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融合理念在城市实际案例中的运用与思考

   2025-01-10 0
核心提示:蓝绿融合理念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与思考贾鲁河发源于郑州市西南新密、新郑两市,流经郑州市西部、北部,在东南部中牟县处境流入沙
“蓝绿融合”理念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与思考
 
贾鲁河发源于郑州市西南新密、新郑两市,流经郑州市西部、北部,在东南部中牟县处境流入沙颍河,被称为郑州市的“母亲河”。郑州市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治理范围全长96km,包括蓝线内的河道疏挖工程和绿线内的生态景观工程,简称蓝线工程和绿线工程,二者分开设计与建设。蓝线工程先于绿线工程设计和施工,是传统的大堤夹河道模式,绿线工程设计时,结合蓝绿融合思想进行局部优化调整。
 
4.1与周边绿地融合规划,结合现状分阶段实施
 
鉴于该绿线工程划定的20~200m范围外局部场地外仍规划为大片绿地,绿线设计时考虑突破边界条件,进行蓝绿统筹规划并考虑分期实施,近期结合设计边界打造滨水一期工程,满足行洪需要和一定的景观效果,远期结合周边绿地并考虑河道与城市的关系,将河流功能与两岸城市充分融合,变长堤为景观大道,形成河、湖、浅滩、湿地、水岸一体化空间,发挥滨水空间在城市发展中的纽带作用,优化整个城市的生态大格局。
 
4.2增加蓝绿融合段落,重点区域重点打造
 
绿线工程设计之初,结合蓝线工程现场施工情况,全面梳理贾鲁河沿线城市定位、交通情况等资料,根据景观定位和活动策划等,以最小程度的蓝绿统筹方案设计实现最大效益为原则,合理确定6个重点段落作为蓝绿统筹设计的重要段落。

 增加蓝绿融合段落,重点区域重点打造
 
在蓝绿统筹设计的6个重要段落内,建议蓝线工程取消原设计的一级马道,根据实际场地宽窄并将堤顶路后退10~340m,在现状堤顶路与规划绿线之间蜿蜒盘旋,并拓宽原浅水区,结合景观规划在河道内增设人工湿地、亲水空间,还结合堤内边坡形成坡度1∶6左右的大缓坡,尽可能让人们在这里可以亲得到水、赏得到绿。最终形成河道周边区域多层次的自然生态系统,营造周边区域“绿水相映、林草丰茂、溪流云飘、鸟飞鱼翔”的美丽滨河景观(见图1)。
 
4.3山岭格局的塑造

山岭格局的塑造
 
蓝线工程在疏挖河道时产生大量弃土堆弃在绿线内,外运工作量大、费用高、扬尘治理矛盾大,土方问题曾一度成为制约整个绿线工程推进的巨大难题。在充分分析山、水、城之间的关系后,保留足够视觉通廊的前提下,绿线工程设计时变废为宝,充分利用河道开挖土料,因地制宜,堆山造岭,打造出贾鲁河滨水绿地中“六山、九岭”的滨水大地形景观,变设计难点为设计亮点,既解决了开挖土料的远距离运输困难,又通过合理利用土方,丰富了贾鲁河两岸的地形地貌,为更好地打造两岸生态景观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让人们不出家门,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见图2)。
 
5结语
 
滨水空间的实践经验证明,传统割裂式的设计模式正在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河道治理项目和设计师在防洪和亲水之间寻找着平衡点,融合的滨水空间设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蓝绿融合设计理念结合研究与实践,从规划、设计层面出发,提出和总结了一些具体的融合方法,希望为打造自然、开放、亲切宜人的城市滨水空间提供借鉴。
 
 
更多>相同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