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岭南山松盆景应是运用岭南盆景创作的理论与技艺

日期:2018-03-27 12:21:22     浏览:19    
核心提示:在岭南盆景未成为系统流派时,香(九里香)、榆、松、柏一直为常用树种,山松(岭南地区习惯称马尾松)近十多年来更是受到热捧,有可能发展成为近代岭南盆景主要树种。岭南松树盆景中最早种植的树种是山松,五十年代粤北山区飞机播种的黑松,七八十年代也有用于盆景,早期引植了少量省外的锦松和五针松,
          松树雄壮、挺拔、常青的风姿和它坚毅、刚强的生命气质,一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崇尚,也是盆景界常用的传统树种。江、浙、沪的松树盆景历两三代人培育,己相当成熟。在岭南盆景未成为系统流派时,香(九里香)、榆、松、柏一直为常用树种,山松(岭南地区习惯称马尾松)近十多年来更是受到热捧,有可能发展成为近代岭南盆景主要树种。

       岭南松树盆景中最早种植的树种是山松,五十年代粤北山区飞机播种的黑松,七八十年代也有用于盆景,早期引植了少量省外的锦松和五针松,近年来日本和我国台湾的黑松、大阪松,山东等地的油松等也先后引入。在数个品种里,除了本地的山松和黑松,其它引植的松树,或因环境气候不同,显得水土不服,生长欠佳,或因价格昂贵,难以普及,但山松以其本地树种优势,得到广泛种植。

 
        近年来两广地区举办的各类盆景展览,山松作品数量逐渐增多,并以其身干苍劲,皮层嶙峋,针叶青翠,树形多姿,深得人们的喜好和好评,从而推动了山松盆景种植的热潮。
岭南山松盆景应是运用岭南盆景创作的理论与技艺
 
        山松在岭南地区用于盆景制作虽己多年,但早期的山松盆景数量稀少,主要原因是移植成活率低。当时人们对山松生长特性、培育规律缺乏认识,山上挖回的桩材树形瘦小,上盆后侥幸成活的小树因未熟悉其培育技术,更认为山松在山野是长于贫瘠的环境,便模仿和采用了山野原生状态而控水缺肥,有意或无意地抑制了树木的生长,所植的松树盆景因而都显得身干纤弱,枝节疏长,针叶稀黄。极低的移植成活率和缓慢生长速度,制约了山松盆景的发展,也抑制了人们对山松盆景培植的积极性。
 
        山松是两广及邻近几省山区近代造林的主要树种,资源相当广泛。山野大量良好的山松坯桩,一直吸引着盆景人士的目光,随着盆景事业的发展,参与盆景种植群体增大,逐渐探索出从采挖、包扎、运输到培育土质、用水等一整套经验,移植成活率大幅提高。广西梧州地区,广东花都赤泥、江门新会等附近多松林的地区,相继形成较大的桩材种植集散地,吸引了盆景界中有一定造诣的同好人士采购。
 
        经过他们深层次的培育造型后的盆景,也得到盆景界同仁的青睐和市场认可,进入了广泛的市场交流。一时候内,广西梧州地区、广东珠三角形成了松树盆景种植热潮,相继建立了多个较大型专门种植松树的盆景场(园),各地众多的大小盆景场(园)也出现了有园即有松的状况。经过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现今的山松盆景从坯材到桩材都有相当数量,为盆艺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岭南山松盆景应是运用岭南盆景创作的成熟理论与技艺,利用南方气候的优势,根据山松的生长特性,充分利用山松天然多姿的优良树桩,因材施艺,培育出有别于其它地区流派,有地方明显特色的“源于自然、再现自然”的松树盆景作品。耐旱耐瘠是山松的适应特性,但并非生长个性,通过种植实践证明,山松桩材种植期间相当喜肥喜水,采用大肥大水手段,选择排水良好的植土,能使山松生长快速,这改变了我们以前的认识和种养误区,因而在山松桩材培育期,可充分运用蓄枝截干的手法,经过多年数次裁截,能培植塑造出曲折多变的身干,也可运用相同的技法修剪枝托,采取适时重新修剪迫芽,经多次蓄剪使枝托短壮丰满,层次分明(山松蓄干截枝时须留有枝芽)。
 
        这都是岭南盆景的基本技法在山松盆景创作上的运用,是与其它地区松树盆景培育以攀扎造型为主的最大区别。对不理想的身干、枝托走向采用多种手法与工具进行调整也可达到理想要求。对空缺的枝托,可采用靠接、穿接枝法嫁接培育,予以弥补。个别枝托角度调整,采用铝线攀扎方法可缩短培育时间。蓄枝截干是岭南盆景培育的裁剪技艺,脱衣换锦是岭南盆景特有的欣赏形态,但山松盆景却不可采用,否则必死无疑。松树的青翠绿叶倍受人们喜爱,但山松盆景最大的缺点正是悠长的针叶,在盆景的有限空间里显得很不协调,以前展览的山松盆景对针叶不作修剪,显得纤幼,后期参展时是把针叶剪短,但显得不自然。
 
        如何使盆景参展期间针叶自然短小,增加其观赏性,经过多年的实验探索,这个规律目前已被掌握,但需有较长的参展前时间准备,现时展览的山松基本都可控制到最佳状态。可否让山松盆景较长期保持短小针叶,延长观赏期,这个目标广东清远的山松盆景人士正探索实践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广大的山松盆景种植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已摸索出较为成熟的种育经验和加工技艺,为山松深入创作积累了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实践经验。
 
        十多年来,广东江门的叶以健先生,就较早在盆景报刊发表多篇山松培植技艺的系列性文章,结合自己的实践心得,系统地提出了岭南山松盆景的栽培和造型技艺,以文章方式从理论和实践对山松盆景作出推动交流。广东清远郑永泰,顺德彭盛材、罗家璧、何焯光,新会叶以健、梁柏钦,是当地山松盆景取得较好成绩的一批先行者,创作出一批好的作品和素材。广西梧州地区由于市场交易活跃,作品未成熟已流通易手,有“替人作嫁”的状况,少见创作成熟的作品,但却活跃着一批培育素材的高手,近期已有数位爱好者专于培育创作,这种状况正在改变。

 
岭南山松盆景应是运用岭南盆景创作的理论与技艺
 
        泉州第六届全国盆景展览,广东清远郑永泰先生以“广东欣园”参展的数盆山松盆景,是第一次较为系统和稍多数量在全国盆景展览中展示山松盆景,这些山松作品以其奇特的形态、短小青翠的叶面、苍古曲折的身干和嶙峋的皮层,区别于其它松树盆景品种和风格,得到了盆景界和观众的好评,荣获多个奖项。
 
        2006年“五一”节期间,广东顺德举办了的2006年“中国(陈村)国际盆景赏石博览会”和“中国首届盆景收藏家藏品展”,广东参展的展品中,展出了众多的山松盆景,是岭南山松盆景一次大规模的集中展示,各式形态的山松作品在展场中风姿绰约,深得盆景人士和观众的好评,成为了展览中引人注目的亮点。
 
        山林树桩的采挖,对生态绿化造成了破坏,地方政府已明令禁止,可喜的是一些眼光超前者已于早前着手进行山松小苗定形培植工作,目前一些材料已基本接近造型比例要求,为山松盆景的长远发展储备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岭南山松盆景经十多年的探索,取得了盆景界的认可,但经历的时间还短,成熟作品尚不多,与其它流派的松树盆景对比,整体存在较大差距。
 
        虽然目前个别作品具一定水平,但大部分作品还未达到岭南盆景所要求的精雕细琢,这不单是培植时间尚短的原因,更需要岭南盆景界同仁不断提升观念和技艺,增强精品意识,承袭岭南盆景创作的技艺,借鉴学习各派专长,继续探索积累经验,克服急功近利、急于经济效益的意识,更需纠正创作捷径思想。我们相信,通过广大山松盆景人士的不断探索、交流和总结,数十年后,岭南山松盆景一定会在盆景大家庭中得到人们更多的喜爱!(编辑/徐旻)
 
>更多关于岭南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4.247 second(s), 355 queries, Memory 2.1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