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第二届云南省盆景艺术研讨会的召开

日期:2017-09-05 14:18:10     浏览:14    
核心提示:扬州国际盆景大会的召开,亦或是第二届云南省盆景艺术研讨会的召开,将对云南盆景界带来何种影响,是否会成为云南盆景发展的“引擎”,从而引领云南盆景走向全国?我们又能从近来的这些活动中吸取哪些盆景创作、欣赏、修养等经验,得到何种启示?
  第二届云南盆景艺术研讨会的召开


■云南昆明 太云华  
 
 
太云华,云南盆景赏石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本文为第二届云南盆景艺术研讨会论文。
 
 
 扬州国际盆景大会的召开,亦或是第二届云南盆景艺术研讨会的召开,将对云南盆景界带来何种影响,是否会成为云南盆景发展的“引擎”,从而引领云南盆景走向全国?我们又能从近来的这些活动中吸取哪些盆景创作、欣赏、修养等经验,得到何种启示?
 
围绕着这些活动,特组织召开了这次会议,以期对云南盆景展开更广、更深的思考。如果对当前云南盆景发展的处境不能正视或者避而不谈,则失去了这次研讨会的意义。因此,总结、分析当前云南盆景所面临的处境,存在的问题,找出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推动云南盆景健康发展的动力。
 
 一、云南盆景文化的“源”——历史沿革   
 
1.历史的渊源    如果说云南盆景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流”的话,那么,云南盆景的历史背景则是“源”。只有“流”与“源”之间的统一发展,才能构成云南盆景文化的完整。
 
   由于缺乏史料的记载,我们今天要真正理清云南盆景的源头,实难轻易地一窥堂奥。不过从昆明、通海等地保留至今的一些盆景作品以及白忠老师的考证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在中国盆景艺术的历史长河中,由于中国盆景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载体,多少受到传统习俗的影响,在盆景的创作中表现吉祥、喜庆的传统文化习俗。
 
在这样的背景下,盆景艺人匠心独运地将中国书法艺术与盆景艺术结合起来,利用桃、梅等材料创造性地制作成“寿”字。这样,文字型树桩盆景应运而生,并逐渐形成了将中国书法与盆景艺术融为一体的“书法式”盆景艺术。在明朝洪武年间,由于汉民族大量迁徙入滇,“书法式”盆景艺术也随之从中原地区传人云南。 
 
  “书法式”盆景艺术传入云南后,逐渐与云南本土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经数百年的探索和云南盆景艺人的辛勤耕耘,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从创作形式上来说,除“书法式”外,尚有“枯木逢春式”和工艺盆景中的“立体图案式”、“平面图案式”等;从创作材料上来说,除了桃、梅外,还有紫薇、贴梗海棠等。
 
   现存于昆明大观公园内的大型书法“寿”字紫薇盆景,其作者已无从知晓。据昆明盆景前辈徐老先生介绍,该盆景树龄已逾三百年,这是迄今为止云南现存最古老的盆景。在云南书法盆景的代表人物中,有苏莲科、苏荣、王德才、苏佩仁、王荣、白嘉祥、袁锡章、苏润、白宽、王云华、徐宝、阚庆余等盆景老艺人。其中以原云南轮胎厂高级工程师白忠老师最具代表性,由白忠老师制作的大型工艺盆景《炎黄瓶》曾在1987年北京全国第一届花卉博览会上荣获蟠扎佳作奖,连同其后创作的《花灯高照》被昆明市官渡区公园管理处收藏。白忠老师还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 桥夜泊》一诗制作成紫薇盆景,现存于昆明西山华亭寺。
 
   云南盆景雏形始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末民初,上世纪30、40年代较为兴盛,40年代末期开始衰落,70年代一度走入低谷。进入80年代后,云南盆景的数量、种类及艺术水平等方面都进入了发展的空前时代。2000年6月成立的云南盆景赏石协会,更是将云南盆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云南盆景自1985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盆景艺术展到2008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七届全国盆景展中,先后11次参加了全国大型花卉盆景展览活动,对云南盆景技艺的提高、盆景的发展方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云南传统盆景技法将面临失传的危机,整理传统盆景历史资料,收集抢救现存传统盆景和盆景技法已刻不容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作出符合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作品。这是云南盆景界同仁紧迫而光荣的共同任务,也是云南盆景发展的方向。 
 
 
  2.目前的处境    多年来,我们一直思考云南本土的盆景创作如何与全国接轨,如何与全国一流的作品比肩,但理想与现实中间横亘着的一道鸿沟,无论是传统的滇派“规则式”盆景,还是创新、求精的“自然式”盆景,我们试图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一种结合,其结果还是不尽人意。
 
   一方面,我们为先进省区的盆景而感慨万千;另一方面,我们又为云南的现状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而叹息。这种复杂的情绪,有焦虑、有期盼;有自信,也有失望。其实,这种心态不难理解,这是渴望云南盆景能被盆景界认同,希望我们的盆景作品,我们的盆景人士能融入全国盆景的发展潮流,对中国盆景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云南丰富繁杂的盆景资源优势和动人心魄的自然画卷,岂能总处于中国盆景艺术的边缘? 
   
      2000年以后,中国盆景艺术大发展的繁荣局面,似乎让云南盆景找到了跨越鸿沟的桥梁。在更加多元化的艺术表达层次上来把握创作的自我表现形式,这无疑是云南盆景艺术创新的标志。
      
          然而,盆景艺术是一个比较寂寞的领域,它不像珠宝玉石、字画、赏石那么吸引人的眼球。可当前云南原生桩的热销、技艺水平的参差不齐、价格的居高不下,较之“寂寞”的盆景艺术来说,这是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这种极端的表现,映射出的是一种业界的浮躁、功利的心态。追求树种的名贵,树桩越挖越老,数量上贪多,质量上求大,盲目发展。这种现象,是盆景创作中的一种怪象。思想、精神资源的贫困,自我重复、相互重复,原创力的缺乏。这“热闹”的场景,多多少少地让云南盆景处于了一个尴尬的地步。
 
 一、云南盆景文化的“流”——发展方向    盆景艺术的创作,它不可能是“热闹”的。真正的盆景艺术作品,应该是以一颗冷静的心,静观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自然,再通过真挚朴素的心态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我们需要的是,以一颗平静的心态来阅读,来品味,来感受其中的价值和内涵。有意识地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并找到一个真正能与国内先进省区对话和参与其中的立足点。 
 
  1.继承研究,学习创新  
 
 发展、创新并非彻底与传统断绝,也并非“闭门造车”,而是使其最终地实现和谐的统一。真正的艺术家善于细节的描述,我们不能老跟在传统和别人的背后亦步亦趋,如果这样,我们的盆景文化将走进“死胡同”。你继承得再好,模仿得再像,也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你清楚了他的外形布局、创作手法,却无法读懂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件作品的灵魂是什么?他的创作动机是什么?所表现的又是什么?如果我们不去探究盆景作品背后的东西,仅仅依靠技法的模仿,那是永无成功之日的。
 
标签: 云南盆景
>更多关于云南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4.341 second(s), 524 queries, Memory 3.1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