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乡村园林景观实践分析

   2025-01-05 黄超凡0
核心提示:地域性乡村园林景观实践分析4.1实例分析以山西省灵石县山村景观为例静升村坐落在灵石县的东部郊区,四面环山,绿树成荫,环境优
地域性乡村园林景观实践分析
 
4.1实例分析———以山西省灵石县山村景观为例
 
静升村坐落在灵石县的东部郊区,四面环山,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不受城市的污染。静升村是山西省推出的“平遥古城”“绵山”“乔家”“王家”等旅游项目中的一个重要景点。灵石县的居民住房以砖混结构为主,但中部局部墙体有剥落、开裂现象,还有一批被遗弃的房子。村里的道路比较完备,但是绿化不够好,种植植物也较为单一,村子的院墙多用石块砌成,很有地方特色。但这条路被杂草覆盖,坑坑洼洼,破损严重。

这一区域缺少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休闲场所。农村居民生活分散,耕地、住房等也比较零散,加上农村的生态保护不到位,导致了一些环境问题的产生。农村文化遗产大多是以建筑形式保存下来的,没有进行系统性的维护与管理。村庄内和村庄外的绿地面积很小,没有构成一条完整的绿地走廊,景观效果不明显,而且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效果也不明显。
 
4.2案例总结与启示
 
4.2.1规划设计。山西灵石县农村公园的规划与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周围的自然与人为因素,使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同时又能使人们在使用时更加方便、舒适。在充分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尽量使自然景观与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园区内的高科技作物种植示范基地,面积超10000m2,利用现代技术,将植物种类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达到“寓学于乐”的目的。山西里灵石县的植物种类不多,植物种类不多,生态系统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也不强,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的传播方式。
 
4.2.2改造。在拓展乡村园林时,必须将景观环境与老房子的建筑风格进行有机融合,并有效融合两者的空间形态、社会文化。对不能修复的危房,要采取整修、搬迁、重建等措施。在原有村落的基础上,可以向中部地区集中,对新老民居进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合,使村落呈现出一种紧凑的布局形式。依据景观生态学的原则,在生态保护区内大规模种植花木,提高了村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为周边的野生生物提供了利用的空间。
 
4.2.3整治。对于王家大院等建筑物,要对其外立面进行整修,保持整体建筑色彩统一,以修缮道路两侧的传统民居,并将受损的木雕、砖雕作为主要内容,加入当地的文化符号和传统建筑元素。保护原有的山林古树、野生动物,硬化村内外道路,改善村庄环境,提高村庄环境质量。以原有村庄为依托,在公路两侧种植与本地生态相适应的地被植被及低矮灌木丛,以丰富公路两侧的景观特征。此外,还应结合地方的文化象征,对相关的辅助设备如指示牌、垃圾箱、路灯等进行相应的设置。要充分解决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需要,可在村庄现有的广场、场院处,增加一些休息凉亭和健身器械,让孩子们可以进行嬉戏活动、农村健身休闲和秋收晾晒粮食等活动。并通过植物搭配、景观小品、地面铺装等突出地方民间景观特征,以及展现古村历史风貌的装饰,增强乡村生态环境与周围景观森林之间的联系。这种方式既能提升村庄的居住质量,又能让游人在观赏景观时,与土著居民进行互动。
 
4.3优化建议
 
在乡村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乡村生态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的因素,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以经济产业链为切入点,进行乡村园林景观模块的设计。以山西灵石县静升村为例,提出了将乡村景观设计与当地生态、生活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旅游体验项目,从而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4.3.1加强政策策划与扶持。国家要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的政策,并给予资金与技术扶持,以加强地方特色的田园风景园林的扶持。
 
4.3.2加强地方文化的保存与继承。在田园风景园林中,应深入发掘与保存地方文化,增强对地方文化的继承,持续保持地方特征。
 
4.3.3促进设计水准与技术革新。培育高水准设计人员,促进设计观念、方法与技术的革新,以提升地方性农村风景园林设计水平。
 
4.3.4加强乡村社区的参与性与协作性。通过激励乡村社区的主体参与,强化社区与政府及专业设计单位的协作性,形成“政府-专业设计单位-乡村社区”三位一体的管理格局。
 
4.3.5促进多个行业的整合。把地方特色的乡村公园和乡村工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业观光等多种行业的整合,使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实现有机整合。
 
4.3.6加强法制、制度建设。通过构建地方性农村园林绿化的法制、制度,规范农村绿化的建设与经营,提高农村绿化的标准化程度。
 
4.3.7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地方特色农村花园的宣传力度,以提升市民对地方特色农村花园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地域性乡村园林景观实践分析
 
5结语
 
综上所述,在规划设计农村园林时,不能仅以旅游发展为指导,还要遵循景观生态学的原则,并尊重地方农村的纹理,在充分调查后,根据农村的需要,打造出具有农村特点的农村园林。除此之外,还要发挥本地居民的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农村的园林景观资源与本地的生产、生活特点,推动农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实践,以期对地方特色的农村园林营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乡土园林还面临着政策规划、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设计水平和技术革新等方面的难题。因此,亟待从规划与支撑、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设计水准与技术创新、乡村社会群体的参与与协调管理等多个层面入手,来促进地方特色乡村园林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可以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乡村园林景观进行更多探索,从而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更多>相同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