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制作盆景必须抵御世俗轻视的眼光和嘲笑

日期:2018-03-03 17:04:56     浏览:4    
核心提示:将风流之士的作为讥讽为拈花惹草。业余制作盆景必须抵御世俗轻视的眼光和嘲笑带来的思想压力。盆景在中国文化的孕育及滋润下,同样运用了意境美的概念作为盆景的最高审美追求。为了达到意境美的效果,所作盆景则尽量接近于逼真的程度,或寓意恰到好处。
  二、从中国人美意识中产生的盆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早在汉明帝十年(公元67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千百年前,中国就产生了儒家、道家及其它诸子学说。“儒家崇尚‘尽善尽美’;道家崇尚自然、主张‘天人合一’,孟子讲‘仁人’、‘仁政’;荀子讲‘礼法’、‘刑政’;墨子讲‘从事’、务实,以求‘万民之利’:韩非子讲‘法制’、‘功用’;……已完成了中国自己的互为补充的一体化思想体系。” 

 

 中国人在反复出现的战乱、摩擦、和平的环境中,争论、探索出一套多元化审美观:“既重形式又重精神(物我归一、形神兼备)、既重人工又重自然(虽由人作、宛若天成)、即现实又重想象(虚实并用、情景交融)、既重理性又重悟性(意境深邃、二神<自然之神、作者之神>一体)、既用繁杂又用简素(繁简相宜、疏密相间)、既讲热烈又讲闲寂(既爱‘大江东去’的豪放、也爱‘晓风残月’的悠逸)。”

制作盆景必须抵御世俗轻视的眼光和嘲笑

 

  在绘画、雕塑、建筑、园林、盆景等造型艺术门类中,总结出了形式美的一般规律,即:比例规律、韵律与节奏规律、均衡规律、多样统一规律等等。并运用剪裁、夸张、对比、穿插、藏露、响应、象征等手法来实现。总体审美观由前期的“山川草木造化自然”的实境,发展为后期的“因心造景,以手运心”的虚境。出现了以对称、工整美的形式为主,又有非对称形式美的多元美的结构。

 

人们在生活中既有贴春联、放鞭炮、行酒令,喜爱热闹、外露的性格;又有绵绵丝竹、慢酌细饮,喝功夫茶式的婉约之风。红色作为热烈的象征而格外得到中国人的推崇;黄色曾作为帝王的专用色,体现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中国人以双数为吉祥,认为“好事成双”。

 

    诗、乐等文艺作品,“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南宋·严羽句),应该符合“礼”的社会准则,符合政治教化的要求,主张“文以载道”,贬恶单纯形式的风花月夜;将风流之士的作为讥讽为拈花惹草。业余制作盆景必须抵御世俗轻视的眼光和嘲笑带来的思想压力。

 

    受禅宗的影响,晚唐以后的中国人,要求诗歌有“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就是主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盆景在中国文化的孕育及滋润下,同样运用了意境美的概念作为盆景的最高审美追求。为了达到意境美的效果,所作盆景则尽量接近于逼真的程度,或寓意恰到好处。大多数中国盆景还被作者根据根、干、枝、叶、石、山的不同特征和亭、塔、屋、桥、舟、畜、禽、人等摆件的运用,习惯地标上景名。其作用是:以显意境、情景交融;以抒胸臆、引入入胜;以名索景、利于交流;以避闲言、显示高雅。

 

    单独一件盆景的指向,较为专一,表现的是什么情景,就是该情景的艺术再现。不须泛泛地漫无边际地去联想,即所谓“题材鲜明”、“形象逼真”。盆景界具有较高造诣的人士,把盆景作品当作一门艺术来对待。为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点不断地探索、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因而,中国盆景类型十分丰富。

 

既有树木盆景、又有树石盆景、还有山水盆景;既有静态盆景,又有动势盆景:既有带装饰意味的规则式的盆景,又有自然大树型的盆景:既有单体存放的大、中型盆景,又有高低架组合的小型盆景和用博古架组合的微型盆景;既有一般意义上的风景,又有“杏花春雨江南”、“秋风骏马塞北”、“风在吼”、“西风烈”式的生活情景。可谓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更多>盆景动态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4.474 second(s), 680 queries, Memory 3.8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