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盆景制作的依据就在大自然

日期:2017-04-23 10:50:15     浏览:13    
核心提示:由于柏树的自然特性比较符合盆景艺术追求的境界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早在明朝柏树盆景就已问世(扬州名刹天宁寺曾收藏的明朝桧柏盆景,一直保存到近代,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柏树盆景的研究和制作更是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江苏   柏树盆景创作的依据就在大自然 

 
    柏树,常绿、长寿树种,我国分布较广,变种较多,树姿也不尽相同,有的高大,有的匍地,叶形更是多种多样。
 
    由于柏树的自然特性比较符合盆景艺术追求的境界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早在明朝柏树盆景就已问世(扬州名刹天宁寺曾收藏的明朝桧柏盆景,一直保存到近代,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柏树盆景的研究和制作更是进入了一个新天地,为此我愿就柏树盆景的欣赏和制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浅谈自己的观点,以供大家参考。
 
柏树盆景的特点及其表现的风貌,以生命力顽强,四季翠绿,浑厚庄重,苍古雄奇,韵味十足,而受到盆景界青睐,因此常与松树盆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盆景界习惯地称之为“松柏类盆景”,在盆景艺术的园地里占据了特有的地位,经久不衰。
 
 
    我国地广物博,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早在数千年前,祖先就将柏树视为一种传世、象征福寿的吉祥之物。在众多名庙古刹、历史古迹中遗存了许多百年、千年以上的古柏,各大名山之中,也同样遗存着许多苍老的柏树。每当我们看见这些古柏时,就会油然产生一种敬仰的心情,仿佛看到了悠久的历史,似乎体验到了岁月在眼前重现。它给人们的感受是那么地强烈,我们无不为它历经沧粟的表现所感叹,被它顽强不屈的精神所折服。笔者和陈乐葆先生曾用:“古柏之美,美就美在它的历史沧桑,美在它不屈不挠的生存精神和灵气”来形容古柏之美。

柏树盆景创作的依据就在大自然
  
    凡是看过古柏美姿的人,我盆景赏石1 5想他们都会问:“这些树是怎么长的?”是的,真不理解它是如何在数千年的风风雨雨中“挺”过来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为此而沉思和敬佩吗?山东泰安的岱庙、曲阜的三孔之地及孟陵、河南嵩山、太原的晋祠、西安的黄陵、北京的皇家园林等地古柏身影,早已成为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精神的象征。
  
 
  柏树可贵之处不仅仅在于生命力的顽强,它自身木质的变化也是古柏之美的重要特征之一。古柏的枯干、枯枝是那么的富有诗情画意,变化无穷,使人难以想象,真是巧夺天工。枯干、枯枝,目前在盆景界中被称为“舍利干”、“神枝”。“舍利”二字出自佛教文化中,日本盆景界较早地吸收了这种文化并用于盆景艺术的制作之中,这种盆景文化传入我国后,人们也习惯地称之为“舍利干”。盆景制作枯干体现苍古意境,我国早在明、清年间就已采用,扬州的扬派盆景、安徽的龙游梅盆景等,都曾以老、枯、怪为标准而“屹立傲苍穹”,力求体现物美、形美、神美和情美。

画家画老树时讲究的是“古枝槎桠”,并注重“因环境、气候和种类的不同”而取“姿态异貌多样,然挺傲苍郁”的风格,要“苍健老硬”,并需增加“断枝和枯枝”来衬托艺术效果。盆景艺术和绘画艺术的要求异曲同工,我们制作一件作品,首先耍明确是什么树种,然后以自然为范本加以构思定位。

盆景的制作不可能采取纯自然主义,而应取其精华之处,加以适当夸张,突出神韵的展示,这样的作品才能符合大自然的特性,体现和反映作者制作的追求。所以,我们在制作过程中,不能不问树种,统统都是一种模式,千篇一律。树种不同,所展示的风貌也应不同,如松树的制作就不能采用落叶树种的造型手法,柏树的造型就应该依据大自然中柏树特有的个性来定位,这样的作品才能有所表,符合真情——“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就是这个道理。

柏树盆景创作的依据就在大自然
  
  日本对柏树盆景制作“舍利干”的技艺确实比我们早,他们较好地体现了柏树风格。这种制作技艺随着资料的传播、交流人员的介绍,无疑对促进盆景艺术的制作有着一定的好处,所以这种新的制作方法和理念传入后,立即引起盆景界的兴趣,许多人纷纷效仿试作,这种精神我认为是积极的。在制作柏树“舍利干”的浪潮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要认为“很怪,很糟”,相反,应正确地加以引导和鼓励。

杭州鲍世骐先生、常州陈乐葆先生以及浙江金华2003年春季盆景展都曾先后邀请台湾盆景大师郑诚恭先生来大陆,作“柏树丝雕”示范表演,加上多次的两岸交流活动,对促进我们的柏树盆景制作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宁波慈溪茂松园的黄傲训先生早在1998年就自费邀请日本盆景大师木村正彦前来我国作柏树盆景的制作表演,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盆景事业要发展,就必须要吸收百家之长,不可闭门造车。多看看世界各国的盆景发展状况,多搞几次交流,这对提高盆景艺术水平只有好处而无坏处。
 
柏树盆景的制作,势必要联系到枯干、枯枝,尤其是要体现“老”字,这就应突出“舍利干”景观。
 
柏树的枯干、枯枝(又称舍利干)在柏树盆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单纯就这个问题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现状来看,存在着“控制不住夸张”的现象。我们知道,柏树盆景可以夸张,但夸张过分就失去制作“舍利干”的意义了。柏树的木质天然性,给我们提供了制作“舍利干”的天地,使用不同的工具仅仅是一种手段,关键是制作的“舍利干”效果如何,雕刻出来的景观有无美感?气质的表现力如何?是否有变化?像不像柏树的枯干?我们不能为了作枯面而作枯面,为了“扒皮”而“扒皮”,拉了几条沟槽就认为是成功了,这些现象一定要克服。日本制作“舍利干”主要依靠机械工具,但这种方法有它的局限性,痕迹较重,自然性方面也欠缺,于是“柏树丝雕”便产生了。
 
“柏树丝雕”就是采用机械工具结合专用勾刀用手拉柏树的纤维使之变化,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枯面效果。这如同雕塑一样,看如何根据材料而设计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来。郑诚恭先生从事柏树制作已有二十余年,“柏树丝雕”一词就是由他首创的,他博采众家所长,访问过许多国家,拜访过众多的专家和盆景大师,受益非浅。那么我们在柏树盆景的制作过程中也应该学习他的这种钻研精神,多思考、多研究,多看大自然中的千年古柏的风貌,并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进而提高制作的艺术水平。

因此我们在柏树盆景的制作过程中,应克服一种模式,不能单纯认为“舍利干”面积越大其作品就越成功。枯面的景观仅仅是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绿色部分的设计、枝条的变化等等同样是相当重要的,作品的好坏要从整个效果而审视,不能取一当十。我们提倡“因材而作”,反对“千篇一律”的作法。 

盆景制作的依据就在大自然
 
  由于欣赏和喜爱柏树盆景的人越来越多,柏树盆景的素材在市场上也随之多了起来,销售情况十分看好,这从个人销售方面来谈是好事,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就不那么完美了。根据柏树素材领域里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国内柏树材料资源主要是出自于野生,市面上的材料大多数是属于山采的,有些材料在采伐过裎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高大柏树为了取下段作为盆景制作的材料,上段往往被锯掉,形成了较大的断面,这种材料有几种弊端:一是给制作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势必造成枯面的增大:二是在盆景的形式上带来了一定的束缚性(枯梢式增多):三是资源浪费严重。
 
2、采伐后的资源在管理方面经验不足,成活率不高,造成许多树坯死亡,损失惊人。
 
3、有的人由于鉴别树坯的能力不够,不问好坏,不管是否能作盆景材料,统统都挖,造成无效劳动,既破坏了自然环境,又使大批树坯积压。
 
4、由于柏树盆景的制作水平有限,致使许多树坯的艺术价值并没有被充分发挥,造成材料作废甚至死亡。

盆景制作的依据就在大自然
 
 
以上问题的存在,是每个热爱和从事盆景事业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我们既要提高和发展盆景艺术事业,也要注重对资源的保护和珍惜,这其中存在着矛盾,关键是这个矛盾怎样合理地协调好。近几年来,台湾传入大陆地区的柏树盆景不少,但他们的材料,主要是采用从小苗培育,二三十年后便可成为有用之材,而且大多数的材料素质也不错。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能否把眼光放远一些,学习海外的一些做法,从小培育,搞它一大批,为后人提供素材,利国利人。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对山采资源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政策,傲到有计划、有组织的合理开采,杜绝滥砍乱伐的现象,切实负起保护大自然的历史重任。其他树种也有着类似的问题,有的树种比起柏树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喜的是这些现象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欣赏柏树、制作柏树盆景,这是盆景事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怎么去发展它。一种新的理念的发展是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给予保障的,不能操之过急。我们同处在一种环境中:既要吸收新技艺,又要提高制作水平,笔者认为“生疏+学习+实践=成熟”。愿我们在捕捉大自然神韵的过程中,共同努力将中国的盆景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标签: 盆景创作
>更多关于盆景创作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4.199 second(s), 632 queries, Memory 3.8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