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公里的盆景长廊?

   2016-02-13 15
核心提示:10多公里的“盆景长廊”,为318国道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段平添魅力。盆景产业,让高家堰镇村民告别贫穷:过去一间草房4分地,吃饱饭都难,现在资产过千万者比比皆是。
10多公里的“盆景长廊”?

10多公里的“盆景长廊”,为318国道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段平添魅力。
 
  紫薇、银杏、中华蚊母、对接白蜡、金弹子、红豆杉……经当地农民巧手塑形,俏立盆中,仿佛“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盆景产业,让高家堰镇村民告别贫穷:过去一间草房4分地,吃饱饭都难,现在资产过千万者比比皆是。
 
  脱贫致富,人是决定因素。记者近日慕名踏访,发现比盆景更令人欣喜的,是山野上“生长”着的一茬茬新农民、新思想。
 
  一亩玉米地产出百万元
 
  ——资源可持续,刨土农民成创富农民
 
  以高家堰村为核心的“盆景带”,目前年销售量达250万盆,销售额过亿元。
 
  如此多的盆景哪里来?同行的高家堰镇副镇长高雄揭秘:玉米地里种的。
 
  国道下的小山坳中,今年50岁的村民向师强正在忙碌,一亩多地里种满中华蚊母,密实,却井然有序。“别小看这些苗子,它们是三峡特有的珍稀植物,塑形后一株少则卖300元,多则1000元。”向师强说,一亩地约3000株,值上百万元呢。
 
  亩产百万元很是惊人,但却是向师强十年的心血:中华蚊母长到如今膝盖高,需要10年时间。
 
  向师强说,十几年前,同样的地里种的是玉米、水稻或红薯。可山大地少,一年忙到头也刨不出几个钱。
 
  转变发生在2003年。那时,在盆景行业已小有名气的高家堰,遭遇资源枯竭的难题。
 
  山里挖出的树根和中华蚊母,是高家堰盆景的原材料。上世纪80年代起,村民们一直“靠山吃山”,80%的家庭成了万元户。
 
  天天挖年年挖,树兜子日益稀少,大山也被挖得伤痕累累。三峡成库后,大部分中华蚊母群落被淹没。
 
  咋办?有人提出:地里能种庄稼,为啥不能种中华蚊母?
 
  撒下野生种子,呵护种苗生长。几年摸索,村民们成功种出中华蚊母,并迅速形成规模。
 
  循着这一思路,田地大规模“腾笼换鸟”,紫薇、杜鹃、迟兰、金弹子等各种植物,逐渐取代萝卜白菜、玉米红薯,高家堰盆景产业走上可持续之路。
 
  点评:贫困地区虽地处偏僻,但气候、地理独特,往往别具资源禀赋。像高家堰村民一样,放开思路寻财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善加利用,或能发现脱贫的“先天条件”。
 
 
更多>同类盆景动态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