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喜欢盆景的年轻人少 喜欢盆景的年轻女性就更少了

日期:2017-10-13 16:37:57     浏览:27    
核心提示:“喜欢盆景的年轻人少,喜欢盆景的年轻女性就更少了。”庆幸女儿继承自己衣钵的同时,王兴华常常感叹,一件盆景作品的诞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除了热爱,更需要恒心。在女儿的身上,他发现了盆景传承的断层正在慢慢修复。
 匠二代传承丨王斌:传承盆景,留住根
 
原创 2017-10-12 沈旭辉 法鑫 生菜有刀
 
“喜欢盆景的年轻人少,喜欢盆景的年轻女性就更少了。”庆幸女儿继承自己衣钵的同时,王兴华常常感叹,一件盆景作品的诞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除了热爱,更需要恒心。在女儿的身上,他发现了盆景传承的断层正在慢慢修复。
 
喜欢盆景的年轻人少 喜欢盆景的年轻女性就更少了
 
荷塘、长廊、亭台、园林小品……有人说,这是一幅山水画;有人说,这是世外桃源。变化,给超山盆景艺术博物馆带来了生机与人气。
 
与许多传统艺术一样,盆景需要依靠“师带徒”模式传承,这样的传承方式,也导致传承者难觅。
 
当慢节奏的盆景手艺遇上快节奏的生活,当费时费力的盆景栽培遇上简单高效的行动理念,不食人间烟火的盆景似乎陷入了沼泽无法自拔。好在,一些匠二代依旧前赴后继,王斌,就是其中之一。
 
建博物馆、普及盆景知识、寻找新的商业模式,一时间,在盆子里静卧了数千年的盆景行业开始萌发新芽。
 
“匠二代的首要任务是守业,然后,也要寻找新的市场切合点找寻新出路。”这位年轻的盆景艺术博物馆馆长说。
 
 
发现丨超山脚下的世外桃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每每有人走进超山盆景园,总会想起《桃花源记》里面的描述,然后感叹:在这喧闹的城市之中,还有这样好的去处。
 
杭州市郊一隅,恬静的超山脚下,王斌的父亲在这里建了一处园子。
 
王斌的父亲王兴华是一名匠人,更确切地讲,是一名盆景匠人。今年 60 岁的王兴华,是土生土长的余杭人。1979 年便进入中国美院学习服装设计,但因为受到盆景匠人父亲的影响,他对盆景情有独钟。
 
 
 
2000 年,王兴华告别服装行业,全身心投入到了盆景事业当中。通过多年的苦心栽培和经营,他的作品市场反应热烈。
 
做了大半辈子的园艺设计师,眼看盆景越来越多,王兴华将自己收藏的一百多盆盆景都集中到了这个园子里。
 
对于自己热爱的事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王斌的学习能力惊人。盆景与古玩艺术品,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台湾东方设计学院学习的四年时间里,她几乎将闲暇时间都泡在了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很幸运,认识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廖宝秀老师,她曾建议我多跑拍卖行,我对传统物件的鉴赏能力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王斌回忆。
 
 
 
此后,她还去了法国第四大学历史系学习,主修中国历史和文物鉴赏。
 
与父亲一样,喜爱盆景,热爱收藏的王斌继承并投入盆景事业,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于是,这个近 6000 平方米的庭院里,在年轻主人的打理下,荷塘幽静,花果可人。
 
一脚迈入超山盆景艺术博物馆的大门,随处可见的老石雕、老木器格外吸引人。再往厅堂里面走,就能看到王斌和她父亲收藏的小叶紫檀、越南黄花梨家具以及各类古玩杂件。
 
池塘、长廊、亭台、园林小品、盆景展示区……盆景艺术博物馆在众多参观者眼中已经有了世外桃源的影子。不过,正如王斌所说,盆景艺术博物馆的表现形式多样,但它的精神出自盆景。超山盆景艺术博物馆的内涵,来自馆内的盆景,来自父亲口耳相传的匠心。
 
 
传承丨百年盆景薪火相传 
 
盆景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历来受到皇室贵族、文人雅士的喜爱。它成长慢、成型难,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培养成型,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种出好盆景。在盆景匠人家庭长大的王斌,对于这一道理深有感悟。
 
“盆景的工艺有很多,从基本的来说,它包含了盆、景、几三大要素,此外,还需结合中国的陶艺、园艺、雕刻等多重艺术门类和众多的工艺技法。每家都有每家的技艺。例如:提根、符石、插、剪、修、扎枝等等。目前,我只学到了父亲部分技艺,还需要不断地接受传承。”
 
说起对盆景的理解,王斌滔滔不绝。
 
 “外界对于盆景的美学有很多误读,认为盆景是忸怩作态,曲解植物的自然之态。”对于这样的看法,王斌不以为然。
 
 
 
“以我父亲栽培的盆景为例,他都是去山中捡拾即将枯死的树桩,细心照顾,顺着他们的个性长势,从不捆绑,且只用剪刀,顺势将树的造型修出。”她介绍,由于一年只能修一次枝干,所以盆景成型、成景的速度非常缓慢,她父亲手里的盆景,都是 20 年以上的树木。
 
虽说在盆景的栽培技艺上王斌还不能与父亲媲美,但她的执着追求着实让王兴华感到满意。
 
王兴华回忆,自五岁起,王斌便跟着自己上山采桩,从小便对树桩盆景感兴趣,很小的时候便认得雀梅、老鸦柿、六月雪等杂木类树桩。
 
“喜欢盆景的年轻人少,喜欢盆景的年轻女性就更少了。”庆幸女儿继承自己衣钵的同时,王兴华常常感叹,一件盆景作品的诞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除了热爱,更需要恒心。在女儿的身上,他发现了盆景传承的断层正在慢慢修复。
 
喜欢盆景的年轻人少 喜欢盆景的年轻女性就更少了
 
在这一点上,父女两人心心相惜,王斌也觉得自己肩头的担子沉甸甸的。“这种压力不仅来自家族事业的传承,也来自盆景手艺在年轻的一代当中受到的冷遇。”
 
“作为匠二代,特别是女性匠二代,盆景,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符号。每每看到馆内祖辈流传下来的老桩的时候,仿佛就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对话。”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这是王斌对匠人的理解,也是对匠二代传承的理解。
 
幸福很简单,当馆内的盆景得到藏家认可的时候,当遇到难觅的老桩奇桩的时候,这些都是传承之乐。
 
 
发展丨当传统手艺遇上新机遇 
 
时代在变,也给王斌和她的盆景带来了新的机遇。
 
2013 年,王斌带着北京某拍卖公司的专家来看作品,当时,北京东正拍卖正在北京组织一场盆景专场。意想不到的是,专家看到王兴华的小院后,顿时眼睛一亮,并一口气买走了 30 多盆盆景,这些盆景,都是王兴华 30 多年培育出来的一些精品。
 
精通艺术品鉴赏拍卖的王斌早早地嗅到了市场的变化。“2014 年的拍卖市场中,多家拍卖公司开始引入盆景艺术板块,拍品主要以树桩盆景为主,盆景拍卖总体成交火热。”
 
王斌介绍,2014 西泠秋拍也开始进军中国园艺盆景市场,首场便推出了 100 件囊括了浙、苏、岭南三地风格的大师精品之作。最终,该专场总成交额861.235万元,成交率达到84%,成为当时的一大亮点。
 
 
 
中国盆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历史上主要受到皇家、官宦和文人的关注,如今,越来越多的藏家开始欣赏、收藏盆景,这在王斌看来,是非常可喜的变化。
 
拍卖市场的走热让王斌看到了盆景市场的另外一种生命力,超山盆景艺术博物馆的走红,则触发了她新的灵感。基于幽雅的环境和古朴别致的盆景,超山盆景艺术博物馆受到众多业内人士的赞誉。从去年开始,王斌决定将盆景艺术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
 
“对于匠二代来说,首先是守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盆景养好,为我国的盆景艺术传承事业做出贡献,这是初心。”
 
此外,王斌还希望能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将现有场馆进行进一步的升级发展。使更多的人能了解和喜爱盆景文化和艺术。王斌透露,利用资本市场创新商业模式,也是她关注的重点。
 
对于那些以打磨产品为乐的匠人来说,自己的产品受到市场的认可,无疑是最高的荣誉;对于需要综合运用各类知识,花费几年,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代人的心血来浇灌盆景作品的匠人群体来说,对市场的积极反馈需求尤为强烈。
 
王斌说,让喜爱盆景的人来参观交流,是她最乐意看到的现象,这也是对盆景艺术博物馆最好的反馈。
 
记者  | 沈旭辉 文  法鑫 摄
图文编辑  | 沈旭辉
杭州日报财经新闻中心诚意出品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更多关于女性盆景艺术家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4.329 second(s), 597 queries, Memory 3.4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