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中国盆景应该向日本盆栽学习什么?

日期:2018-03-03 17:08:29     浏览:25    
核心提示:一是认定盆景的文化价值,找准盆景的着眼点。对于日本人自己称为的盆栽,可以认为就是中国的树木盆景。近年来出现在盆景的充分必要条件,而自以为是盆景者。也有的“作者”,自己不会制作盆景,就出资购买别人的盆景,标上自己的名字
    中国盆景应该向日本盆栽学习什么?  

 

 “(日本)弘法大师空海在唐时有诗云:‘看竹看花本国春,人声鸟弄汉家新。’意即春色花木之美,中日相同;人为营作之功,则双方不同。作为中日两国,两个民族的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意识,在长久文化交往中,既有交流影响的关系,又有平行独立的发展,也形成了有同有异的意识体系。”⑦

 

日本从中国的古代学去了盆栽,发展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盆栽。中国盆景由于受战争和各种政治动乱的影响,一度处于停滞和倒退的状态。反过来我们去学习日本的盆栽的先进技艺,这并不奇怪。任何民族都要向别的民族学习和借鉴一些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否则就会落后。我们应该向日本盆栽学习什么呢?从以上的比较中,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与盆景界同仁一道来讨论。

中国盆景应该向日本盆栽学习什么?

 

    一是认定盆景的文化价值,找准盆景的着眼点。对于日本人自己称为的盆栽,可以认为就是中国的树木盆景。近年来出现在盆景的充分必要条件,而自以为是盆景者。也有的“作者”,自己不会制作盆景,就出资购买别人的盆景,标上自己的名字,作为自己的作品拿到展览会上去展览、送到杂志上去发表,被同行讥为“捉品”。

 

真正称得上盆景艺术家的人,应该自动分清什么是作品,什么是藏品。因为盆景质量的优劣与盆景作者的文化修养有关。如台湾盆景家黄德章在《盆景的需要与本质》-文中所说的那样:“盆景是与主人的人格修养成为正比例,毕竟是全凭人品而成的,所以纵令投下万金,拥有何等的名木,如果执着心魔指挥只为夸耀财富、荣誉感、好胜心的庸俗想念蒙蔽的话,那些高贵的盆景也会随之由风趣脱俗的名木变为庸俗的一棵劣品。”

 

这段话说明,作为高雅艺术的盆景作者,要加强自身文化的修养,学习和掌握一些美学知识,消除急功近利、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提高辨别和鉴赏能力,提高创作和养护水平。我们要学习日本民族对待树就像对待神一样的心情,去对待我们的盆景。使盆景作品尽量向“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自然方向发展。不管是挖桩,还是平时的养护,都要认为它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细致地呵护它、调理它。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尽量地用自繁地栽苗培育盆景,创造出真正美的盆景来。 

 

   二是把盆景肖作一门艺术来对待,多元化创作出适宜人民大众欣赏的盆景作品。盆景是艺术,艺术就必须有创新。否则就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如果盆景艺术作品在多少年里,总是那么几幅老面孔出现,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就像我们一些人在初次看到日本盆栽感到震撼,多看就觉得雷同一样。因为日本人按照日本民族文化精心制作的,附合他们自己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的盆栽作品,怎么能满足具有中国审美意识的中国人的欣赏需求呢?

 

所以我们的作品,既要有因材施艺的、静态地表现风景的作品,也应有立意在先的、具有各种动势的、表现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既要有适宜幽玄、风雅之士欣赏的作品,更要有适合人民大众口味的作品。学习和借鉴日本等海外的盆景技艺,来为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盆景服务,来充分表达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使我们的树木盆景从“桩。中走出来,成为形式多样的、年功老到的树木盆景;使我们的树石盆景,不仅停留在水旱盆景的单一形式上,而是丰富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的层面上去:使我们独具特色的山水盆景,在树石比例匀称的前提下,用高质量的树材植于山石上,而不是临时拔一棵不成型的小树,凑合着栽在山石上,将树置于无关大局的地位上;使我们的微型盆景,进一步体现出活泼、雅致、玲珑的特色。

 

我们应该学习日本盆栽家在盆栽的陈设上的高品位的文化追求。在经济能力许可的前提下,尽量注意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注重色彩的适度变化,充分体现古雅之风。而不是照搬照套日本的各种盆栽模式,一味地追求他们所拥有的品种,以达到唯妙唯肖的程度而自豪。  

 

  三是学习其培育、养护和加工技艺,培植创作出高质量的盆景。笔者曾拜访过浙江茂松园主人黄敖训先生,听他介绍到日本考察盆栽界的情况,其中谈到日本的盆栽者要想出道,必须从名师学艺5年,自己再研习5年才能单独挂牌展示和经营盆栽。

中国盆景应该向日本盆栽学习什么?

 

10年下来,不但从基本的养植技术到舍利干的加工,具备了娴熟的技艺,而且对盆栽的认识与修养,也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对比我国一些人,随便就可以称某某盆景园,设施简陋得连一件像样的宜兴盆也没有,更无须谈需要数年培育、具备老到年功的盆景作品了!

 

    在浩瀚的文化宝库中,撷取一些只言片语来说明中国盆景与日本盆栽不同特征,笔者似乎觉得力不从心。相信自己作此抛砖引玉之功,对于中国盆景工作者那怕是有一点点启示,就觉得问心无愧了。相信只要经过有识之士若干年的不懈努力,用丰富多彩的盆景景象,构建出完美深邃的意境,达到隽永含蓄的韵味之时,中国盆景真正立于世界盆景艺术之林的时日已不远矣。

 

国家级展览会上的作品,大多是二十年前后培育出来的盆景,与日本几代相传的盆栽比,好的树木盆景从数量和质量上总体来说,肯定要稍为逊色;但树石盆景、山水盆景,微型盆景在日本则难觅芳踪。中国盆景在改革开放后才得以全面地复苏。并出现了“全民大办盆景”的现象。盆景队伍的组成遍及各行各业,有学者、教授、干部、医生、园林工人、乡下农民、在职职工、在校学生、个体业主……。

 

从近年来在各种展览会上和盆景专业杂志上可以看到,好的作品在逐年增加。在盆景队伍中,还有一部分尚且达不到盆景的充分必要条件,而自以为是盆景者。也有的“作者”,自己不会制作盆景,就出资购买别人的盆景,标上自己的名字,作为自己的作品拿到展览会上去展览、送到杂志上去发表,被同行讥为“捉品”。真正称得上盆景艺术家的人,应该自动分清什么是作品,什么是藏品。因为盆景质量的优劣与盆景作者的文化修养有关。

 

如台湾盆景家黄德章在《盆景的需要与本质》-文中所说的那样:“盆景是与主人的人格修养成为正比例,毕竟是全凭人品而成的,所以纵令投下万金,拥有何等的名木,如果执着心魔指挥只为夸耀财富、荣誉感、好胜心的庸俗想念蒙蔽的话,那些高贵的盆景也会随之由风趣脱俗的名木变为庸俗的一棵劣品。”

 

这段话说明,作为高雅艺术的盆景作者,要加强自身文化的修养,学习和掌握一些美学知识,消除急功近利、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提高辨别和鉴赏能力,提高创作和养护水平。我们要学习日本民族对待树就像对待神一样的心情,去对待我们的盆景。使盆景作品尽量向“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自然方向发展。不管是挖桩,还是平时的养护,都要认为它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细致地呵护它、调理它。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尽量地用自繁地栽苗培育盆景,创造出真正美的盆景来。  

 

  二是把盆景肖作一门艺术来对待,多元化创作出适宜人民大众欣赏的盆景作品。盆景是艺术,艺术就必须有创新。否则就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如果盆景艺术作品在多少年里,总是那么几幅老面孔出现,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就像我们一些人在初次看到日本盆栽感到震撼,多看就觉得雷同一样。因为日本人按照日本民族文化精心制作的,附合他们自己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的盆栽作品,怎么能满足具有中国审美意识的中国人的欣赏需求呢?

 

  所以我们的作品,既要有因材施艺的、静态地表现风景的作品,也应有立意在先的、具有各种动势的、表现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既要有适宜幽玄、风雅之士欣赏的作品,更要有适合人民大众口味的作品。学习和借鉴日本等海外的盆景技艺,来为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盆景服务,来充分表达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使我们的树木盆景从“桩。

 

中走出来,成为形式多样的、年功老到的树木盆景;使我们的树石盆景,不仅停留在水旱盆景的单一形式上,而是丰富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的层面上去:使我们独具特色的山水盆景,在树石比例匀称的前提下,用高质量的树材植于山石上,而不是临时拔一棵不成型的小树,凑合着栽在山石上,将树置于无关大局的地位上;使我们的微型盆景,进一步体现出活泼、雅致、玲珑的特色。我们应该学习日本盆栽家在盆栽的陈设上的高品位的文化追求。

 

在经济能力许可的前提下,尽量注意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注重色彩的适度变化,充分体现古雅之风。而不是照搬照套日本的各种盆栽模式,一味地追求他们所拥有的品种,以达到唯妙唯肖的程度而自豪。  

 

  三是学习其培育、养护和加工技艺,培植创作出高质量的盆景。笔者曾拜访过浙江茂松园主人黄敖训先生,听他介绍到日本考察盆栽界的情况,其中谈到日本的盆栽者要想出道,必须从名师学艺5年,自己再研习5年才能单独挂牌展示和经营盆栽。10年下来,不但从基本的养植技术到舍利干的加工,具备了娴熟的技艺,而且对盆栽的认识与修养,也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对比我国一些人,随便就可以称某某盆景园,设施简陋得连一件像样的宜兴盆也没有,更无须谈需要数年培育、具备老到年功的盆景作品了! 

 

   在浩瀚的文化宝库中,撷取一些只言片语来说明中国盆景与日本盆栽不同特征,笔者似乎觉得力不从心。相信自己作此抛砖引玉之功,对于中国盆景工作者那怕是有一点点启示,就觉得问心无愧了。相信只要经过有识之士若干年的不懈努力,用丰富多彩的盆景景象,构建出完美深邃的意境,达到隽永含蓄的韵味之时,中国盆景真正立于世界盆景艺术之林的时日已不远矣。

 
标签: 日本盆景
>更多关于日本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4.503 second(s), 687 queries, Memory 3.9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