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锦城约10公里的青山湖街道研里村,今年63岁的赵典庆是村里的名人,年轻的年老的都认识他。因为赵庆典有一双巧手和一颗永不言败的心,他做盆景、假山、根雕,如诗如画,精妙绝伦。他的作品足不出户就名扬四海,远销省内外。研里村人都说,赵典庆的手艺不比专业工艺大师差,他是村里的一宝。
11月16日,记者见到了这位“艺术家”。
盆景世界里的遨游者
走进赵典庆的家,仿佛进入了盆景世界。大门口,几座假山几盆盆景分立在大门两边。山不高,树不鸣,草不盛,虽无鸟语,但草木间时时透着一股子鸟鸣山幽的灵气。
进得厅堂,墙角里,茶几上,获盆景或根雕或假山,满眼的绿色。主人赵典庆见记者进门,兴冲冲地将记者带到了他的后花园。这里摆放着赵典庆精心培育的500余盆盆景。这些作品,近看有形,远看有神,让人不禁感到“有生命的画,无语言的诗”。
谈到这些作品,赵典庆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现存的大部分作品,盆景以雀梅、榆树为主,栽有少量的槐树、桂花树、杨梅、三角枫等,原材料都采自远近的深山老林。精心设计的10余座大小规模的假山,大部分都是他费九牛二虎之力从山上搬来,精雕细琢而成。
赵典庆的老伴沈小仙告诉记者,自打赵典庆在家里种上盆景后,他就像一个保姆,一有空就泡在花园里,有时候剪枝,有时候看着盆景苦思冥想,有时候又傻呵呵的笑,一把年纪了还跟孩子似的。
在赵典庆眼中,这些花花草草不仅是他的宝贝,更是他快乐的源泉。他时而给家中盆景施肥、治虫、除草,像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时而对一些山石、花草、树桩进行构思、设计、制作、加工,一招一式像个能工巧匠;时而如闲云野鹤边兜着圈子欣赏盆景,边品着清茶抽着旱烟,赛过活神仙,羡煞了邻里乡亲。他每天花三小时为他的盆景浇水,但他并不觉得累,一直坚持了10多年,他告诉记者,他搞盆景最大的乐趣是栽培的过程和呵护他们时的心境,修剪盆景时每动一刀都是他思想的升华。
半路出家的园艺师
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这样一位“园艺师”竟是半路出家。赵典庆与园艺结缘是在1999年,那一年,他53岁。因为土地被征用,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加上年过半百,虽然是木匠出身,但远近工厂都没有适合的工作,他只能闲散在家。
对于一个生活在农村的人,平时在田间地头忙活惯了,一旦闲下来就闷得慌。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典庆在锦城街头看到有人在街头卖盆景,看着这些花花草草经过整修后非常好看,就买了几盆摆在家里,不想这头一开,他便迷上了盆景。
一开始,赵典庆不懂盆景艺术,只喜欢到周边市场里去看,遇到价格低廉、造型别致的他便买回家来。后来他决定自己动手做盆景,跋山涉水跑过了临安大大小小几十座山,寻找可以供他制作盆景的植物。在四方寻宝的时候,无意中赵典庆发现了不少造型奇特的石头,慢慢的,他的艺术触角又延伸到了假山。
随着他盆景和假山造诣的不断提高,2007年他开始制作根雕,他从太阳湾、研口、坎头等地收集来树根,他根据不同的形状,雕成神采各异的动物形象,栩栩如生。
俗话说,不怕聪明的,就怕认真的,历经10余年的琢磨,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园艺师”。他的作品最高标价3万。虽从未宣传,但杭州、萧山、嘉兴等地的盆景爱好者却都慕名来访。
安乐窝里的拼命三郎
赵典庆的家是座三层小楼,如今子女都已成家,小日子相对比较宽裕。按理说,63岁的赵典庆可以颐养天年,安心养老,但为了他的盆景,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拼命三郎。
在赵典庆500余件作品中,有一座假山,因为山体庞大,取名“屏风山”。据沈小仙介绍,制作这座假山的基石重达千余斤,采自深山中。当初赵典庆在深山中发现基石时,一下子被石头的造型深深吸引,但重量太大,靠他自己根本没办法搬回家。他便匆匆赶回家,叫了7名小工并请了3名师傅,再次进了山。破土、装担、搬运整整三天时间,赵典庆与工人们吃住在山上,终于把这庞然大物从200多米高的山林搬进了家。
为了制作盆景、根雕、假山的原材料,赵典庆可谓不顾一切。有一次,赵典庆听说石门村后的山林里有一株油树,造型非常独特,闻听此事后,赵典庆二话不说,当天就驱车赶往石门村。时值冬天,赵典庆骑着摩托车赶到石门村已是下午,匆匆进山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无奈之下,他空手而归。
第二天,他再次来到了石门村,再次登山了山,寻找那株油树,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岩石缝隙中找到了传说中的油树。可是油树长在石缝中,凭他手中的锄头根本没办法将其掘起。他再次回了家。
第三天,天不作美下起了大雪,他毅然带上了工具,跨上摩托车,赶赴石门村。雪天路滑,当他到达石门村,准备登山时,村口的小溪山仅有的独木桥结了冰,他刚走了两步就脚下一滑摔进了水里。他第三次无功而返。
等到天气转好,他再次上山时,那棵油树已被别人挖走。“这是我最遗憾的一件事。”
孜孜不倦的老顽童
作为一门艺术,盆景栽培需要较高的美学素养。赵典庆是木匠出身,又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但他的作品表明,他在盆景艺术上有着良好的感觉。他没学过美术,却总能构思出造型独特的轮廓;他没学过栽培,却剪法细腻,刚柔相济。2005年,他的盆景作品参加了中国第四届森林风景资源博览会盆景展,受到了专家的好评。搞盆景的人都知道,完成一件盆景作品一般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赵典庆告诉记者,盆景制作的每一个过程都牵涉到很多文化内容。
盆景是集园林栽培、文学、雕塑等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造型艺术。头两年,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的赵典庆,他觉得盆景艺术高深莫测,他光敢干刨树桩这类粗活,修剪时不敢轻易下剪子,怕弄坏了没办法修复,很多作品都只能完成一半,精品绝配更是想都不敢想。
赵典庆意识到了自己专业知识和文学素养上的不足。于是,他多次去余杭考察、跟行家里手取经,在名师的指点下,他又买了园艺、嫁接、造型等方面的专业书籍,并借阅一些古诗词典籍,一边学习知识,一边摸索盆景制作的精妙所在。不知不觉中,赵典庆觉得剪枝、造型等方面越来越得心应手。“其实这东西不难,摸到门道了就跟捡头发一个道理。”
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有特色,赵典庆结合自己20余年的木匠经验,他根据盆景的生长姿态、精心制作了20余套不同高度、不同造型、不同大小的模具,用以制作盆景、假山的盆底。这些磨具有的有一米多长,有的只有一次性饭盒那么大。他告诉记者,制作盆底的最大苦难不是浇注和磨砂,而是模具的设计。每一个模具都有其特有的造型,或圆或方或不规则,有些技术难题并非木匠工艺能解决,为此,他有根篾匠师傅讨教,慢慢自己也学会了篾匠的不少技术。
采访后记:
今年以来,我市把“文明乡风进万家”活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载体,使文明之风在乡间竞相绽放,和谐新风在田野吹拂激荡,全市农村呈现出村容美、文体兴、民风正、邻里和、村规明的和谐画面。
研里村是今年我市新农村建设特色村之一,村里处处绿草如茵,无不展示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特别是村中的绿化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问及赵典庆今后有何打算时,他坦诚的告诉记者,因为自己年岁较大,无力从事其他劳动,盆景作为他的一个爱好,会一直经营下去,但他的重点不再是停留在自我陶醉,也不在花心思做宣传将他的作品销售出去,而是利用自己的长处,为村里做一点贡献。
他还告诉记者,对此,村里相关干部已经找过他,他也应下了这份“差事”,他打算在未来几年再为村里制作一些盆景、假山、根雕之类的艺术品,摆在村里的文化广场和主干道,让村里的老少、外来旅游参观的人带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