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绵延2000多年的长期交往中,两国人民相互学习借鉴,促进了各自发展:
盆景作为东方文化和艺术的分支之一,也与中日文化的交流一样,长期以来处于相互的交流和影响中。在发展我国盆景过程中,有必要了解日本盆栽文化概况,借鉴日本盆栽发展经验,汲取日本盆栽营养。
本刊特邀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树华撰文,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细分数+个专题,在杂志连载《日本盆栽文化史》。为了保留日本盆栽文化的原真性,连载中使用了日本常用的盆栽相关名称:
受我国唐、宋文人山石鉴赏风习影响,在日本镰仓时代,盆石与盆栽在五山禅林中流行开来。尤其是1279年,南宋临济宗高僧无学祖元(1226-1286)和镜堂觉圆(1244-1306)赴日后,积极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留下了数量可观、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的诗揭,这些作品有不少在后世被传抄、唱和,其中便有关于石首蒲的诗文。当时把山峰形状山石置于盆中,种植宫蒲欣赏,盆器常用我国烧制的青瓷盆。日本延庆二年(1309)的《春日权现验记》绘卷中就出现了石曹蒲盆栽。真正论及五山禅林的盆石鉴赏诗文,首推虎关师炼(1278-1346)的《盆石赋》。
1.虎关师炼与《盆石赋》
虎关师炼,日本临济宗禅僧,京都人,被誉为“五山文学之祖”,自幼俊敏,好读书,时人称“文殊童子”,十岁受戒于睿山,三十岁入渡日元僧一山一宁之门,三十五岁寓京都磋峨野,后伏见天皇救居河东劝喜院,常向其叩询法要。三十七岁入居白河济北庵,专事著述,四十五岁完成《元亨释书》三十卷,献后醒酬天皇,该书仿中国(高僧传》体例,为自佛教传入日本至镰仓时代末七百年间僧尼作传,是最早的日本佛教史著作。康永元年(1342)后村上天皇嘉其道誉,赐号国师。
虎关师炼以诗文闻名于世,其所作(盆石赋》对后世日本盆石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盆石赋》分三部分:开篇中,虎关师炼回顾了他少年喜好蒲石,人到中年担心荒废禅修而弃石,晚年又重拾盆石的经历;在第二部分,虎关师炼借用与一名客人的对话,点出日本人供养盆石的精神价值—山水景情。继而在第三部分,虎关师炼以自己攀登富士山的经历为例,引出“不必晃又非不晃矣”的观点,说明水石的欣赏,不在于形,而在于心。第一部分说人生三段境遇,第二部分讲心有所向,到第三部分已入毫无拘束、随心所欲之境界。短短一篇赋中,含有起伏转折的人生三个小境遇,又有“见山不是山”的禅林三个大境界,最后则是包容天地的宇宙观。
(盆石赋》是中世禅林盆栽、盆石理论方面极为重要的历史资料,同时也有助于了解我国宋元时期与日本镰仓时代盆景、盆石的创作与鉴赏,笔者尝试翻译如下,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