式保留了盖尔森基兴市和埃森市(GelsenkirchenandEssen)中的次级荒野空间[34]。

德国柏林的Natur-ParkSüdgel?nde公园设计中,将已进入演替盛期的荒野空间较为完整地保护起来,并将其划分为自然保护区域和荒野景观保护区域,最大限度地保障自然演替继续发生[35]。以上例子在对次级荒野空间进行保留与利用的同时,也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在城市中较为大型的绿色游憩空间内,可以划定部分区域限制人为活动,使场地自发演替形成次级荒野,以此将自然生态保护与城市游憩活动进行协调。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欧洲的一些公园规划设计中就有意识地划出一片区域,不设道路和其他设施,使其自发形成荒野空间,为动植物提供栖息条件[36]。基于生态本底条件的分析将部分空间留白,使自然力量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重新掌握土地的发展动态,由此形成与延续的次级荒野空间不仅能降低维护成本、提升绿地空间中的生境丰富度及城市生物多样性,也能依托独特的荒野景观风貌和自然演替过程展示荒野之美、开展自然教育或科普科研等工作。
 
2)辅助营造荒野景观。
 
次级荒野常见于城市中的工业闲置地、采矿废弃地、垃圾填埋场等棕地环境中。在这些场址废弃后,通常会遗留下一些特殊的地形、场地肌理、材料与设施,为景观营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基于此,通过一些人为措施对其中的自然过程进行引导,并结合设计从体验与感知的角度赋予其景观功能,有机会将这一类承载着时代记忆的空间转化为呈现独特荒野景观的场所。

辅助营造荒野景观
 
如位于德国法兰克福尼达河畔的莫里斯军机场(MauriceRoseArmyAirfield)在失去军事用途后,设计改造方案将场地内一半面积的硬质铺装敲碎,为植物创造出多样的萌发条件[37](图3)。短时间内,这些区域就成了次级荒野的演替空间,展示出自然过程与场所记忆交织的动人景象。又如在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设计中,设计师对废弃采石场进行了土壤类型与土层厚度调整,引导了采石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构。

在7号采石场(双秀园)已发生次生演替的情况下,方案仅在2个采石场的坑体间设置了环形栈道,让游人通过俯视采石坑与荒野植被来了解与感知自然的智慧与力量。由此呈现出的具有独特场所精神且触动人心的风景(图4),展现了废弃采石场以荒野景观的形式进行再生与利用的可行性。
 
标签: 城市荒野空间
>更多关于城市荒野空间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123 second(s), 92 queries, Memory 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