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长城遗产地阐释框的3个架构建步骤

日期:2023-03-02 22:45:15     浏览:0    
核心提示:从构建阐释体系、提升阐释实践、转变从业者观念3个方面讨论了对中国长城遗产地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作为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依托资源,长城等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需要实现整体统筹、提高文化传承力和旅游吸引力的阐释目标。
 
【方法】通过案例研究法解析英国哈德良长城阐释框架的规划过程,提出构建遗产地阐释体系的工作方法。
 
【结果】总结了构建阐释框架的总体流程,包括前期调研、拟写草案、测试修改、发布实施、评估优化5个步骤,详述其内容与做法,辅以案例实践策略说明。
 
【结论】从构建阐释体系、提升阐释实践、转变从业者观念3个方面讨论了对中国长城遗产地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积极作用。
 
 
国家文化公园是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国家战略[1]。与中国其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相比,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更加强调“文化”与“整合”两个关键词。一方面国家文化公园注重对中华文化、民族精神、遗产价值的充分表达,并通过游览体验激发公众的文化认同与爱国情怀;另一方面,国家文化公园模式形成于文化遗产领域推行“整体保护”理念、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走向“多规合一”的背景下,为系统性整合大型文化遗产及周边资源提供了良好契机。
 
在此需求下,遗产阐释因具有加强遗产资源关联、向公众讲好文化故事的作用,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之初即受到重视。2019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将主题展示区列为四大主体功能区之一;该分区包含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3种形态,分别侧重于遗产价值高、旅游条件好的主题资源参观游览和文化体验,文化资源整体保护利用和系统开发,以及满足分众化游览需求[1]。三者又共同构成围绕主题文化的区域性资源整合网络,保护主题文化的完整性及表达内在关联。《建设方案》还提出5类基础工程,包含建设完善博物馆展示体系、开展数字化展示等阐释工作。

长城遗产地阐释框的3个架构建步骤
 
中国现有的5处国家文化公园均以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为依托①。该类遗产往往体量巨大,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重大文化意义,易对周边地区产生经济、社会层面的影响;又因该类遗产普遍具有空间跨距大、沿线点段相似、分段管理等特性,给如何充分展现遗产整体价值、凸显点段特色带来挑战。与此同时,遗产细分特征也会引发国家文化公园具体任务及阐释需求的差异。例如,长城属于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历史遗迹,常以旅游景区形式出现,故通过开展遗产旅游带动地区发展成为其重要任务之一;大运河则是保留部分通航功能的活态遗产,在旅游开发之余还需更多考虑当代利用、有机演进等议题。长城、大运河都是沿着一处有形载体展开,长征、黄河、长江则将无形事件或主题当作串联沿线点状资源的文化脉络。
 
在阐释实践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在上述共性问题上体现得较为典型。以长城北京段为例,开放展示段落由各景区自行建设,缺乏有机联系;现有3处长城博物馆均存在展示内容和方式单一、深度不足等问题;近年八达岭长城景区年游客量约占所在地延庆区年游客总量的60%,但外地游客中“打卡即走”者较多,未能有效转化为周边相关景点的游客;经调研发现,不少人将对八达岭长城等知名景区的印象片面理解成所有长城的形象,并认为以“爬长城”为主的游览内容不够丰富有趣[2-3]。
 
进一步结合国家文化公园的公共文化载体属性及其强调保护优先、文化引领的建设原则考虑可知,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不应止步于各自为政的旅游开发,更要全面深入、特色鲜明地展现文化底蕴,同时提供生动难忘的游览体验,以便发挥自身在遗产整体保护、彰显文化主题、增进公众理解、带动沿线发展等层面的综合作用[1]。为此,提高阐释的系统性、文化传承力和旅游吸引力成为改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阐释问题的必要路径。
 
已有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践与研究中已开展了阐释相关工作。2021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把“区域连片整合、形象整体展示”写入规划原则[4],同期部分省份也编制了相应省级规划,涉及不同深度的阐释成果,如将构建阐释体系确定为工作任务,进行资源点文化主题调查分类、重点区域特色定位,为主题展示区分配主题等。加之在“十四五”期间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相关政策、专项资金的共同刺激下[5],多地出现新建或改建长城博物馆、开发文旅新产品等举措。不过,省级建设保护规划多以空间建设为导向,根据各点资源优势确定展示主题,尚缺少帮助沿线从业者和游客建立整体认知的区域性统筹叙事,以及对长城与相关文化互动关系的系统阐述。
 
亦有学者指出当前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缺乏统筹协调的问题,认为应围绕统一的大主题对本地化特色进行挖掘与呈现,避免由于资源同质化带来相邻空间、相似产品的非必要竞争,还提出建立体系化展示布局、区分体验特色、探索多样展示途径等阐释方式[6-8],但对于如何通过规划方法来具体实现系统性阐释尚未得到充足的讨论。
 
国外率先开始探索注重系统整合与旅游体验的遗产阐释规划。实践方面以美国国家公园系统为代表,自20世纪60年代起出版了多份开展阐释活动与综合阐释规划的指南,2009年美国国家阐释协会报告、2013年加州州立公园发布的《阐释规划工作手册》分别论述了阐释规划内容构成和规划流程[9-11],不过未关注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类型。
 
欧美地区针对该类遗产地的管理规划中出现过专门论述,随后形成规划文本中的特定章节或更灵活的阐释框架文件,如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保护管理规划》(2006年)的“阐释与定位”章节、英国《庞蒂斯沃特水道桥和运河世界遗产地管理规划》(2019年)的“关键主题、问题与机遇”章节、英国《哈德良长城阐释框架》(2011年)等[12-14]。另有学者提出包含不同遗产的区域遗产阐释规划系统性方法[15]。
 
中国围绕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阐释的实践与研究主要包括:
 
1)引进国际阐释与展示经验,涵盖线状历史遗迹、遗产运河、文化线路、线性文化景观4类国内常见的遗产细分类型;
 
2)基于上述遗产特定点段提出建设阐释与展示体系的构想,近年还出现了针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点段的标识与阐释体系的研究,对当地构建需求、目标、策略等进行解读并形成区域性规划;
 
3)对长征文化线路提出标识与展示体系建设指引文件[16-24]。但国内现有相关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一是主要关注具体阐释策略本身而非如何生成体系化策略的工作方法,二是案例研究主要依托阐释规划或实施成果,较少以规划形成过程为重点分析相关流程。
 
从阐释经验借鉴的角度,英国世界遗产地哈德良长城与中国长城同属于线状历史遗迹,均为物质遗存明显的大型防御工事,阐释提升需求也有一定相似性,如改变沿线各自为政的阐释模式、增加公众对遗产整体认知、利用阐释吸引更多游客等[25-27]。同时,与其他注重成果的案例相比,《哈德良长城阐释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呈现了从前期筹备到文件成形的完整流程。
 
为使更多合作主体以及居民、游客、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更好地理解“为何要做、要做什么、如何做好”遗产阐释,《框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构建目的、工作内容、流程与决策考量因素,并提供了受众调研、资源调查记录等支撑资料。自2011年《框架》发布后,通过确定共识性原则,组织阐释内容、设施与服务,扩展阐释手段等工作,各遗产点被统筹定性为总体阐释网络中的差异化组成部分,进而达成沿线合作加强、游客量持续增加、公众兴趣与认识提高等积极转变。
 
在国家文化公园背景下,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阐释面临着如何统筹整合、提高文化传承力和旅游吸引力的共性挑战。面对当前缺乏相关工作有效指导方法的现状,笔者重点解析《框架》的规划过程,总结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阐释框架构建方法,详述其流程、步骤与具体做法,以期为该类遗产地,尤其是长城及其他大型线状历史遗迹,以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阐释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1阐释框架构建步骤

长城遗产地阐释框的3个架构建步骤
 
阐释框架的构建整体可分为编制和实施2个阶段,包含5个主要步骤[14](图1)。简言之,即专家基于调研成果,初步拟写框架草案,随后面向受众、工作人员等群体开展测试,收集反馈并多次修改调整,再进行框架的落实与优化。
 
标签: 长城遗产地
>更多关于长城遗产地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438 second(s), 411 queries, Memory 2.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