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关中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文旅空间视觉吸引机制

日期:2023-03-25 10:56:27     浏览:1    
核心提示:在关中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建设中予以重视。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其他地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亦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摘要:旅游景观是旅游地的核心吸引物,景观视觉的认知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游览地形象,也影响着游览者的游憩体验、空间行为。依据“景观视觉吸引”原理,总结梳理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景观视觉吸引的建设机制。以西安市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等为对象,结合实地主观反应调查发现,关中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中能够对游览者产生视觉吸引的景观刺激客体接近2o项,不同客体刺激物吸引游览者的分布规则为:在进入游览区文旅空间的初始阶段,“名胜古迹、摄影取景点、庆典装饰物、店招、传统建筑构筑物”等刺激物类型对游览者有较高的视觉吸引度。

随着游览者滞留时间的增长与空间的转换,“名胜古迹、销售物品、店招”3类视觉刺激物产生明显的视觉吸引衰减,而“标志系统、交通车辆”等刺激物的视觉吸引度逐渐增强,需要在关中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建设中予以重视。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其他地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亦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随着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文化旅游”无疑已成为政策风口、行业热点和经济社会新增长点。“旅游风景”也随之发展势头强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近年来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独特的城市文化遗产资源,其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基础开发模式已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叫,并形成“以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为核心,集文旅、商业、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历史空间+文旅空间”建设方法,主要围绕“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展开X27。但长期以来,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建设的重点关注对象始终围绕“商业建设”内容讨论,虽已有不少学者就其现状问题提出了有益的转型与升级建议,如Stephen}3},Kang}4}、郑锐洪[5」、傅才武等[6]分别从“住宅建设”“体验营销”"SOHO"模式的中国化应用等角度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转型与应用给予讨论,但学者大多从宏观角度出发,缺乏微观景观空间的实践研究;大量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建设仍然处于缺乏具体操作指导的尴尬境地。

其实,究其转型或升级建设的本质,游览者选择到访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的深层原因源于“吸引”。那么,究竟是何种元素在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中对游览者起到吸引作用,并不断引导游览者以此为目的前行,搞清这个疑问,应该能为文旅空间的具体建设提供有益指导,抱着这样的想法,笔者展开调查研究。
 
“景观视觉分析”作为风景园林学科的基础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者也大多认同景观视觉能有效帮助游览者形成较为全面的旅游环境认知曰,是游览者形成关注、产生兴趣的关键影响因素,不仅能带来丰富的游览体验,还影响着游客在空间中的行为固。2013年,刘滨谊教授及团队基于“景观视觉分析”,结合计算机领域的“视觉注意”(VisualAttention)理论,提出“景观视觉吸引”原理fgl,认为“景观视觉吸引”是景观空间质量的重要判断标准[,。」
 
,游览者的视觉会通过快速的生理感知与心理认知被景观环境空间中的视觉刺激物(人们视线的焦点)吸引口。不过,目前关于“景观视觉吸引”原理的提出与运用受到“景观审美、燎望庇护、风景评价和旷奥度”等经典理论与原理影响口2一,3」,其研究对象始终集中在滨水、城市绿道和森林公园等景观空间,以大尺度、自然空间为主[14-15],对于人文景观空间的“景观视觉吸引”研究者较少,明晰游览者在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游览过程中的“视觉吸引物”及其“吸引程度”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依据“景观视觉吸引”原理,以历史文化街区为载体,梳理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的景观视觉吸引机制,聚焦游览者所关注的“视觉吸引物”,结合景观空间序列组织,可以揭示游览者对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视觉吸引的过程。研究结果在关中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建设中得以马金证。
 
1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视觉吸引机制

关中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文旅空间视觉吸引机制
 
已有研究裘明,景观视觉吸引是一个大脑接收视觉信号的“目标追踪一刺激应变一记忆再现”循环过程,而人们能够优先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些个别要素上是受到“选择性、快速定位性、凝视性、主动性和反复性”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口6」。研究借助已有理论成果田一,g」,将景观视觉吸引这一行为所产生的内在关联与原理对标历史文化街区后,梳理如下(图1)。
 
1)“由表及里”的“无意识性”视觉转跳。
 
当游览者深处于某空间环境之中时,其视线会应激地对周围事物形成注意并发生转跳行为[17-18],这一行为具有客观性和无意识性。受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语言习俗和生活风俗等影响,关中的历史聚落环境均具有一定相似性,这使得游览者能够较容易地找到视觉刺激物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游览者在视觉转跳的过程中形成短时记忆。
 
2)“自下而上”的“有意识的”视觉寻找。
 
一些优质资源地或著名景点往往是人们视觉目标追寻的重要景观因素[17-18],有助于游览者产生期待、主动寻找新的视觉刺激物或再次重游的愿望。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时间跨度长、周边景观类型丰富、非遗传统文化种类多样”等特点,街区个体特色明显,具有不断形成新的视觉刺激物的前提条件,这有助于游览者视觉寻找机制的展开。
 
3)“由浅入深”的“加工型”视觉理解。
 
视觉是“有记忆的”[19],游览者容易对感兴趣的视觉刺激物进行短时记忆的转化,借助“事件”的再次发生,这种短时记忆可以经由大脑加工后被再次调动,形成具有潜性的视觉理解。如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特色、聚落形式等隐性视觉表现物,通常无法快速、显著地被游览者识别,但当游览者看到街区平面图时,能够对其进行视觉转化,形成“我去过这里/我现在在这个位置”等的理解。历史文化街区内生的相似性令这一视觉认知机制具有易实现性。
 
4)“由内向外”的“记忆融合”视觉认知。
 
游览者大多能在游览结束后对街区形成较为笼统的视觉记忆,并能够通过回忆或看到类似的文旅空间后,形成视觉画面,乃至更多的视觉刺激物联想[17]。这种认知机制经历了“观察-形成记忆-记忆融合-联想”的过程,是一种短时游览记忆向长期记忆转变的“视觉与记忆融合”的视觉认知。
 
此外,研究认为,游览者亦可以跳过上述某个过程,直接执行下一阶段的视觉吸引机制,或者同时进行多种视觉吸引的排列组合,而不同排列组合方式又会引起游览者迥异的行为模式。基于此认为,“景观空间序列”及“序列中具有强烈吸引的视觉吸引物”是对于景观视觉吸引形成和产生的关键。借助“景观空间序列”组织模型[20],可以揭示游览者对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视觉吸引的过程。
 
>更多关于关中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204 second(s), 228 queries, Memory 1.71 M