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使命

日期:2023-02-25 19:16:38     作者:刘滨谊    浏览:2    
核心提示:与古为新,风景园林学科的划时代发展:自主的现代性转变及开拓创新、自主的知识理论实践体系构建、举足轻重的国际影响,以及为新中国人居环境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等。前瞻超越,面对学科的未来使命,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顺应三大趋势发展的未来,提出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安身立命的根本、
摘要:围绕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使命,阐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和生态文明“生态化”“集和化”“体系化”的三大趋势意义,提出构建生态文明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命题。以史为鉴,阐述中国风景园林始终以人类为本、以自然为根、以生态为脉、向着“集和化”迈进,主导了中国人居环境数千年的哲学、价值观和实践,成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人类生态文明进步的主力和先锋。

与古为新,风景园林学科的划时代发展:自主的现代性转变及开拓创新、自主的知识理论实践体系构建、举足轻重的国际影响,以及为新中国人居环境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等。前瞻超越,面对学科的未来使命,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顺应三大趋势发展的未来,提出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安身立命的根本、学科知识组成特性、学科的核心体系,构建了感知行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体系。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新起点、一个新的转折”。对此,中国风景园林人需要深刻认识理解生态文明的未来,以更新的目的、更高的标准、更强的动力定位风景园林学科及其专业,努力担负起生态文明时代赋予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伟大使命。
 
1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关系的三大性质及发展趋势
 
切以生命、生存、生态为根本,这是生态文明的本性,可以“生态性”为代表。“生态性”是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及其引发的人与人、自然与自然这3层关系共同的特性根据,生态文明需要基于“生态性”,建立一种崭新的一切以生态为发展导向的“生态化”关系。工业文明的科技成就让自然在极大惠及人类的同时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自然反作用于人类的恶果与日俱增。

从“厄尔尼诺”现象到“新冠”疫情肆虐,不过是3层关系空前逆“生态化”的冰山一角。走向“生态化”的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转危为安、可持续发展的众望所归和必由之路。“生态性”无疑是构建新型关系的核心,从百行各业到万户千家,从观念到行动,以“生态性”为起点,以“生态化”为发展目标和总趋势,这是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前提,史无前例,任重道远。
 
1.2“集合性”与“集和化”趋势
 
构建生态文明新型关系,不仅要人与自然互动的生态化,而且要社会伦理公平正义及人性情感与理智的生态化。自然是“一碗水端平”的大师,地球万物生命体的进化总体上是一个缓慢的“集合化”进程,其源于自然万物发展的“集合性”,万物存在之所以求和谐发展正是因为这一万物关系的属性,“集合化”是自然界发展的基本取向,而非“极端化”[1]。各自为政、分离孤立、对立冲突、竞争争斗,直至“你死我活”,“极端化”从根本上背离了地球生物圈经数十亿年演进形成的自然规律,也违背了历经200万年直立进化及数万年文明积淀塑造的人类天性(humannature),引发了天怒人怨、祸及四方的灾难恶果。违反地球自然和人类社会“集合化”的演进规律,3层关系的“极端化”演化经工业文明而登峰造极,发展至今,人类与自然已然是“分庭抗礼”“不屑一顾”了。因财富获取及其分配的极端不相称而引发的人与人关系的恶化、道德沦丧、情感扭曲,等等。

工业文明催生了一个人类“极化”至高无上的时代: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资本的极化、财富的极端化、个人名利地位的极化,从个体到团体、从组织机构到邻里社会、从各行各业到国家部门,甚至在今天的学术界,从学科建设到专业教育,都存在着追求“极端化”的弊端,以此判断,人类的确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历经三大人类文明及5000年的艰难险阻、转危为安,中华民族较早地意识到了“极端化”的危害,从“天人合一”到“天地人和”,不断尝试努力扭转避免“极端化”,并以“集和化”取而代之,做出了卓有成效的领先实践。直到当代新旧文明转换之际,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理想目标,提出“人与自然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新理念和行动计划,都是正在为此做出的新的努力。

人与自然的“集合性”、人类发展的“集和化”可以作为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的哲学依据。“集和化”关乎人类发展的方针路线和价值取向,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哲学价值观,决定着人与自然的生死存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之道,决定着人与自然的生死存亡。基于工业文明伟大的科技成就,“尊重常识,顺应自然,尊重人性”,变“极端化”为“集和化”,人类文明发展必将迎来又一次里程碑式的重大转折和长足进步。

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使命
 
1.3“体系性”与“体系化”趋势
 
除非人为干扰破坏,地球生物圈的组织结构形式总体上一直朝着结体成系的“体系化”方向发展,“体系性”是自然界万物时空存在的基本特性。与之适应,理想的人类文明,从思想到行动也不例外。英语中“体系”(system)的一词多解、含混不清、互含互换,显示了西方传统上对于“体系性”和“体系化”的思考不深,反映出对于综合、整体、协同认知世界的实践不足。“体系”和“系统”是2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体系”代表了东方中国坚持的综合思维,源自“体系”所关注的对象。

“体系性”的认识和“体系化”的追求较早的应起源于中国,起源于中国先民朴素的自然生命体观察与农耕实践。“体系化”的理论基础是“体系论”,与“系统论”相比,两者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有不同,源于机械的系统论,旨在将各个要素统辖于一个运行的整体,以便统而辖之;体系论则不然,从生命世界的组成及运行规律出发,旨在发现将生命个体或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动态转换规律,旨在让生命个体和各要素在各得其所的同时,又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目的是求万物个体生命体之生存。“体系化”优先考虑的是让生命个体和各自然事物凭借体系而正常生存,脱离体系,作为生命个体的“1”难以生存,“1+1”也就不成立,“1+1>2”的效应更无从谈起。
 
“体系化”的逆向是“破碎化”,其深刻含义正是自然生态体系的解体。维护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体系,避免“系统”和“系统论”的意识误区,助力“体系化”,事关以生命为本质的各行各业的未来发展,势在必行。与生态文明新型关系相对应,人与自然“体系化”将以人类知识的体系化及其指导下的人类行动的体系化为基础,分为3个层面。第一层面:科学、艺术、技术相互融合的宏观体系化;第二层面:各学科门类交叉融合而成的学科门类的中观体系化;第三层面:原本就具备体系化属性的独立学科的体系化,例如,风景园林学科的体系化。
 
工业文明不仅阻碍、破坏了地球生物圈的生态体系,也大大阻滞及改变了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系化”进程。当代“物欲横流”、重“物”轻“心”、有“物”无“心”、物质掩埋精神,其根源就在于传统优秀的人类精神与文明价值体系进化的停滞不前、分崩离析,甚至是倒行逆施。能源、气候、抑郁、焦虑、“内耗”“内卷”等,诸多危机的根源正是体系的解体与“破碎化”。

不过,对于未来的“体系化”,分门别类的科学知识、术有专攻的工程技术、多元的文化艺术、工业文明让人类获得了空前的人与自然的认知,在各自的学科专业领域和行业实践中,羽翼日渐丰满,几近完备。这就从不同领域和各个分支极大地推进了人类对于自然和自身体系规律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为构建3层关系的“体系化”提供了丰富的“基本素材”。

将科学、工程、艺术三者综合一体,发掘、发现、发明之前三大领域多学科门类、多学科专业之间的互连、互通、互动,从自然科学的全人类知识体系到社会科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起人与自然的全域体系,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保障。三大文明的成就催生了从“天地人和”到“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价值认知的进步,逐渐展开的人与自然的“体系化”已呈大势所趋、水到渠成之势,发现构建这种体系化的关系同样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重大命题。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的“三性”与“三化”是以分析思维为基础、以综合思维为导向的。围绕“三化”,以中国为首的东方文明有着丰富的前期积累和实践智慧,尤以中国风景园林更为经典,其“三化”的努力源远流长。基于“三性”的“三化”不仅是“历史上持之已久的,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的规律”[2],更是激励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永恒之道。生态文明时代的“三化”将是更高、更大、更强的“三化”,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以“生态化”为旗帜,以“集和化”为方针,以“体系化”为保障,生态文明饱含着人类的永恒理想和空前艰巨的使命。
 
标签: 风景园林学科
>更多关于风景园林学科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714 second(s), 668 queries, Memory 4.4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