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广州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公园提质增效实践

日期:2023-11-11 16:18:30     作者:谢楚龙    浏览:0    
核心提示:广州市老城区范围包括越秀区、荔湾区和海珠区。至2020年,广州十一区建成区绿地率为4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5.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33m2[27],均位居全国前列,但各区建成区绿地率
广州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公园提质增效实践

广州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公园提质增效实践
 
广州市老城区范围包括越秀区、荔湾区和海珠区。至2020年,广州十一区建成区绿地率为4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5.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33m2[27],均位居全国前列,但各区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差异较大(表3),老城区荔湾区全市最低。全市的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为80%,公园体系的可达性与使用便捷度有待提升。
 
广州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展城市更新[28],逐步认识到城市更新就是提升建成环境综合容量的过程,强调在原有建成环境改善的同时,不减损原权利主体的权益,注重公平,兼顾效率,并追求更优综合容量的城市可持续发展[29]。在公园城市理念下,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综合运用上述3种更新策略,归纳出边界连通、综合渗透和智慧赋能3个衍生模式。
 
4.1边界连通模式
 
通过打开边界和连通周边的更新模式,让城市居民可以快速、便捷地进入公园,实现“无缝”连通的目标。具体而言,首先因地制宜地打开公园围墙,创造公园边界与城市之间的连接通道,通过将公园步行系统延伸、连接至城市慢行系统,打通公园边界的断点。老城区公园的管理方式都较为封闭,园内的开放空间有栏杆和围墙的阻隔。开放式公园不仅仅是管理上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的真正融合。当城市公园以开放性设计融入城市中时,在景观规划设计层面上需注重视觉效果、休憩方式、文化延续和生态理念的结合[30]。
 
如位于广州珠江新城CBD的珠江公园,结合周边环境及其本身的空间性质,对于开放性不足的公共空间,拆除了大部分的围墙,开放园内景观视线,促进园内空间与周边环境的交融。公园东侧马场路边界将被改造为开放阶梯广场,北侧金穗路边界打造成便民畅行的舒适边界,南侧花城大道边界改造为花景跑道,而西侧的猎德涌边界将改造成龙舟文化走廊,作为碧道示范段。

新建的全园缓跑径和滨水景观长廊使公园集文化展示、休闲赏景、康体锻炼三大功能于一体。珠江公园还是广州首个实行“网约搭帐篷”制度的公园,利用开阔的林下草坪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搭建帐篷的休闲之处。据统计,在2021年秋季高峰期,游客搭建帐篷峰值约70个。自草坪开放以来,公园累计组织开展7个主题的文化活动31场次,累计收到市民游客在草坪举办活动的申请20多份,批准市民游客在草坪举办绘画、亲子等活动10余场次。
 
 
4.2综合渗透模式
 
在开放公园边界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区域功能植入、渗透公园内,把园内的存量空间提升为兼具城市形象展示及功能复合型游憩场地,结合商业配套如文化生活、运动健身、文旅融合等进行多元赋能,形成区域的“生态—人文”名片。综合渗透模式适用于社区人口聚集程度高、具有成熟的群众基础、自身有一定文化底蕴可供依托的老城区综合性城市公园。
 
如位于越秀区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广州最大综合性公园——越秀公园开拓“自我造血”新思路,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方法,盘活闲置资源。基于因地制宜、片区打造、特色互补的原则,公园通过“招大引强”策略逐步对园内一些陈旧、文化含量低的配套服务设施进行改造,积极引进具有文化性、体验性及实用性的特色经营服务项目,形成“东休闲、南非遗、西科技、北艺术”总体经营格局。

东片区为休闲娱乐与亲子功能区,包括金印游乐场、东秀儿童游乐场、城市公园展览馆、“陌上花开”花城文学院等;南片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展示体验区,在五羊顶工艺品店、百步梯小卖部等引入非遗项目,打造集非遗文化展示、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文旅体验店,让非遗文化落地公园;西片区引入高清视频小镇概念,将以太广场区域打造成为超高清视频产业综合体;北片区为艺术文化功能区,包括花苑、花卉馆及粤秀书院等。

广州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公园提质增效实践

其中,东片区的“陌上花开”花城文学院积极打造书吧特色体验店(图1),游客可在书店内看书、赏花、品茶;东秀湖畔的广州城市公园展览馆是目前全国唯一以城市公园为主题的展览馆,展览围绕“人、园、城”三者关系,以六大主题板块展开叙述,全面展示了广州城市公园的历史文化、园林艺术特色以及广州城市公园建设成就。花苑项目通过高雅的花展、书画展,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各片区功能突出、相互贯通、活力呈现,进一步满足了游客不同游园需求。
 
4.3智慧赋能模式
 
老城区的社区及专类公园的商业配套较少,在对存量空间功能重构的基础上,可引入智慧便民设施,顺应时代新需求、新业态的发展潮流,如移动图书馆、全自动移动咖啡站、智慧健身设施等,尽可能地满足全年龄段周边社区居民的康乐健身、文化休闲需要,打造“家门口的公园”。
 
广州市通过“公园+智能体育”措施,在老城区社区公园的更新改造中充分考虑全年龄段游客的使用需求,注重不同年龄层使用人群的活动特点和游憩需求,并致力于塑造易于引发积极互动行为的复合功能空间,实现有效的功能融合,引导使用人群之间的互动交往。同时,能健身房”公园,以智慧技术赋能健身器材,规划“热身—训练—拉伸”健身流程,设有立式健身车、推胸划船训练器、深蹲训练器、腹背肌训练器、智能竞赛车等10多种智能体育设施。
 
5结语与展望
 
公园城市理念下老城区公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城市居民对品质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对公园提供的公共生活服务和生态服务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园+”的边界连通、综合渗透和智慧赋能3种老城区公园更新策略在广州的应用,不仅有效盘活了公园存量空间,激发了老公园新活力,还促进了公园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功能的补充和优化,从本质上回答了在公园城市理念下老城区城市公园如何有机更新的问题。
 
老城区公园提质增效的实现还需运营管理机制的不断推陈出新。如在“公园+”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文化元素,如结合区域的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打造“公园+非遗文化”运营管理模式,将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产品引进公园,开设非遗展览、非遗产品展示、游客沉浸式体验工坊等,活化非遗文化,让公园成为传播非遗文化的重要平台。

此外,依托公园内文物古迹、红色景点、生态资源等,大力发展文化遗产旅游、研学旅游,开发集文化体验、知识科普、亲子娱乐等于一体的新型研学旅游线路,促进老城区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践行“人民公园为人民”理念。
 
>更多关于广州老城区公园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239 second(s), 143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