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盆景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日期:2022-09-22 18:28:39     浏览:0    
核心提示:中国的盆景最迟在1500年前的北齐时代已经形成,并且已作为礼品向外宾赠送。据此,中国盆景的形成时代从唐代向前推进了一个半世纪。中国盆景艺术是世界盆景的源头,对世界盆景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盆景艺术源于中国,它师法自然,高于自然,是大自然景观的高度浓缩和升华,被人们称赞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它同园林艺术一样,受中国传统自然山水诗、自然山水画的影响,追求诗情画意和深刻的内涵。关于盆景形成时代,众说纷纭,过去以唐代章怀太子墓的壁画为依据,将唐代定为中国盆景的形成时期。
 
但是经多年研究考证和新的考古发现,全面而翔实的考古材料证明了中国的盆景最迟在1500年前的北齐时代已经形成,并且已作为礼品向外宾赠送。据此,中国盆景的形成时代从唐代向前推进了一个半世纪。中国盆景艺术是世界盆景的源头,对世界盆景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盆景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繁、政局动荡的时期。由于群雄割据,相互对峙,造成极大的经济破坏,而官僚机构臃肿不堪,如《隋书》所述:“或是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全国的州增至300多个,郡增至600多个,出现官凡民敝、十羊九牧的状况。人民生活在战乱和贫困之中,对当时黑暗的政局十分不满,同时也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情绪。然而在思想上却呈现出多元化状态,人们思想活跃,向往田园生活,纵情自然山水,追求潇洒飘逸的情趣,形成了艺术上的多元化。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一定的社会形势、经济基础产生一定的艺术形态,魏晋南北朝的特殊社会形态,决定了多种艺术形式的转变,成为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
 
自然山水的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它转变为审美对象和山水诗、山水画、山水盆景等山水文化的创作源泉,玄、道、佛学的普遍影响,崇尚自然之风的形成,社会审美意识的变化,都推动了文学、艺术、园林、盆景走向自觉发展阶段。中国盆景在文学艺术、绘画园林艺术的影响下,己具备了形成的条件。盆景艺术,尤其自然山石盆景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开始进入形成阶段。

盆景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1.在意识形态上,人们寄情山水,崇尚隐逸
 
在意识形态方面,突破了儒家独尊的正统地位,思想解放,诸家争鸣。阮籍、秘康、刘伶、向秀、阮咸、王涛、王戎,号称“竹林七贤”,为当时的代表人物。他们反对礼教的束缚,寻求个性,寄情于山水,崇尚隐逸,探索山水之美的内蕴,被称为“魏晋风流”。
 
其特点就是崇尚老庄,任达不羁,此为魏晋以来形成的一种思想风貌和精神品格。其表现特征往往是服饰奇特,行为上随心所欲,有时借助饮酒纵情发泄对于世事的不满J清绪,以达自我解脱,并试图远离尘世,去山林中寻求自然的慰藉,寻找清音、知音,陶醉于自然之中。如《南史。齐宗室》曰:“何必比与竹,山水有清音。”或者“肆意遨游”:或者退隐田园,寄情山水。并以石代山,追求与自然的融Z、「百。
 
2.自然山水审美观念的转变—由自发转向自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崇尚自然和山水情绪的发达时期。由于对山水的亲近和融合,逐渐把笼罩在自然山水上面的神秘面纱掀开,由神化偶像转变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由对山水的自然崇拜转变为以游览观赏为主要内容的审美活动,从而促进了文学、艺术、园林盆景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和转变。
 
人们描绘、讴歌、欣赏自然山水,成为时尚,在向大自然倾注真感情的过程中,努力探索山水的内涵。诗人、画家进入自然之中,将形形色色的自然景观作为审视对象,独立的山水画也孕育形成,山水欣赏体悟形而上的山水之道。宗炳是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家,在公元440元年,写成《山水画序》。他一生钟情自然山水,畅游名山大川,“每游山水,往辙忘归”,他提出以静虚的心态去审美山水,主张“山水以形为道’。
 
山水诗和绘画一样蓬勃兴起,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东晋顾恺之,作画不重形似而重神似,“以形写神”,“以形媚道”,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盆景艺术就是“以行为道”和“以形写神”理论的产物和实践。
 
3.自然山水园林已初步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中国园林始于周,秦汉以皇家园林发达著称,而私家园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人们的自觉审美意识空前活跃,扬弃了皇家园林中重豪华富丽和以楼阁为主的宫苑风格,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汉武帝“一池三山”的形式,把大自然引到庭园之中,在庭院中罗列山峦、峰石,挖掘池沼,使造园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开创了以山水为主体的自然山水园的新形式。
 
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十分流行,寺庙园林也开始盛行。道教源于巫术,奉老子为教主。它以崇尚自然、返朴归真为主旨,神化自然,认为神仙居于山岳之上,故而上山采药,在山上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释名·释长幼》提到“老而不死曰仙。
 
仙也,迁入山也。”佛教追求佛国仙山,5-6世纪在中国广泛传布,它适应了当时的政治形式,所以从皇帝到百姓,尤不虔诚地信奉佛教,兴建佛寺、佛塔,凿石窟,造佛像,已成为一种时尚。佛寺的本意和园林相近,同样也对广大香客和游人开放,同样突出自然山水景色。对我国园林中师法自然,再现自然之美的创作理论起了推动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热爱自然,歌颂自然,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加亲和。自然山水也恢复本来的属性和独立品格。真实的自然美陶冶人们的情操,唤起人们自觉的审美意识,激发人们游山玩水之风气,或登高长吟,或移情山水,或探幽访奇。人们融于自然之中,被自然景色所陶醉,进而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又热情讴歌自然山水,形成优美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

盆景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魏晋南J匕朝时对园林的物质功能要求逐渐下降,而游赏的要求则增加,诗情画意写入园林已成为当时的时尚。“幽斋磊石,原非得己,不能置身岩下和木石居,故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李渔《一家言》)。在园林中浓缩山水,再现自然,并突破有限空间,走向无限空间,成为中国自然山水的主要指导思想。《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魏晋南北朝时,言‘不尽意也作为一种玄学的名理而流行。
 
言不尽意即是表达追求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即追求更深层次的内蕴。张彦远《历代名画》云:“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山石盆景受文学、绘画和园林艺术影响,以自然纯真取胜,追求诗情画意、画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画山水序》云:“昆间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初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精辟论述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这是盆景艺术浓缩自然、缩龙成寸手法的典型体现。
 
标签: 盆景历史
>更多关于盆景历史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3.629 second(s), 479 queries, Memory 2.9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